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和了解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先行脊柱侧弯矫形对漏斗胸胸廓变形的影响,预测胸廓的变形,为临床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在基于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病例胸廓的结构与尺寸,创建了畸形胸廓实体模型,创建了脊柱侧弯矫形的钉棒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钉棒系统矫形脊柱侧弯的手术过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畸形先行脊柱侧弯矫形后,脊柱侧弯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漏斗胸胸壁凹陷有减轻的趋势.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畸形先行采用钉棒系统进行脊柱侧弯矫形不会加重漏斗胸病症,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制订先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矫形过程,目的在于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疗效.文中采用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了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的前胸廓模型,模型包括2个胸骨、12对肋骨及肋软骨、12个胸椎,导入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矫形手术过程,与临床手术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畸形矫形后,漏斗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对脊柱侧弯产生一定影响,胸腔凹陷畸形与脊柱侧弯的弓形畸形在同一侧,脊柱侧弯症状得到改善.对骨之间连接方法的研究显示,点面耦合位移约束比点点耦合位移约束刚度大,位移结果数值接近,应力数值有一定差别.基于计算结果,设计了2根矫形带的矫形手术方案,进行了手术,经验证,计算结果与与临床手术结果相符,文中对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微创矫形过程的数值模拟对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案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SPTS(Barcelona Scoliosis Physical Therapy School, BSPTS)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的影响.[方法]将44名轻度AIS患者分为自然组、对照组和实验组.自然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对照组遵医嘱按要求自行矫治,并定期回医院检查;实验组给予BSPTS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矫治.比较3组患者矫治前、后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体表指标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自然组和对照组与矫治前比,患者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体表指标和生活质量均未表现出改善且部分指标更趋不良;实验组与矫治前相比,患者各项指标和生活质量均表现出改善和趋向良好;实验组与自然组和对照组矫治后相比,各项指标和生活质量也均表现良好.[结论]BSPTS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可矫治轻度AIS,有效改善患者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畸形,促进体表、竖脊肌两侧趋向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脊柱侧弯的重要方法。解剖二足动物、伪二足动物、四足动物模型的脊柱韧带,并研究这些韧带的神经支配,使脊柱侧弯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逐渐得到了拓展。脊柱中央韧带在所有动物中都可发现,而侧方韧带只存在于二足(灵长类)及伪二足(鸟类)物种,脊柱侧方韧带并未在四足动物中发现。在对二足及伪二足动物研究中发现,侧方韧带结构明显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是保持脊柱直立性的基础,反应了动物直立行走后脊柱生理学应力的增加。脊柱韧带生物力学失衡必然会引起并加剧脊柱畸形,产生恶性循环。作者在此对脊柱韧带的发现、应用及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脊柱侧弯问题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为了改善小学生脊柱侧弯问题,探求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脊柱侧弯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针对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四、五年级部分存在脊柱侧弯的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并进行为期20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将干预前后小学生高低肩、脊柱弯曲程度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通过运动干预方案的实施,学生高低肩、脊柱弯曲程度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6.
电视胸腔镜下微创脊柱侧弯前路松解术的初期临床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电视胸腔镜在严重脊柱侧弯前路松解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初期临床结果进行分析.2001年11月-2002年8月,共11例严重脊柱侧弯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均为女性,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弯,年龄14~17岁.冠状面Cobb角90°~100°,Risser征+++~++++,松解范围T5~T12,松解节段5~7.术后行牵引二周再行后路TSRH矫形内固定术.术中出血量为100~150mL,手术时间180~220min,术后引流量520~650mL,引流时间48~96h,二期后路手术矫正率平均为58%.电视胸腔镜下脊柱侧弯的前路松解在不影响矫形手术效果的同时,能减少组织损伤,降低感染可能,减轻术后疼痛,缩短病人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7.
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疾病的影像诊断问题,基于胶囊网络设计一种智能辅助医生诊断的脊柱侧弯分型算法,直接通过脊柱X光影像给出脊柱侧弯分型结果。该算法在胶囊网络使用共享注意力模块关注脊柱区域多尺度的特征信息,利用胶囊解码结构产生一致性的胶囊向量,使用动态路由算法共同激活脊柱畸变区域的胶囊向量完成脊柱侧弯分型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的准确率、F1分数、G-mean等指标均优于Vgg、ResNet、EfficientNetV2等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1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器械矫形原理对侧凸进行矫形,术后胸腰支具保护3个月.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患者术前冠状位胸弯Cobb角平均为52.64°,术后Cobb角平均为13.09°,畸形矫正率为75.13%,术前冠状位腰弯Cobb角平均为32.27°,术后Cobb角平均为7.45°,畸形矫正率为76.91%,术前顶椎旋转度按Nash-Moe法测量:Ⅰ度1例,Ⅱ度3例,Ⅲ度4例,Ⅳ度2例,Ⅴ度1例.术后0度2例,Ⅰ度5例,Ⅱ度2例,Ⅲ度2例.术后身高平均增长3.45厘米. 结论:应用后路椎弓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取得理想的矫形效果,三维矫形,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腰椎失代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池川志郎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发现了导致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病情加重的遗传基因。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向侧面弯曲的状态。严重脊柱侧弯会引发肺功能下降、腰疼和背部疼痛,且病情恶化后治疗较困难。引起脊柱侧弯的原因较多,一般认为是由神经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等疾病引发,但大多数病症是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根据发病时期,特发性脊柱侧弯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发病频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DCTA对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行全脊柱螺旋CT平扫及CTA检查,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VR法)对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相关部位进行重建,所得图像与MIP、MPR/CPR、SSD、3-D骨重建等影像后处理方式对比,以评价其优越性,并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较全面地评价脊柱侧弯的相关表现。[结论]MDCT全脊柱螺旋CT扫描及CTA检查,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对脊柱侧弯做出全面的评价,可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制定手术计划,保证手术安全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以从平面体三面投影中"提取"顶点、棱线和棱面三维信息为基础,得出平面体"构型"的计算方法.所用源数据来自CAD或CAG系统的数据交换文件,并经预处理后已消除其中包含的各种错误、误差或二意性信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矫形手术过程的数值模拟了解胸廓的变形规律,对于预测矫形结果,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的病例为例,对用于数值模拟的梁单元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梁单元模型对胸骨抬高和脊柱侧弯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梁单元计算模型位移场中的胸骨抬高位移与三维实体模型模拟结果以及临床术后结果十分接近,但脊柱的侧向位移与三维实体模型模拟结果以及临床术后结果存在显著差别,且梁单元模型得到的矫形应力也小于三维实体模型的结果。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导致梁单元计算模型不能准确预测脊柱侧弯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模拟胸椎的梁单元模型过于简化,不能正确模拟肋骨对椎体的牵拉作用,此外用梁单元模拟胸椎无法考虑椎间盘对脊柱侧弯变形的影响,因此用梁单元模型模拟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的微创矫形过程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严重后凸型脊柱侧凸前方支撑融合时的入路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探讨严重后突型脊柱侧凸前方支撑融合手术的入路选择问题,以及后突型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特征和手术策略.本组共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10~27岁,平均16岁.全部为后突型脊柱侧凸,其中后突畸形位于侧弯区20例,位于胸腰双弯交界处12例,非僵硬性脊柱侧凸组14例,后路矫形术后2周行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僵硬性脊柱侧凸组16例,6例单纯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另10例于术后2周再行后路矫形.伴不完全性瘫痪脊柱侧凸3例,Halo-骨盆牵引3~6周后行后路矫形或原位融合,2周后再行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移植骨均为自体胫骨.本组前路凹侧入路手术时间180~250min(平均210min),出血600~1700mL(平均960mL).术前后突畸形Cobb角60°~104°(平均78°),术后30°~104°(平均50°),纠正率为35 9%,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56°~130°(平均82°),术后20°~120°(平均40°),纠正率为51 2%.全组无死亡,无感染,无神经并发症.后路手术中硬脊膜破裂2例、胸膜破裂2例(胸廓成形时),后份骨折4例,前路手术术后渗出性胸膜炎2例.本组随访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假关节1例,后期脱钩1例,无纠正丢失.1例术后5个月在外伤后发生胫骨取骨处股骨骨折.前路凹侧支撑性融合对后突型脊柱侧弯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假关节发生率低和远期预防躯干塌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弯曲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全称为"侧隙可调式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它是介于传统"运动传动"和"动力传动"之间的一种新型精密动力传动.利用啮合原理的知识,笔者推导出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副的齿面方程.在此基础上,又用I-DEAS8.0软件建立了具有精确齿廓形状的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副的实体模型,并对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求解出了该传动副的主应力分布、齿间载荷分配等情况,为这种蜗杆传动的强度和性能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平面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及其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接触分形理论和结合面接触阻尼耗能机理,以及球体与平面接触时的阻尼耗能理论,建立了平面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的分形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直观揭示了平面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耗能与结合面法向载荷以及结合面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平面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的耗能随着结合面法向载荷的增大而减小;当结合面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小于等于1.2时,平面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耗能随结合面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结合面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大于1.2时,平面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耗能随结合面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斜航线式双圆弧内啮合锥齿轮副齿面难以高效加工的问题,提出一种端面滚切加工外锥齿轮,进而基于外锥齿轮的平面产形轮产成内锥齿轮的齿面设计方法.首先,以双圆弧齿形作为切削刀刃的基本齿廓,基于端面滚切方法建立双圆弧锥齿轮的平面产形轮.其次,根据平面产形轮与双圆弧内、外锥齿轮的展成运动关系,建立内、外锥齿轮的齿面方程.再次,通过精确求解齿面数据生成齿面"点云",建立双圆弧锥齿轮副三维实体模型.最后,运用ANSYS仿真内啮合双圆弧锥齿轮副的啮合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方法生成的内啮合双圆弧锥齿轮工作齿面接触良好,可以实现正确啮合传动.当前研究可为内啮合双圆弧锥齿轮的高效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的算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医疗水平提高的必不可少的方法。目前,CT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医学影像中仅能得到人体横断面的二维平面图像。而本文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腹部人体CT图像的重建,包括重建出矢状面和冠状面及三维立体结构,从而提供CT设备直接所得图像无法达到的信息,为进一步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球形面喷涂成膜气液两相流动耦合过程,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球形面喷涂成膜模型,模型包括连续相模型、离散相模型和撞击黏附模型,并采用多面体网格和SIMPLE算法对其进行求解.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球形面喷涂喷雾流场形态与平面喷涂喷雾流场形态在扩散区基本相同,但在成膜区球形面喷雾流场气相速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喷雾流场中的大粒径液滴和中等粒径液滴是形成涂料液膜的主要来源;球形面喷涂涂膜轴向投影为椭圆的球面,平面喷涂涂膜为椭圆面,两者涂层厚度均沿椭圆径向方向递减;球形面喷涂涂层厚度比平面薄,涂膜分布范围比平面小,涂料涂着率比平面低,但涂层均匀性比平面好;随着球形面直径增大,球形面喷涂涂膜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涂层厚度增大,涂着率增大,涂层厚度均匀性增加.喷涂实验验证了球形面喷涂成膜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CT3D)及多平面重建(MPR)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诊断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3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检查及技术处理.结果 CT对椎体中后柱骨折的显示有明显优越性,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不仅能具体、直观、形象显示骨折情况,而且对脊髓、神经根损伤的显示价值清楚.结论 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螺旋CT3D和MPR对诊断及了解椎管内损伤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岩土体的剪切屈服和破坏面是岩土工程研究的基础.利用重塑黄土的真三轴试验,测试分析不同含水量重塑黄土在不同固结应力、不同中主应力比条件下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依据测试结果,以应变为条件进一步分析剪切屈服面和破坏面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一定含水量条件下,不同初始固结应力重塑黄土在同一π平面上的破坏面趋于一致;在一定的初始应力条件下,不同含水量重塑黄土在同一π平面上的破坏面形状基本相似,随着含水量的增大,破坏面逐渐向内收缩,但曲面的形状基本相似;子午平面内不同含水量重塑黄土的强度线均呈直线,且交汇于p轴的同一点,即不同含水量重塑黄土的强度破坏面为具有同一顶点的曲面锥;通过不同应变条件下π平面上屈服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屈服面与破坏面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