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首先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接枝到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制得表面含有氨基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A—SiO2)。再将A—SiO2按不同比例与酐封端的聚酰胺酸进行反应,最后经热酰胺化过程,得到一系列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膜。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紫外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A)、动态机械热分析仪和扫描电镜(SEM)对合成的聚酰亚胺及其二氧化硅杂化薄膜进行了表征。UV-vis光谱表明,通过向聚酰亚胺薄膜中添加A—SiO2可以改变聚酰亚胺薄膜的透光性。TGA测试结果表明,随着A—SiO2含量的增加,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薄膜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由机械性能测试可知,当A—SiO2掺杂量小于1.5%时,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膜的机械性能优于纯聚酰亚胺的机械性能,当A—SiO2的掺杂量大于2.0%时,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膜的机械性能比纯聚酰亚胺的机械性能差。SEM分析可知当A—SiO2粒子含量小于1.5%时,其在聚酰亚胺基体中分散均匀,当含量大于2.0%时,体系出现明显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0.8Ba0.2MnO3 粉体,并与纳米Ni 粉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制得复合材料样品.测量样品在2~18 GHz 频率范围内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并计算微波反射系数,分析不同组分对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吸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系比单一组分样品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当La0.8Ba0.2MnO3含量为62.5%时,材料微波吸收效果最佳;当样品厚度为2 mm 时,大于10 dB 的吸收频宽达到3.6 GHz,最大吸收峰值为24 dB;当样品厚度为1.8 mm 时,大于10 dB 的吸收频宽达到3.3 GHz,最大吸收峰值为44 dB;LaMnO3在A 位掺杂Ba2 ,其电磁性能将发生变化,再与磁性纳米Ni 粉复合,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综合作用能使体系的微波吸收效能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3.
温州薯蓣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瑞安真薯贮藏期间含水量、电导率和紫外吸收值、褐变度、总酚含量、PPO、POD、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浙江瑞安真薯含水量下降,电导率和紫外吸收值增大,褐变度、总酚含量和MDA含量不断增加,PPO、POD和SOD活性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4.
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以“当被测物质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时,溶剂的p H值对光谱影响较大”知识为实验的切入点,由低年级本科生来探索研究维生素C在中性和不同浓度的酸性介质环境中紫外吸收光谱特性和稳定性,建立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稳定、快速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通过合理的教学实验设计,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融合,使理论知识点在实验中可视化,直观且容易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本科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将化工厂废硝酸直接硝化对甲苯酚制取高性价比的医药中间体邻硝基对甲酚,通过跟踪水相中游离硝酸根的紫外吸收变化,考察了油水体积比、温度、转速及硝酸与对甲酚的摩尔浓度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水体积比为5:34、温度30℃、转速600 r/min、n硝酸:n对甲酚为1:0.8时,废水中硝酸含量下降82%,邻硝基对甲酚收率达79.5%。  相似文献   

6.
将2,4‐二羟基二苯甲酮与丙烯酰氯合成2‐羟基‐4丙烯酸酯基二苯甲酮(HABP)中间体,然后使壳聚糖(CS)与HABP、丙烯酰胺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一系列的高分子量的紫外线吸收剂.采用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考察不同 HABP含量对共聚产物的紫外线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ABP含量的增加产物的紫外吸收强度增加.产物在288nm、290nm处有较强紫外吸收峰.通过光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产物光稳定随HABP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双驱动磁力搅拌釜中,对FeⅡ(EDTA)(乙二胺四乙酸亚铁)溶液络合吸收NO进行研究,考察溶液pH值、O2体积分数、SO32-浓度等对NO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小于4的酸性条件下,溶液吸收能力很差;当pH值大于4时,吸收容量随着pH值的增加而快速增加,而在pH值大于6以后,吸收容量基本相等.由于FeⅡ(EDTA)中的亚铁很容易被O2氧化而失效,溶液对NO的吸收能力随着O2体积分数的增加而下降.经测定,当O2的体积分数为5%和8%时,FeⅡ(EDTA)溶液对NO的吸收容量分别为没有氧气作用时的50%和31%;SO32-可部分还原失效的络合吸收剂,加入1 mmol.L-1的SO32-可使溶液对NO的吸收容量增加50%.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乙醇和正己烷溶解油酸、亚油酸、共轭亚油酸、γ-亚麻酸和二高γ-亚麻酸等五种脂肪酸,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并测定其紫外吸收值,研究了乙醇和正己烷两种溶剂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每种脂肪酸在乙醇和正己烷溶解时的紫外吸收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乙醇作为脂肪酸紫外吸收检测的溶剂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湘潭锰矿区蔬菜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南省湘潭锰矿区蔬菜中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评价该区域种植的蔬菜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方法】对蔬菜地土壤和部分蔬菜(莴笋叶、香葱、大蒜、茼蒿、菠菜和白菜苔)中重金属Mn、Zn和Pb的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蔬菜地土壤中Mn、Zn和Pb含量均超过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超标11.29,5.58和26.94倍,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为168.13,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强度。蔬菜中重金属Pb的含量远远大于食品卫生标准值。蔬菜摄入对人体可能产生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有Pb,其健康风险指数(HRI)最大值为1.626。【结论】锰矿厂周围部分蔬菜对土壤中重金属具有较大的吸收和累积能力,特别是根部。居民长期食用本地蔬菜对其健康存在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A3钢在碱性NaCl体系中闭塞电池腐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模拟闭塞电池法研究了A3钢在0.01 (mol·L-1)NaCl( pH =12.00 )溶液中闭塞区内化学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阳极极化时间的延长, 闭塞区溶液的pH值下降,开始时下降较快 ,Cl- 向闭塞区内迁移 ,闭塞溶液的[Cl- ]与极化时间成直线关系。在不同 pH值下的Na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 ,当 pH值大于11时, A3钢极化曲线阳极区出现明显的钝化, 可见, 在pH值大于11的体系中, A3钢发生局部腐蚀的倾向更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二甲基亚砜/水溶液紫外吸收标准曲线,分析了聚乙烯醇的PVA/DMSO/H2O凝胶在蒸馏水中浸泡时DMSO的迁出速率,同时对PVA/DMSO/H2O凝胶在水和盐水中浸泡的质量和体积稳定性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DMSO从水凝胶中迁出的速率很快,在第4d内便已迁出约80%,第14d接近平衡. PVA/DMSO/H2O凝胶在水和盐水中浸泡时,样品的质量和体积在初始时均迅速增加,达到最高点后迅速减小继而缓慢减小,最后接近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研究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CeO2掺杂ZnO薄膜的结构及紫外光吸收性能。结果显示,ZnO(002)晶面的晶面间距增大,由于晶格畸变的增加导致薄膜中的内应力也相应增加,随着CeO2掺入量的增加,引起ZnO晶格的进一步松弛,因此ZnO将呈混晶方式生长;由于ZnO的晶粒同时有多个生长方向,因而抑制了ZnO晶粒(002)取向生长度的速度,导致了晶粒尺寸的逐渐降低,薄膜的C轴择优取向性随CeO2含量的升高而降低。CeO2掺杂样品与纯ZnO薄膜的吸收谱的形状没有大的改变,吸收峰形基本一致,掺CeO2使薄膜的紫外吸收显著增强,吸收边明显向短波方向移动,吸收边的斜率有微小提高,吸收峰宽度略微增大,吸收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表面活性剂在地层岩石表面的吸附状况 ,对比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BS在抽提清洗前、后地层岩心表面的吸附情况。实验表明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BS在抽提清洗前、后砂岩 (分别称为油砂和净砂 )表面的吸附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与净砂相比 ,ABS在油砂表面达到平衡吸附的时间较长 ,饱和吸附量约降低2 1%。ABS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均呈典型的“S”型 ,但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在出现最大值后又大幅度下降。NaCl的存在将增加ABS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量 ,而碱则减少其吸附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近中性介质中,硝酸根与亚硝酸根的紫外吸收光谱,提出了引用"K比例H点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了硝酸根、亚硝酸根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了合成水样及环境水样中硝酸根和亚硝酸根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基于Wittig-Horner反应, 以对氯甲基苯甲酸甲酯、亚磷酸三乙酯、对苯二甲醛为主要原料, 经酯化、缩合得到二苯乙烯型荧光单体, 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单体合成的影响. 将二苯乙烯型荧光单体高分子化得到了水溶性好、荧光性强、稳定性与安全性高的荧光聚合物. 用红外光谱对荧光单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紫外及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荧光单体及聚合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荧光单体聚合后紫外吸收发生红移, 吸收强度下降, 但荧光发射强度提高, 这说明近紫外吸收有利于荧光发射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助色基团对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对苯、氯苯、苯胺溶液在以无水乙醇为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 ,探讨了助色基团对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知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助色基团后产生结构的变化 ,使其紫外吸收光谱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由此研究分子中电子在各种能级间跃迁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一种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酚A物料中苯酚和高沸点物含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溶解,经稀释后注入液相色谱仪中,以C18柱,乙腈/甲醇/水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分离,紫外光度检测器检测,校正归一法定量.  相似文献   

18.
Cu,In-ZnSeS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解水制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CuI、n的ZnSeS半导体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热质量损失(热失重)分析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自制的反应装置上评价了催化剂的光分解水产氢性能.结果表明:在Cu,In-ZnSeS中掺杂CuI、n的摩尔分数为2%时其光吸收性能最好,最大吸收边红移至700 nm;紫外光照射下该催化剂光分解水产氢的量子效率达到4.8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学稳定性,反应100 h其产氢性能没有衰减.  相似文献   

19.
Salama F  Allamandola LJ 《Nature》1992,358(6381):42-43
The 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DIBs), ubiquitous absorption features in astronomical spectra, have been known since early this century and now number more than a hundred. Ranging from 4,400 angstroms to the near infrared, they differ markedly in depth, width and shape, making the concept of a single carrier unlikely. Whether they are due to gas or grains is not settled, but rec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B carriers are quite separate from the grains that cause visual extinction. Among molecular candidates th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have been proposed as the possible carriers of some of the DIBs, and we present her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the optical spectrum of the pyrene cation C16H10+ in neon and argon matrices. The strongest absorption feature falls at 4,435 +/- 5 angstroms in the argon matrix and 4,395 +/- 5 angstroms in the neon matrix, both close to the strong 4,430-angstroms DIB. If this or a related pyrene-like species is responsible for this particular band, it must account for 0.2% of all cosmic carbon. The ion also shows an intense but puzzling broad continuum, extending from the ultraviolet to the visible, similar to what is seen in the naphthalene cation and perhaps therefore a common feature of all PAH cations. This may provide an explanation of how PAHs convert a large fraction of interstellar radiation from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wavelengths down to the infra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