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政真诠》是近代思想家何启、胡礼垣的政论集 ,其中贯穿了一条改革思路 ,具体表现在对实行新政、振兴商业、培养人才三个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简论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在经济改革中的各类经济法规的制定与颁行 ,在中国法律史上有着前驱先路的重要历史地位 ,对近代中国经济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政的重商与奖励实业政策 ,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投资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商会的建立 ,为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一支独立的阶级队伍而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 ,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一改传统的"抑商""困商",而实行鼓励兴办实业,提高商人社会地位的奖励工商政策,十年之内先后颁布修订5部奖励工商章程。奖励工商章程的颁布有利于提高商人社会地位、促进近代实业的发展,是晚清政府学习西方经济立法的成果之一。由于所拟章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行政法规及其特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琦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6-22
中国近代具有现代意义的行政立法始于清末法制改革,在其后的40余年间,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和颁布了数以百计的行政法律法规.这些行政法规是中国近代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行政法律迈向现代行政法律的开端.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时代色彩,现代法律形式和法律实质的对立和悖离,以及突出的阶级性和多变性,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时期,有近50万左右的朝鲜移民迁入中国东北境内。据史料分析可知,大批朝鲜移民迁入的原因主要有: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区原有封禁政策的废弛;晚清政府为加速东北开发,抵抗外国侵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朝鲜境内自然灾害的连年频发;朝鲜国内"势道政治"时期的不良政治生态环境;朝鲜民众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与凌辱,等等。众多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地区后,在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加速开发了久经封禁的中国东北土地,为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朝鲜族移民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萌生了不同类型的朝鲜移民社会团体;加剧了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7.
清代前期,清政府通过时蒙古的特殊立法,确立了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的演变和历届中央政府时蒙古的“与内地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蒙古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推行“新政”,发展近代工商业,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这些举措,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中国法制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些经济法规存在着某些限性,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能真正振兴中国的民族工商业.  相似文献   

9.
梁振冲 《科技信息》2012,(10):79-80
十九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而这时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内忧外患"以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使国人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殖民国家间的差距,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由于运动所存在的局限性,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李根生 《科技信息》2010,(17):109-109
中国的近代化少不了司法的近代化,而司法独立则是司法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清末新政中大理院的设立开始了中国审判独立的进程,经过清末民初法律精英的努力和政府的推动,中国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在经济改革中的各类经济法规的制定与颁行,在中国法律史上有着前驱先路的重要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经济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政的重商与奖励实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投资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商会的建立,为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一支独立的阶级队伍而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为实现在东亚建立商业根据地的目的,针对青岛天然的区位优势,设立胶海关,实行自由港(自由地区)制度,投资兴建港口、铁路,发展对外贸易,使青岛在短短十几年内由蕞尔渔村跃为近代中国六大口岸之一。对外贸易是青岛城市近代化的基础,推动青岛在市政建设、人口结构和近代交通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城市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青岛对外贸易的繁荣,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二十年,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现代化。本文通过整理张之洞在湖北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开创的业绩,探讨这些事业对湖北近代文教事业的贡献及对湖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少数民族形成了一种以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扩大式家庭和多偶婚家庭为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家庭结构。实行扩大式家庭的主要原因是:崇尚子孙满堂的大家庭理想,便于安排劳动力的使用,维持密切的家庭人际关系及少纳捐税。而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影响,天灾人祸,家庭财产纠纷及婚后分家则是近代少数民族实行核心家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列强觊觎西藏,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分裂倾向日益明显。为了“固川保藏”,清政府赵尔丰等在川边推行新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其中在文化教育上,赵尔丰通过兴办学堂,劝谕藏民入学,普及了文化,传播了文明,提高了川边藏族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推动了川边地区近代教育的兴起,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团结。这一切,有利于川边地区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开始实施新政。在新政中,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变法"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改革没有改变东北地区被帝国主义国家争相掠夺的状况,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1901年,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兴学校、育人才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新式学堂迅速发展起来.它具有教学内容近代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组织形式班级化、师资新型化等办学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课程开设率不达标、教育投入不足、入学率低以及各地毁学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在当今的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因此,对新式学堂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使满清王朝颜面扫地,也动摇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威信,打乱了它固有的发展轨迹。在外来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开始了向现代转型。这一转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洋务运动时期传统政治制度的动摇、戊戌变法时期西方政治制度的宣传、清末新政时期新式政治制度的起步三个阶段。尽管这一转型才刚刚开始,取得的成效也极为有限,但对其后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宪政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尽管这些改革最后失败了,但它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治权威的弱化和近代法治权威的加强,促进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庶人不议”的政治参与格局,事实上成为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出使生涯对薛福成从洋务派向维新派的转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出使经历中的见闻、感悟大多被他记录在《出使四国日记》之中。通过对西方近代工商业的探究,薛福成深感发展商业对国家实现富强的作用;薛福成还亲身体验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接触到了"议院"这个概念,提倡在国内实行君主立宪制,创办私营企业,学习近代民主政治,这表明薛福成转变为早期维新派。对近代工商业和民主政治的体验和考察是薛福成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但是早期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使薛福成的思想中也有不少幼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