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通过对克隆植物细叶结缕草(Zoysia tenuifolia Willd.)匍匐茎上复合节及各器官形态建成的时间观测,探讨其克隆植株生长发育的时间节律.研究表明:细叶结缕草的生长发育呈现出较强的节律性,主匍匐茎和二级匍匐茎的生长具有一定相似性.在主匍匐茎和二级匍匐茎上,一般3.3d左右形成一个复合节,而单个复合节间的发育一般需要持续7~8d时间.复合节间的30%的增长是在另外一个复合节形成并快速伸长的同时进行的.通过主匍匐茎的向前直线型生长和次级匍匐茎的侧向伸展,细叶结缕草分株种群规模扩大,提高了生态适应性和种间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
克隆植物结缕草在两种环境中的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克隆植物结缕草为对象,研究了其在温室内、外两种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主匍匐茎上的复合节、根、Ta和Tb分蘖的形成顺序依次后移,且形成速率均呈相互平行的直线关系.但在温室内,主匍匐茎上的复合节及其它器官的形成时间一般均较温室外晚.复合节间的形成是逐渐完成的,在温室外,一个复合节间的70%完成于该复合节形成后和下一个复合节间形成前,而其余则完成于下一个复合节间形成之后.在温室外,二级匍匐茎上复合节及其它器官的形成规律与主匍匐茎相似,但Tb的形成速率较慢.这与各级匍匐茎之间以及各相应构件器官之间资源传输与分配格局存在差异有关.通过主匍匐茎的向前直线型生长和次级匍匐茎的侧向伸展,结缕草分株被放置到更加广阔的生态空间,分株种群规模扩大,资源摄取能力增强,从而有助于提高结缕草的生态适应性和种间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克隆植物结缕草为研究对象,在试验园内设置了低、中、高3个密度梯度,在生长季末调查了不同密度下结缕草无性系构件匍匐茎和分蘖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结缕草单株产生的匍匐茎数量增加、匍匐茎分枝结构变得复杂,匍匐茎总长度、节间长度和节数增加;低密度下分蘖数量明显增多,分别达到高密度、中密度处理的19倍和3倍。因此,结缕草无性系构件在不同密度下采取了不同的适应对策,低密度下迅速占领空间,高密度下则减缓生长,以降低种内构件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4.
热带不同植被边坡水文效应室内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海南地区台风强降雨规律,对三种植被条件的粉土边坡模型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为热带生态护坡的植被选择提供依据。通过测量两次降雨过程中的总降雨量、地表径流量、雨水渗出量、坡体储水量及相应时间,对三种植被条件边坡的水文效应开展了分析。相较于裸土边坡,细叶结缕草边坡和肾蕨边坡均具有较好的抗雨水冲刷能力,肾蕨边坡更占优势。降雨前后,裸土边坡渗透性大幅降低;细叶结缕草边坡渗透性有所下降,但不明显;肾蕨边坡渗透性则显著提高。肾蕨边坡良好的储水持水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利于边坡稳定的,但在长期干旱后遭遇强降雨时,也有可能因其储水能力太强而给边坡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相比之下,裸土边坡和细叶结缕草边坡的储水和持水能力均较差。综合比较来看,一般情况下,肾蕨的水文效应对于保持边坡的稳定性是最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追肥是草坪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探讨草坪草生长期间是否需要追施磷肥及合理施肥量, 采用盆栽生长期追施磷肥的方法, 研究不同磷肥用量(0、30和60kg/hm2 P2O5)对结缕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30和60kg/hm2的磷肥均能使结缕草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增加;30kg/hm2的磷肥提高了结缕草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 而施用60kg/hm2磷肥则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 可溶性糖及脯氨酸的含量;施用30和60kg/hm2的磷肥均使结缕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大光量子效率及表观光电子传递效率提高, 但降低了水分利用率.生长期间施用磷肥能促进结缕草的生长发育, 提高草坪质量.其中施肥量为30kg/hm2时结缕草各项指标均优于60kg/hm2处理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蕨麻生长过程中源和库的形成及相互关系,进一步为蕨麻产量的形成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从试验田随机选10株蕨麻,出苗后每15 d观测研究源器官的建成;待块根开始膨大后,每15 d调查5株蕨麻库器官形成指标,并设计了4个处理采用切断匍匐茎的方法了解同化物的运输情况。结果表明:蕨麻的源器官包括基株叶片和一级、二级匍匐茎及其分株,在源器官的增长中,一级匍匐茎及分株的重量和所占的比重高于66%,是最主要的源器官。蕨麻的库器官是块根,一级匍匐茎各分株形成的块根占块根总数的81.0%,其块根的重量占总重量的85.7%,块根的膨大率也是最高为43.3%。块根一般产生于紧靠基株的第2~3个分株下以及匍匐茎顶端的倒数第1~3个分株下,而位于匍匐茎中部的几个分株通常根不膨大。在二级匍匐茎上,块根一般产生在第1~3个分株下,中部和顶端的分株均不形成块根。说明蕨麻同化物在向库器官运输时,具有就近运输和优先供应生长中心的规律。蕨麻基株是主要的能源提供者,而一级匍匐茎运输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污泥建植结缕草草坪及生产结缕草草皮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污泥配比建植结缕草草坪、生产结缕草草皮卷的效果,结果表明污泥对结缕草的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最佳配比为:50%污泥+40%土+10%沙。各处理间对草皮卷韧性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过路黄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遮阳网产生光照梯度,以研究光照强度对克隆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匍匐茎节间长度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大,遮荫明显增加过路黄的分枝角度,分枝强度没有对光强发生显著反应.遮荫使叶柄变长,而根长则变短.2)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叶柄生物量逐渐增大;遮荫降低了叶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根生物量比和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3)在遮荫条件下,一级匍匐茎基部分株的叶生物量和分株总生物量显著大于顶部分株,而根冠比则相反.根的生物量在各分株间无显著差异.在不遮荫条件下,仅匍匐茎基部分株的叶生物量大于顶部分株,其它的生物量指标在各分株间无显著差异.在分株水平,分株的根冠比不受光强的影响.总之,过路黄的克隆生长在基株和分株水平都对光强作出了明显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等级性.  相似文献   

9.
对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狗牙根、结缕草和野牛草6种常见草坪草草坪的蒸散量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充分灌水的条件下,冷地型草坪的蒸散量显著大于暖地型草坪(P〈0.01);三种冷地型草坪问差异较小;暖地型草坪中狗牙根和结缕草的蒸散量显著高于野牛草(P〈0.01).限制灌水条件下,6种草坪的蒸散量差异均显著(P〈0.05或0.01),其顺序为: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狗牙根〉结缕草〉野牛草.结缕草蒸散量在一天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温度维持在较高时由于气孔关团导致蒸腾降低从而蒸散量降低.五种草坪草脯氨酸含量顺序为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结缕草〉狗牙根.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草坪草金属离子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种暖季型草坪草在土壤盐分胁迫时,根、茎、叶中5种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暖季型草坪草根、茎、叶的Na 含量均随盐分胁迫的加重而上升。同一处理,假俭草中的Na 含量高于结缕草和沟叶结缕草;2~6 g/kg NaCl浓度处理下,结缕草与沟叶结缕草的Na 含量差异不明显;8 g/kg NaCl处理时,结缕草的Na 含量高于沟叶结缕草。结缕草和沟叶结缕草受到盐分胁迫时,能维持较高的K 含量,这可能是耐盐性较强的原因之一,而假俭草在盐分胁迫下K 浓度下降,抗盐能力较差。因此,可以K 含量、Na 含量、Fe3 含量、K 与Na 含量比、RS(K ,Na )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来衡量草坪草的耐盐性能。此次试验中,抗盐性最强的是沟叶结缕草,其次是结缕草,假俭草抗盐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1.
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卵巢腔前卵泡的分布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君 《河南科学》2014,(8):1432-1435
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系统研究小鼠生后不同发育时期即3,5,7,10,15,20,30,45 d卵巢的卵泡分布、形态结构及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鼠卵巢的发育,由最初的无皮髓质之分到皮髓明显可见,卵泡从只见聚集呈条索状到发育成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直至有腔的形成.从数量上看,原始卵泡逐渐减少,初次级卵泡逐渐增多,有腔卵泡数量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卵巢由最初的无卵泡发育到有许多大小不等、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大部分有腔样结构.在此发育过程中会伴有卵泡的闭锁.小鼠卵巢中各级腔前卵泡的分布具有区域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对云南省边境县域GDP及第一、二、三产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边境县域产业结构模式相同的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相对集中;第一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有勐腊县;第二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的有贡山县、盈江县、江城县、勐海县、绿春县、金平县;第三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有腾冲县、瑞丽市、潞西市、景洪市、勐海县、富宁县;根据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分量、总偏离量将边境县城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发展优势区、发展平衡区、发展劣势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选用土壤、草炭、珍珠岩、鸡粪为基质材料,进行香藜一号根蒿两用育苗基质筛选初探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比较各处理对幼苗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当田园土、草炭、珍珠岩、鸡粪4种基质配比为1∶2∶5∶2时,能提高香藜一号幼苗壮苗指数和成苗率,增加株高、茎粗和叶数,促进匍匐茎的生长发育。因此,试验范围内的香藜一号根蒿两用育苗基质中,以田园土:草炭:珍珠岩:鸡粪体积比为1∶2∶5∶2最佳。  相似文献   

14.
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次生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台北陷侏罗系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发育特征的分析,得出其原生孔不发育,次生孔隙是主要孔隙类型和油气聚集的主要空间,进而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微观、宏观识别标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孔隙水中有机酸和碳酸含量与来源的分析,探讨了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认为有机酸对骨架颗粒长石和岩屑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根本原因。该研究对台北凹陷及至整个盆地株罗系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认知无线网络中次级用户通信性能优化问题,以最大化次级用户的传输速率为目标,研究引入协同通信的认知网络中协同节点选择和发送功率分配问题.通过引入中断概率增量因子,简化主用户接收机中断容量损失受限的约束条件,同时依据目标函数的不同将问题分解,对形成的原优化问题进行了有效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文中算法实现了最优的功率分配和协同节点选择,在保护主用户通信业务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了次级用户的传输速率.  相似文献   

16.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茎竿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纤维原始细胞形成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质膜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在初生壁形成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质膜、液泡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并在质膜上密集分布;随着初生壁的继续形成,质膜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减少呈稀疏分布,而细胞核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增多呈密集成团分布;随着次生壁的形成,染色质开始凝聚,细胞核染色质上分布的APase活性有所减弱。但随着液泡膜的裂解,在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线粒体和细胞质上具有APase活性。随着次生壁持续增厚,APase在胞间连丝、质膜、质膜内陷结构、运输小泡和凝聚并边缘化的染色质等部位持续多年保持较强的活性。因此,酸性磷酸酶可能是引起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同的酸性磷酸酶同功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酸性磷酸酶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与竹子纤维细胞的长寿特性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雷诺数和中等马赫数下翼尖涡的近场演化问题,以NACA0012机翼为对象,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组不同的马赫数(0.3、0.45、0.6)和雷诺数(5×10~5、1×10~6、2×10~6)下翼尖涡中主涡和次级涡的演化特性以及其对机翼气动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主涡和次级涡特性可将翼尖涡近场演化过程分为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二者独立生长,主涡涡核处涡量先增后减,次级涡涡核处涡量和流向速度显著变化;在第二阶段中次级涡运动至机翼上表面与主涡相互作用融合,二者涡核处涡量变化分别趋于平缓并最终相同;在第三阶段中主涡与次级涡融合后的共转涡和新生成的二次融合涡离开机翼进入尾迹。马赫数影响主涡和次级涡涡核处流向涡量及"扭结"现象,但不影响主涡和次级涡涡核处流向速度和融合位置;雷诺数影响主涡和次级涡涡核处流向涡量、主涡涡核处无量纲流向速度以及"扭结"现象,但不影响次级涡涡核处流向速度和融合位置。在整个翼尖涡近场演化过程中,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通过显著改变机翼上表面压力分布,诱导出强烈的下洗现象,主导影响着机翼的气动力,此外翼尖涡能抑制翼尖附近上表面流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对气动力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裸鼠自发性淋巴道转移肿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裸鼠发现一例自发性皮下肿瘤,伴广泛淋巴结转移,经10代以上体内传代,在裸鼠体内长瘤及转移的特性稳定,原位长瘤率大于95%,潜伏期5—12天,转移率100%,平均荷瘤生存时间22天。大体解剖见腹股沟、腋下、颌下、腹腔等处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转移。光镜和电镜的形态学检查见肿瘤细胞形态圆、较小、核大胞浆少,染色质呈块状、围裙状,分裂相多见,符合小细胞分化程度较差的恶性肿瘤,转移灶和原位灶形态学上相似。该可稳定传代、广泛淋巴道转移的小鼠肿瘤定名为LMLM瘤系。  相似文献   

19.
应用cDNA微阵列芯片筛选胃癌转移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建立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基因表达谱,识别和克隆胃癌转移相关基因。用含10000个已知基因和7000个EST的cDNA微阵列分析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谱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RT-PCR和反向Northern点杂交验证cDNA微阵列结果。发现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601个,其中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上调527个,表达下调74个;2倍以上的差异EST 71个,其中淋巴转移灶中表达上调62个,表达下调9个。在胃癌原发灶中,与细胞免疫、发育、信号转导功能相关基因存在高表达;而在淋巴结转移灶中,与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细胞运动和粘附功能相关基因存在高表达。RT-PCR和反向Northern点杂交结果进一步证实carbonic anhydraseⅡ、IGFBP-4基因高表达与胃癌转移相关。通过分析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一些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基因和EST,为进一步寻找和克隆胃癌转移相关基因提供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