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感受质"是当代心智哲学分析中有关意识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其是否是一种不可还原的主观特质,引发了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争论.丹尼特否认有主观感受质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属性二元论者和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错误幻想.他认为,各种意识现象,包括知觉、记忆、感受等,可能是在实现其相关表达时才得以确立的.异现象学方法作为丹...  相似文献   

2.
感受性质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自然主义主流思潮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也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的棘手问题.它所指明的是:在大千世界中,即使其他所有的现象包括绝大部分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惟独感受性质属于非物质世界.目前,新二元论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劲旅已活跃于心灵哲学领域,几乎演变成了推动意识"非还原运动"的主导力量.这种新二元论的崛起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感受质的问题因为其对理解意识本质的重要性而在心灵哲学中被热烈地讨论.然而,与对感受质问题关注的程度相比,哲学家们对“感受质”这个词本身历史的关注似乎不够.普遍认为“感受质”一词主要由刘易斯所引入,然而在刘易斯之前,该词已经出现在历史文献和哲学翻译文献中了,特别是在哲学家皮尔士的著作中.考察该词在早期哲学翻译文献,在皮尔士、刘易斯以及费格尔著作中的使用有助于弄清“感受质”一词的历史含义,对理解当今心灵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也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主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介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对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类对心理结构、本质与奥秘的认识,主观特性假说提出的新的难题不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它向新的境界迈进的契机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自然化意向性工程是当代心灵哲学的重要课题,旨在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说明哲学中的意向性难题。因果理论和目的论语义学是自然化意向性的两个主要理论,后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更显优势,但自身却面临着因果解释上的困难。内安德的信息目的论语义学是一种新的折中方案,旨在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避免各自存在的问题。但是,该理论是否能够成功地自然化意向性仍没有达成共识。仍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坟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价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  相似文献   

7.
技术与工程,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并试图对二者关系做一梳理和探讨.文中当代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波塞尔教授认为,就技术哲学是与工程哲学的关系而言,尚无必要把二者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研究领域.文中强调了技术(工程)不同于科学的特质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意向或价值因素.工程中使用的是人工制品,工程哲学是否属于技术哲学,取决于有关的定义.从理论的意义上看,工程哲学已经预设了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8.
经验转向作为技术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有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自身的理论特质及体系架构。就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而言,它是技术哲学发展中的自我诉求与学科借鉴的结果;就其自身的理论特质而言,它内蕴多层次、多语义的转向;就其体系架构而言,它拥有与学科自身及社会体系相观照的特质。经验转向开启着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路向,由批判范式转向经验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展现出显著的实践特质,其价值指向被置于并展现在"技术-伦理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9.
IIT理论是由G.托诺尼(G. Tononi)领衔的团队发展出来的用"整体信息"(integrated information)来解释意识及其现象特质的理论,这一理论尝试在"内部视角"下看待信息,并在以"整体信息"为意识的本体的基础上,定性定量地刻画意识的量值和其中的现象层面的特征,在其多篇论文中,托诺尼都认为该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意识的现象层面的特质,即所谓"感受质"(qualia)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能够解决困扰哲学界已久的"意识难问题",本文将给出如下理由来说明其并未解决意识难问题:其一,IIT理论的"内部视角"与需要理解"感受质"是什么的"主观视角"并不一致;其二,通过信息间关系及其相应的存在空间的构造,我们至多可以有一个无法验证的,同构于现象经验本身的对应物,构造出这样的对应物并无助我们理解"感受质"本身究竟是什么;其三,IIT的3.0理论中所要求的预设不仅蕴含着"意识的难问题",还蕴含着一个和"意识的难问题"同样困难的对偶命题,IIT理论本身的成立要求难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一个意图后承的形式理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意图(Intention)、信念(Belief)和目标(Goal)等知识状态的形式化研究是近年人工智能和哲学逻辑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经典逻辑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针对意图的形式化,分析了困难的原因,并给出一种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上的真之符合论把"真"理解为思想与世界的关系,强调"真"的属性与作用;真之紧缩论则以真的透明性为直觉,涵盖了包括弗雷格紧缩思想、冗余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在内的几种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真谓词仅仅起着逻辑句法作用,它的出现不能给语句增添任何实体属性。于是,"真是否有本质"成为符合论与紧缩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也成为区分不同真之理论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2.
外在主义者认为心理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它依赖于意向心理状态持有者所处的环境。在当代,普特南以孪生地球思想试验表达了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外在主义理念,而柏奇的社会外在主义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内容或意义中所渗透的社会因素。然而,面对因果相关性、自知以及空概念的难题,外在主义者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物联网应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联网被称为是世界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它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安全和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应用中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阐释了物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新特点,揭示了物联网病毒、黑客等对物联网系统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和隐私侵害,从技术、法律两个角度梳理了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相关要点,指明物联网和谐应用的原则,并提出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技术发展规律”是技术认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至今已走过40多个年头了。为了今后研究的需要,理应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本文认为,过去对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研究单项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技术体系的发展规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共存在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两个构成要素入手,初步探讨术语定名和汉译中的形象性问题,并结合对《地质学名词》相关文本的统计分析,尝试提出促成术语形象性的三种生成方式——摹状、拟人和隐喻。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当前术语定名原则,认为形象性对于术语系统尤其是汉语术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定名原则之一,并提出这些原则应当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次序进行参照。  相似文献   

16.
从1982年起杨振宁因其规范场论而被多次提议(名)再获诺贝尔奖。至今这些提议(名)未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不是由于成果本身的重要性不够,也不是由于诺贝尔奖在同一领域不授予第二次奖的"规定",更不是由于扬振宁年龄太大和成果作出时间太久远的原因,而是由于诺贝尔奖鼓励创新而不补奖的"潜规则",还有其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象征性理念,以及杨振宁在科学界已具有几近再获奖也不能提升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7.
基因隐私的伦理和法律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隐私是个人隐私的深层次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隐私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基因隐私进行单独的伦理和法律规范.在伦理上只有从根本上防范基因决定论,在法律上只有专门设立基因隐私权,才能对基因隐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保护.本文着重讨沦基因隐私所带来的问题以及伦理和法律对其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鲍尔格曼的技术哲学已经得到国内学者很大的关注。但人们主要关注焦点物、设备范式等主要概念的介绍。我们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其技术思想应该是一种较新颖的尝试。我们首先关注鲍尔格曼对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的研究;其次讨论设备范式的概念和当代技术的特点;最后,通过研究焦点物和焦点实践等概念分析其技术实践思想的脉络。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鲍尔格曼的技术的焦点实践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定义的困境与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知识定义的传统分析自从葛梯尔问题出现之后就陷入了困境.反思"知道"与"知识"的区别,指出传统分析所体现的"主体-客体"二元认识模式的缺陷,从"知识的功能"角度反思"知识的条件是什么",从讨论和解决"知识是否具有客观有效性"、"客观有效性是否就是公共性"、"公共性是否是确证知识的合理条件"等问题,可为知识的准确定义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两个构成要素入手,初步探讨术语定名和汉译中的形象性问题,并结合对《地质学名词》相关文本的统计分析,尝试提出促成术语形象性的三种生成方式——摹状、拟人和隐喻。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当前术语定名原则,认为形象性对于术语系统尤其是汉语术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定名原则之一,并提出这些原则应当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次序进行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