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IT审计最早被称为计算机审计,早期只是传统财务审计业务的一种辅助工具.为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提供服务。随着审计由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直至现代的风险基础审计的发展.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数据的处理延伸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进行了解和评价.随之也就出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认识的逐步加深,依次出现过三种模式,即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相似文献   

3.
吴智华 《科技信息》2012,(10):448-449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务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审计中实质性测试是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重要步骤 ,设计实质性测试方案应从审计目标、报表认定、测试方法等方面考虑 .本文从实例中提出了如何有效地设计实质性测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审计模式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本文指出我国目前不宜盲目推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如何选择审计模式并对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风险导向审计在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是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内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探讨了将风险导向理念引入公共事业单位内审领域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公共事业单位面临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公共事业单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风险基础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从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对照审计依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直至出具审计意见书、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和最终建立审计档案,都有运用审计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了解、调查和记录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分析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然后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内部控制评价可分为四个步骤:调查了解和记录相关的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进行控制测试,检查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熊耀亮 《科技信息》2012,(18):269-270
信息系统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而COBIT可以成为注册会计师评价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参考标准。本文结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介绍了COBIT的主要内容和信息评价标准,为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符合性测试、业务和信息风险评价、网络环境下审计测试、数据文件实质性测试方面提供了许多参考性审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下的环境审计风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审计风险模型有助于协助审计人员评价某项审计计划是否合理,也有助于决定应收集审计证据的恰当数量。本文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出发、结合环境审计风险的形成过程来构建环境审计风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型的构建原因、模型的各要素和模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审计证据对于整个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或者说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证据的质量。本文从如何把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审计证据的可信性、审计证据的经济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吴帆 《科技信息》2007,(5):199-199,206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项目的承接、风险评估、制定计划、审计程序的具体实施、三级复核到出具审计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规避风险的措施。本文结合洛阳敬业会计师事务审计风险控制的工作实际,提出在审计业务承接阶段,事务所和执业会计师要对客户进行审慎调查和业务和监管部门两级审核体制,正确、充分地运用分析性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严格执行审计计划,有效地控制审计前期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坚持谨慎的执业态度,强调审计程序到位,认真贯彻执行了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同时,加强对审计执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宣传审计风险,使风险控制成为执业人员和客户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常小莉 《甘肃科技》2009,25(15):107-108,128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为目的的,内部审计应当通过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改善经营,实现价值最大化。分析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提出了通过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采用内部审计科学方法、完善内部审计监控制度等措施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5.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职能既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部审计,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应强化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及风险预警和咨询服务等职能。  相似文献   

16.
论审计风险     
本文从社会产生了对审计的需求,才会有了审计风险的存在着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审计与方方面面的关系。一是审计风险和商业风险的关系;二是分析审计风险的三要素及评价时的注意事项;三是非抽样风险与抽样风险;四是抽样审计中的信赖过度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和α风险、β风险。并对抽样审计风险的控制、审计的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这是审计工作的主题,审计人员必须时刻注意的这些情况,明确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工作。具体说来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进行健全性测试 ;进行符合性测试 ;进行有效性测试  相似文献   

18.
郭磊 《科技信息》2008,(18):292-292
参照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2004年修订的《国际审计准则500——审计证据》,我国在新审计证据准则中进一步说明了认定的内容,将获取审计证据对认定的运用单列一章,突出了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密切联系。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所获得的能够起到证明作用,并可以对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评价的依据。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证据入手,加强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最终在审计实践过程中,达到正确地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审计证据,从而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结论。  相似文献   

19.
顾正丽 《广东科技》2011,20(18):27-28
内部审计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益等开展的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活动。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内部气候和外部环境的要求,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带来了风险。企业内部存在的诸如:基础工作薄弱、人员综合...  相似文献   

20.
军队审计行为是军队审计人员在其内部动因驱动和外部环境刺激下,依照军队审计行为目标的要求,遵循军队各项审计条例和工作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军队财经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定,并把审计意见传达给军队决策者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