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劲松 《科学之友》2008,(10):106-107
文章分析了先锋派诗歌一味沉溺于形貌修辞学,忽视内容与思想深度的挖掘,超出了新奇求异心理的那个“度”,从而导致流于形式的弊端,为诗歌今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汪晓勤 《科学》2003,55(6):58-60
尽管诗歌与数学在今天看来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问题和解答、运算法则以诗歌形式来表达,数学家本人也可能是诗人,数学家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诗歌,诗人用自己的作品歌颂数学家的业绩,诗歌中融入了数学的概念或意象,等等.自然,第一种情形乃是数学教育史研究中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段宝娟 《科学之友》2009,(8):139-14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以诗歌的方式开始。诗歌贯穿了中国人5000多年的文化生活,诗歌也走进了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试卷。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以诗歌的方式开始.诗歌贯穿了中国人5000多年的文化生活,诗歌也走进了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试卷.  相似文献   

5.
诗之唐宋辨     
唐诗主情,宋诗逐理.文章从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诗歌形式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师承对象、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以及词出现之后,诗词承栽功能的异同分析,来阐明诗分唐宋的成因,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诗歌范型.  相似文献   

6.
诗之唐宋辨     
彭先友 《科学之友》2009,(7):117-118
唐诗主情,宋诗逐理。文章从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诗歌形式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师承对象、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以及词出现之后,诗词承载功能的异同分析,来阐明诗分唐宋的戍因,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诗歌范型。  相似文献   

7.
<正>作品简介:随着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和机器的合作方式为诗歌相关生成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从大脑分区协作的角度来探讨人类如何理解诗歌,并使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和艺术形式来解读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使人们能够体验不同于传统阅读的“读”诗方式,从而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正她是因诗歌从微信平台突然炸红的名人,她是饱受争议的女性诗人,她是患有疾病与命运抗争的农村女人,她是余秀华,她摇摇晃晃地穿过人间……《摇摇晃晃的人间》是生活赋予余秀华的磨难,是一名脑瘫患者日常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写照。先天患病诗歌成了生活的寄托2015年,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红遍中国,伴随着公众的刷屏,作者余秀华从湖北省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走进了全民的视线。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但是有人说一些诗歌含有科学道理你可能就有些吃惊,是吗?会有这样的事情?其实,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观察自然,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揭示自然本质,艺术家则通过不同手法表现自然,但在观察自然的时候也能够发现自然的本质.中国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就包含着一些科学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古诗与气象     
中国诗歌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涉及气象知识的为数不少,其中借气象景观表达纯真爱情的最为亮丽,或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或诙谐、俏皮,有浓郁的生活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