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在考察北大西洋海底的一些山脉时,发现了大量的原始海洋生物,许多是新发现的物种,其中一些甚至属于"化石级"的海洋生物,之前科学家曾经认为它们在数亿年前已经灭绝了。  相似文献   

2.
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在北大西洋海底山脉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大量原始海洋生物,其中有许多是新发现的物种,甚至还有属于“化石级”的海洋生物,之前科学家以为它们在数亿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阿尔伯他大学的科学家们日前宣称,发生在大约9300万年前的一次猛烈的海底火山活动曾导致大量的海洋动植物遭受灭顶之灾。不过,专家们强调说,并非火山喷发本身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大灭绝,而是随着火山活动进入海水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才是酿成那场史前惨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8,(2):7-7
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恐怖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当时,大约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上物种惨遭灭绝。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早在这次大灭绝发生之前至少几千万年,曾一度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各个深度的苔藓虫就开始走向灭绝。也就是说,二叠纪大灭绝并非是陡然爆发、瞬间结束的,而应该是一个很缓慢的渐进过程:首先消失的是深海动物,接着是浅水居民,最后才是陆地物种。  相似文献   

5.
视野     
正超新星灭绝巨齿鲨paleontology古生物大约260万年前,地球天空中出现了一种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奇异亮光。它是距离地球大约150光年的超新星(爆发的恒星)。几百年后,也就是超新星亮光减弱之后很久,来自超新星的巨量射线又到达地球,引发气候巨变,导致包括巨齿鲨(其身体大如一辆大巴)在内的大量大型海洋动物灭绝。科学家最近称,  相似文献   

6.
美国一些海洋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最近对地球上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恐龙可能是在一场令人难以想象的气体燃烧所造成的风暴性大火中灭绝的。他们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在墨西哥海湾的冲撞所释放出来的巨量甲烷气体,引起空气燃烧,从而导致了恐龙的灭亡。 在白垩纪末期,大约6500万年前,大量由腐烂植物所产生的甲烷气体,在海底500米深处的沉淀物中贮存下来。海洋这一深度的低温和高压,导致了甲烷气体与水的结合,形成了固态的甲烷水化合物。 科学家们经过考察证实,今天,在地球表层的下面,潜藏着巨大的甲…  相似文献   

7.
深海之忧     
在全球对海洋食物的强劲需求下,浅海鱼类正在走向灭绝,而渔民们又将渔网抛向深海,造成对深海鱼类的过度捕捞和对海底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王建华 《世界科学》1999,(1):27-30,20
物种的衰降及灭绝一直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优胜劣汰的物竞天择自然规律。但现今的物种灭绝除自然界生物进化因素以外,人类异常干扰因素更堪称是"杀手"、"'元凶"。通过检测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样品表明,自然界的物种灭绝现象已持续发生演绎了数百万年之久,每年约有1-3种物种速灭绝厄运。但现今状况则令人颇为吃惊,据科学测算,现今自然界物种的灭绝率为1000种/年以上,占纯天然性物种灭绝率指数的1000倍,这还仅是一种保守估算所得值(按最低保守数估算所得值)。像距今6500万年以前的恐龙遭厄运那样,人类目前已…  相似文献   

9.
文澜 《科学之友》2005,(6):20-20
地球在遥远的过去发生过多次物种大灭绝,这种灭绝一次次地将地球生物推向绝境。科学家发现,物种灭绝并不是源于什么突发事件,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目前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阐述了地球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科学家发现当今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地球生物随时可能再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  相似文献   

10.
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物种大灭绝,当时海洋中大约90%、陆地上大约70%的物种消失殆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曾经推测的原因是:当时,全球气候严重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现在高得多,因此海洋循环非常缓慢,海水极度缺氧;在这种情况下,海洋微生物只好代谢硫,而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在海水中累积并最终进入大气层,  相似文献   

11.
朱而勤 《科学通报》1980,25(5):224-224
从1620年英国在近岸海底采煤以来,对海底矿产进行研究和开发已有300多年。初期主要集中于近岸地带的砂矿、磷钙石结核、石油、煤、铁、锡、硫等的调查和开发,这是第一阶段。近年来,为了在深海底开采锰结核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试验,目前,正酝酿着开采深海底的矿产,在大洋底表层采矿,则进入海洋矿产开发的第二阶段。洋中脊存在着有利于成矿的岩浆活动,并有广泛的矿化现象和大量的含矿母岩出露,可是通过多年的海洋地质研究工作,仅发现了一些含矿沉积物,还未找到大型洋底基岩矿床。第三阶段的目标就是在深海底寻找并开发内生  相似文献   

12.
在海洋下面几英里的地方,生存着某些最不可思议的动植物。这儿没有阳光,灼热的火山口将海水加热到异常高的温度,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这儿的生态系统却保持着盎然生机。在海底最深处,灼热的岩浆不断地冲破地壳,最终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海底山脉,而且这一造山运动仍在不断地进行着。流动的岩浆致使地球构造板块破裂,漂移的大陆板块又引起了火山爆发和地震。有些火山口,如“黑烟筒”火山口就生成于海底山脉上。较冷的海水通过海底裂缝渗入到灼热的地壳下面,渗进去的海水被加热到几百摄氏度,然后通过火山口又回吐回来,被加热的海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相似文献   

13.
6500万年前发生在地球上的大规模灭绝被广泛认为是恐龙灭绝。但华盛顿大学的新研究表明,在恐龙灭绝之前不久的短暂时期里,还存在一个由于火山喷发引起全球变暖,从而造成了海底生物的灭绝。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地球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不少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大约有3个物种灭绝。然而,生物学家发现,这种灭绝现象也有例外,有些在几十年前已经宣告灭绝的物种在野外又被人们重新发现了。生命的顽强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失而复现的动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去年7月,一组古生物学家提出,所有时期的最大量的物种灭绝不是由于小行星爆炸所致,而是由于简单的二氧化碳:大多的二氧化碳在海里泛滥!研究者们宣称,二氧化碳开始毒害动植物的细胞组织并溶解海生动物的壳。充满疑团的大量物种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2.5亿年前,95%的物种被灭绝(与之形成对照,6500万年前根除恐龙的小行星或营星消灭了地球上50%的物种),人们已就二叠纪的物种灭绝间题争论了几十年了——仅仅几年前有迹象表明西伯利亚巨大的火山喷发可能是罪魁祸首。但是今年在布莱克斯堡的弗吉尼亚·波利塔克尼克研究院的里查德…  相似文献   

16.
<正>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去年6月发布的最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有4529种哺乳动物(1199个)、鸟类(1373个)、两栖动物(1957个)榜上有名。事实上,过去35亿年来地球上已有超过95%的物种消失——许多物种经历了悲壮的大灭绝。随着气候变化、森林滥砍滥伐等引发的环境灾难,我们很难预测物种灭绝的速度和模式,假定以目前的灭绝速度设一常数,地球上每年将消失0.01%~0.7%的物种(每年有成千上万物种消失)。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未来数个世纪地球可能会再次经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05,(4):7-7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2.5亿年前发生的一次造成全球90%物种灭绝的事件--是由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的。一些科学家研究了在南非卡鲁盆地发现的陆上物种化石和沉积物,这些化石和沉积物的历史恰好在2.5亿年左右。从它们中可以看出,那次物种大灭绝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历时1000万年的缓慢灭绝,然后是历时500万年的迅速灭绝。这一特点与渐变的气候变化十分吻合,而同陨星撞地球等灾难性事件不符合。另一些科学家则通过检验澳大利亚和中国沿海的海洋沉积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5,(6):6-6
科学家最近发现,地球上大约每过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生物大灭绝,即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种都会灭绝。这一发现暗示,有一种力量在定期推动这种大毁灭的发生。科学家分析了目前最完整的一部海洋化石记录,其中记载着在过去5,42亿年中36380个海洋物种的  相似文献   

19.
前沿     
正1发现陨石撞地球致海洋生物灭绝证据日本研究人员在岐阜县等地的地层中获取了多种具有远古海洋浮游动物遗体的微小化石——牙形石。通过分析这些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后,这些海洋浮游动物在约2.15亿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灭绝。研究还发现,当时居于食物链底端的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也显著减少,导致这些动物大量灭绝。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4,(12):76
生物学家最近警告说.目前全世界的濒危物种很可能远比人们先前想象的要多。最新研究发现.一些物种的灭绝会导致以这些物种为食、或被这些物种庇护、或借助这些物种传播花粉,以及由这些物种提供其他帮助的另外一些物种的灭绝。比如.疣猴的灭绝就导致了三种只以疣猴为宿主的虱子的灭绝。科学家运用电脑模型来估计宿主物种在全球食物链中的地位.结果发现除了全球公认的12200种濒危物种之外.还存在另外至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