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采用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和统一滑移线场理论对拉压异性楔体的极限荷载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统一滑移线解,以往的经典塑性力学的解均为文中解的特例利用此解可合理地得出不同材料的相应解,并能考虑材料的拉压异性和中间主应力效应文中还探讨了所得统一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12):1215-1215
20 0 4年是著名的Huber Mises屈服准则 (第 4强度理论 )提出 10 0周年 为了纪念M .T .Huber的贡献 ,由波兰科学部部长Kleiber教授和波兰科学院院长Legocki教授主持 ,并由波兰国家科委、波兰科学院力学委员会和金属委员会 ,以及波兰理论和应用力学学会共同发起和资助 ,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召开了“纪念Huber屈服准则国际塑性理论和断裂发展会议” .西安交通大学俞茂宏教授应邀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并在 8月 14日作了大会特邀闭幕报告 :“Thebeautyofstrengththeories” 报告论述了强度理论的特点 ,以及Huber屈服准则的…  相似文献   

3.
浙江师范大学李继彬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戴晖辉合著的英文专著《奇非线性行波方程研究的动力系统方法(On the Study of Singular Nonlinear Traveling Wave Equations:Dynamical System Approach)》一书,于2007年5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数学专著系列丛书第7本。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经典塑性力学用于岩土类材料的问题,它采用了3个不符合岩土材料变形机制的假设。从固体力学原理直接导出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将经典塑性力学改造为更一般的塑性力学——广义塑性力学。广义塑性力学采用了塑性力学中的分量理论,能反映应力路径转折的影响,并避免了采用正交流动法则所引起的过大剪胀等不合理现象,也不会产生当前非关联流动法则中任意假定塑性势面引起的误差。给出了广义塑性力学的屈服面理论、硬化定律和应力-应变关系,并建立了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屈服条件是状态参数,也是试验参数,只能由试验给出。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经典塑性力学中,屈服准则、本构关系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而提出的假设.塑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也是类比于弹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建立的.介绍一个具有新内涵的最小耗能原理以及用它解决问题的三种途径,通过这三种不同的途径分别导出了塑性力学中的Mises屈服准则、各种增量型的塑性本构关系以及可以作为建立各类力学(包括塑性力学)变分原理统一理论框架的最小功耗原理,从而证明了这个具有新内涵的最小耗能原理可以在塑性力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结合点锚式锚杆锚喷支护的力学机理,导出双向等地应力情况下无限均匀介质中锚喷支护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半径解析解.分析强度理论参数b值对弹性区和塑性区应力、位移的分布特点的影响,以及锚喷支护对塑性区半径影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Morhr-Coulomb强度理论结果相比,隧道轴向应力和...  相似文献   

7.
考虑应变软化厚壁圆筒受外压作用统一极限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混凝土或岩石类材料厚壁圆筒受外压作用的承载特性,根据俞茂宏的统一强度理论,考虑材料的应变软化特性,得到了适合应变软化材料的统一强度准则,并据此推导出了混凝土或岩石类材料厚壁圆筒受外压作用的弹性与塑性极限荷载公式.还详细讨论了厚壁圆筒外半径与内半径比、反映中间主剪应力作用以及相应面上的正应力作用对材料破坏影响程度的系数、材料的拉压强度比以及损伤参量等对圆筒极限荷载的影响,得到了一些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8.
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义塑性力学不适宜于解释岩土应变局部化现象。为了较全面地反映岩土的基本力学性质,同时合理解释应变局部化现象,本文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理论框架,在双重屈服函数中考虑了塑性应变的梯度依赖,建立了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理论框架,并给出了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一种可能的具体形式,分析了该模型的各个模型参数,尤其是其中的“局部化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利用由试验或计算获得的三维弹性应力解,根据塑性模型理论,按原型材料的广义应力与广义应变关系曲线以及塑性力学伊留申理论,将该弹性解转换为相应结构中的弹塑性解的试验-计算混合解法,实例验证表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充分考虑拉压强度比和中间主应力系数,根据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在外压强下闭端、开端和平面应变套管弹塑性极限外压强的统一算法。数值仿真显示:随拉压强度比的减小和中间主应力系数的增大,弹性极限外压强增大;开端套管的弹性极限外压强最大,平面应变套管的次之,闭端套管的最小;塑性区的半径随外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当外压强增大时,套管由弹性状态进入弹塑性状态,塑性区的半径逐渐从内半径扩展到外半径;塑性极限外压强随拉压强度比的减小而增大;随外内半径比的增大,在同样的统一强度理论参数下,闭端、开端和平面应变的塑性极限外压强之间的差异增大,且塑性极限外压强大于弹性极限外压强;塑性极限外压强的计算值与试验测试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4%~-9%,而国际标准化组织样板数据与试验测试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12%~-25%,美国石油协会推荐数据与试验测试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17%~-30%,表明文中的套管塑性极限外压强公式更接近试验值。  相似文献   

11.
统一强度理论的又一重要推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统一强度理论,由于其理论模型清晰合理、数学表达式简洁完美、应用范围广泛而受到重视,并成功地推广为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塑性平面应变统一滑移线场理论和多种实际问题的研究.文中进一步将统一强度理论推广为塑性平面应力特征线场问题,指出了它的推广思路、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塑性平面应力统一特征线场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力塑性     
作者于1967年出版了《动力塑性》一书,与原书相比,本书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岩石和土的动力塑性理论、速率型研究的新发展、不均匀Bigham流体的新问题和金属加工等,是一本全面反映动力塑性研究的专著。  相似文献   

13.
双剪强度理论在水工压力隧洞弹塑性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工压力隧洞的弹塑性分析,工程上一直采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进行求解。但由于该理论和试验结果常常不符,故产生误差。本文应用俞茂宏教授提出的双剪强度理论对水工压力隧洞进行弹塑性分析,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强度理论的岩石损伤弹塑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单轴受力特性曲线唯象地考察岩石材料损伤演化,定义弹性应变表示的一维损伤变量及其本构模型,利用双剪强度理论将其推广至三维模型.塑性是潜在破坏面的摩擦滑移,在传统塑性理论的框架中,建立了基于摩尔-库仑强度理论与潜在滑移面摩擦软-硬化特性的各向异性损伤弹塑性本构关系.结果表明,计算的损伤演化与CT观测结果符合很好,用本文的弹塑性模型反映损伤材料的力学特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南京林业大学赵博光教授作为第一编著,并邀请日本著名菌物生态专家DrK.Futai、加拿大森林病理教授Dr.JRSutherland和日本学者Dr.T.Takeuchi合作于2008年9月由SPRINGER出版专著PineWiltDisease。该书是我校专家编著,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英文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6.
塑性力学相似非耦联系统的广义模拟变分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塑性力学变形理论和流动理论包括体积不变条件的相似非耦联系统的广义模拟势能原理和广义模拟余能原理.  相似文献   

17.
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 ,阐明了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及其区别和联系 ,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土性、屈服面以及苛载类型恰当地选取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 ,进一步完善了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书快报     
我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陈永林教授的专著《广义逆矩阵的理论与方法》,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12月正式出版.该书系作者积25年的研究成果而精心写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习题新颖.  相似文献   

19.
浙江师范大学刘一戎和李继彬教授等的英文专著《平面微分自治系统的奇点量、中心问题和极限环分支(Singular Point Values,Center Problem and Bifurcations of Limit Cycles of Two Dimensional Autonomous Systems)》一书,于2008年1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为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线性动力学”系列丛书第6本。  相似文献   

20.
倪晋仁,男,1962年9月生,山西山阴人。曾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兼任本学报编委会主任。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灾害力学与动力地貌。已出版专著二本,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5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