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0,(5):81-81
这句话作为这一章节的结尾,直译过来是:孔子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作为对这一章中前面大段文字所阐释的卜卦的过程、方法的总结,这一句结语落在了对《易经》强大力量的引申上,知道之人必知神。  相似文献   

2.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前半句粗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诸多方家也没有在这句上多作停留,多半对此半句的解释为:《易经》之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赞于此呢?谓如此为易,则过去未来无有不知了。盛赞易道之广大,易学之绝妙精深。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2):69-69
<正>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上文中我们谈了两点:"极深"和"研几",尤其对于"几"以及"知几",略表体会,但一"深"、一"几"囊括的内涵太广博了,接下来的这一句顺承前面的意思仍然在表述《易经》的精深。先来看这句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是:正因为《易经》的深远、穷极,所以能通晓天下的志向;正因为把握细微、研究征象,所以能成就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1,(2):55-55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句话作为这一节的开端,概括说出了《易经》的功用。回顾前文可见,前文中已详细阐述过《易经》的组成以及《易经》对事物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的言行的指导意义等,还包括为什么圣人会效法天地、尊崇《易经》等等,但是《易经》归结起来,它的本体为何?这一句给出了概况说明。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6.
老子知论包括了三种“知”: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这三种“知”在《孙子》中都得到了深入的贯彻。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为何说《孙子》进入了哲学境界,更深地体悟《孙子》中的不言之教,乃至更深地走进孙子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12,(3):77-77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们着重说明的是《易经》的产生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作为炎黄丁孙奉为圭皋的一郎万世经典,《易经》是先人解读宇宙、自然,寻求人类与自然必然联系的一部智慧总结。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1,(9):65-65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一句继续在阐释道用。《易经》揭示了道的演化和运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小到器物、大到法度,普遍到百姓日用,都有道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却为众人所忽略。先看第一个小分句"见乃谓之象",见通现,何为象?易经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即为象,那什么是象?《周易正义》云,兆见日象。意思是说兆示的显现就是象,  相似文献   

9.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不难看出,因为《易经》的导引和开示,人们掌握了认识世界的要义,进而了解到隐藏在“象”之后的“理”,从而能够读懂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故知幽明之故、故知死生之说、故知鬼神之情状、故不违、故不过、故不忧、故能爱”这一系列的结论即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最后一句是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11,(6):67-67
前半句粗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诸多方家也没有在这句上多作停留,多半对此半句的解释为:《易经》之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赞于此呢?谓如此为易,则过去未来无有不知了。盛赞易道之广大,易学之绝妙精深。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12,(8):71-71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l:文我们谈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个沟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曾为上古圣人作易传易的困扰呢?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答案,看到丁占代先哲为丁让《易经》广传十世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2.
<正>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蓍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乾卦六阳爻共  相似文献   

13.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2):53-53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一句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卦变的根本,也是对前四个分句的小结,更是对《易经》核心内容的纲要统领。无论是吉凶、悔吝,亦或是变化、刚柔,总括起来就是六爻之“象”与三极之“理”的对应关系,即具体的卦象和抽象的道理之间的动态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德行浅薄而处于尊贵之位,智慧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及于祸乱的。《易经》鼎卦九四爻辞上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八珍煮成的米羹),沾濡了四周,象征着倾覆家园,身遭刑辱,非常凶险。"这是说才力不足以胜任的危险啊!好好的一顿美食,因为承载的器物少了一条腿,  相似文献   

15.
“此之谓(或是之谓)××”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例如,在荀子的《天论》中出现的这种句式就有十几处之多。一般说来,“此之谓××”这种句式多见于论说文体中。而在记叙文体中,如果插进论说部分,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因此这种句式常用在复句的末尾,起了结句的作用,有总结的意味。试举以下两例: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偏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 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沿,其养曲适,其生不伤: 夫是之谓知天。(《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10,(6):77-77
<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句话是《系辞》上篇第十章的首句,也涵盖了这个篇幅中所要阐释的中心内容。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经》包含了圣人为人处事的四大规律:言谈方面崇尚、注重《系辞》;行  相似文献   

17.
<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初读这一句,我的理解是:《易经》可以使道显明于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测,因此就可以凭借它应酬于人事,用于大事之前的占卜了。原本,我还自以为这样的解释讲得通,可是,等与几位方内人交流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几乎南辕北辙,浅薄的理解惹出了笑话。那到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两句是承接上一句“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的关系递进而来的。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容易亲近就能够长久,有成功就能够成就大业。能够持久是贤人的美德,能够做大事是贤人的功业。从这两句话中同样可以看出《易经》容易、变易、不易的特点:短短两句话,言语上容易,也环环相扣地说出了容易的道理,却蕴含着千百年来“贤人”们所遵循的成功法则,是“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世易时移,把握了妙明真理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易经》是讲“变”的,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容易,变化无常也不难,但是如何把握权变,如何“变”又始终不偏离正道就难了。所以,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相似文献   

19.
正《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这句话的原意是:《易经》的兴起,大概正当殷商末期、西周德业隆盛之时吧?反映的是当时文王与纣王之事吧?所以《周易》其文辞高险,知危惧者将得到平安,轻忽忘形者将会倾覆。这段话提到了《周易》兴起、兴盛的时间,值得我们好好考究一番。  相似文献   

20.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番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