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的第1期跟大家见面了,明显地,外观漂亮了,版式新颖了,内容也更合着时代的节拍了,但主旨依然是科学。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请来“德先生”、“赛先生”至今,已有80多年了。对于每一个经历了世纪之交的人来讲,“德先生”、“赛先生”的丰功伟绩自不待言。“德先生”如何与时俱进且不去管它,而“赛先生”从“器物”层次上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社会的变化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器物”、“工  相似文献   

2.
加利福尼亚帕洛阿尔托的科学家能使X射线束强大到足以汽化金属片。现在他们正试图利用这能量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载重马”,用它去制造更小的计算机集成块,以揭示分子形成之迷,以推进各项新技术尤其是诊断人类疾病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顾颖弘 《世界科学》2000,(11):29-29
工业发展造就了产业生产各种商品,旨在提高人类更舒适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制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也损伤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下,工业界正运用电化学技术来开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不影响生产的新能源。而这其中,杜邦公司所生产的Nation 膜就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Nation 膜是以聚四氟乙烯为原料的阳离子交换膜,杜邦公司早在40年前就研发出Nation 膜,当时并成功的运用在美国太空总署所发射卫星动力之上,从此Nafion 膜被誉为是PEM FC(Rroton Exchange Mem-br…  相似文献   

4.
韦林巴赫(Weissenbach)及其同事,在本期《自然》杂志上介绍了“人类基因组的第二代连锁图”。此文的发表时间,是在另一个完整的基因连锁图在《科学》上公开后不足一月。这说明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发展,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  相似文献   

5.
神秘的鹦鹉螺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现身说法,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之谜。它仿佛是上苍的神秘使者,秉承了上苍的旨意,专门来向人类揭示某些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以及进化史、古气候等方面的许多前所未知的原理和玄机。但它又不动声色地隐藏了更多的秘密,留下许许多多的“思考题”.等待我们去破解,来考验人类的智慧和才干。  相似文献   

6.
任新宇 《科学之友》2009,(4):104-105
医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人类因为有了医学而能够治愈伤病、延长生命,医学终结于死亡,对死亡的判定经历了从“心死”到“脑死”的变革,脑死亡问题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概念问题、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等,至今仍在讨论当中。以脑死亡判定死亡可能也只是一个阶段的认识,医学会发展到什么境地,人类会发展到什么境地,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但我们不应忘记,科学不是世界的全部,医学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类也不是自然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科技以人为本,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体贴细致,充分人性化,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永恒追求。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人为本的技术越来越多了,比如广泛分布在公交车上、电话里、公共场所入口处的语音提示,各种各样的遥控装置,电脑里的windows窗口操作系统,可视电话,等等。的确,人的需求应具备科技追求的目标和指向。人类在科技进步上投入的巨大资本和“智本”就是为了满足自身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8.
生命奥秘的不断揭示,使人们受到鼓舞,基因工程、克隆羊……有人或许会以为人类已经无所不能。其实,目前我们对生命本质的了解还只是皮毛。生命现象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奥秘正等待着有志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人们去探索和揭示。下面让我们跟随马炜梁教授去做一些有趣的生物探索小试验。或许能从中激发起你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并学到一些有用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开采月球     
在人类历史上12个月球漫步者中,最后一个涉足其上的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H.Schmitt)是唯一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地质学博士),他看到并做到了多数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施密特1972年随“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月球上所完成的工作堪称人类探测史上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成果性的一段佳话,他在TaurusLit-trow谷地驻留的3天是科学和艺术史上的无价宝藏。遗憾的是,这些经历并不是他新近出版的《重返月球:人类太空移民的探险、开发与能量之源》一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吴家睿 《科学》2005,57(1):22-24
揭示人类自身所有遗传信息是1990年代国际科学界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根本目标。当2001年初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合体(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IHGSC)和美国的塞莱拉(Celera)公司分别在英国《自然》周刊和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人类基因组的“草图”时,科学家们发现,尽管这项工作取得了生命科学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火星车26年     
<正>1997年7月4日上午,一辆名为“索杰娜”的六轮漫游小车成功地降落在了火星上,成为第一辆能在火星上行驶的火星车。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以漫游方式探索火星的形式。接下来,火星车被接二连三地派往火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成果。目前,“好奇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上待了11年,“毅力号”火星车忙于收集火星岩石并从事其他探索活动,而我国的火星车“祝融号”也收获了在火星上辛勤工作2年后的探测成果。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在火星上成功施放了6辆火星车。截至2023年,人类用火星车探测火星的历史已有26个春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期 ,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像一个悬在空中的球体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园。从空中看到的景象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海洋、云、沙漠、森林 ,以及一些人类活动的迹象都是整个地球系统的组成。因此 ,当科学的“地球系统”的范例被推演出来时 ,“地球飞船”就无疑地被大众所接受。而“地球系统”的概念则成为“世界变化”项目中的基础概念。在整个人类历史中 ,尤其是最近的 1 0 0到2 0 0年里 ,很明显地 ,人类只是“地球飞船”唯一的“乘客”。但现在 ,人类已从自己的“乘客”座位上走了出来 ,要作为这架飞船的“飞行员”。当我们…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要求,联系我国地球科学的现状,深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必须取得共识。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的地球科学向何处去?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是满足于充当“资料提供者”,还是要成为新观念的提出者?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14.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12):48-49
<正>推荐书目:《巫师与先知:两种环保科学观如何帮助人类应对生态危机》推荐理由:这本书是美国国家学院科学传播奖得主查尔斯·C.曼恩的力作。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种面对生态危机的不同声音:一种声音是以生态学暨鸟类学家威廉·沃格特为代表的“先知”派,认为我们应该要“减量再减量,避免人类与自然两败俱伤”;另一种声音则来自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农业学家诺曼·博洛格为代表的“巫师”派,主张我们应该要“创新再创新,设法使人类与自然双赢”。  相似文献   

15.
方鸿辉 《自然杂志》2007,29(5):303-304
本文从选编科学人文读本的视角,阐述科学离不开人文。科学家毕其一生去追求科学之美并破解“我们是谁?来自何方?意欲何往?”的永恒之谜的动力乃是关爱人类、造福人类的人文精神。让受众理解科学,尤其是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的激情是传播界当仁不让之责,而有意地去弥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鸿沟更是应尽之责,并应努力倡导育人的方向——既要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智慧,更要有爱因斯坦那样美丽的心灵和博大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深度下潜     
“您能用通俗的方式讲讲吗?”记者一边问,一边用手在后腰上摸了一下。 科学官膘了他一眼:“你们总是把录音机放在后面的吗?” “我们总是保证报道的准确,”记者微笑道,“力求字字无误。” “简单说来……”科学官拿过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圆:“比如这是木星大气外层,(他又在中间画了个小圆)这就是它的液氢层表面。我们想知道的是在这两层之间发生了什么。人类从未真正了解过木星大气内部的情况,一切都还只是物理模型而已。过一会儿,我们就要下潜到木星大气层里面去。” “木星的半径为7.1万公里,而你们只准备下潜不到1000公里…… ”记者扶了扶眼镜,掏出个小本子念道,“能了解多少情况?” 科学官看着他:“你做了不少准备。”  相似文献   

17.
40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跨出第一步时说:“这是我跨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跨出的一大步。”毫无疑问,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正在加快,有人已经提出新的计划——移民到火星上去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自《无知百科全书》。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现任剑桥大学理论天文学教授。他以一位实际科学家的身分来谈论这种几乎是纯粹的认识论问题,是很耐人寻味的。这表明,现代科学发展本身确实不断提出一点重大的认识论问题。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科学向何处去?或者说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可惜,对这个重大问题,实际科学家很少有时间去考虑,结果,科学界中只能听任一些传统观念的流行。人们以为,一些天才科学家已经建立了基本理论,我们只要认真进行观察和实验,就可以使科学不断前进。但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却提出一个誖理:观察激发人们去建立理论,但又只有建立了理论才能更好地观察到事实。因此,那种表面上可以解释一切观察现象的表面理论,是称不上真正的科学理论的。科学理论不仅是描述已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事实。要超越现实而预测未来,就不能保证不犯错误,就要求任何理论不能僵化,要根据变化的事实加以调整。由此,对待一切科学理论应保持一种明智的、灵活的、清醒的科学态度。作者为此提出了一个“珠子模型”。他要求科学家使珠子保持在0、1区间的线段上,不要陷入0(绝对不信任)或者1(绝对信任)的深渊之中。这也就是说,人类总是在知与不知的两个极端之间活动,总是不断地力求向知的方面有所进展。人类永远也不能陷到任何一个极端之中。知之本性,总是同无知相联系。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保持科学想象力,不为已有成见所束缚,使科学理论不断受到科学实践的调整,保持最大的解释现实、预测未来的能力。在作者看来,这就是科学的目的,也是科学发展的总的方向。如果许多人因衣衫褴褛和家俱破旧而感到耻辱,那么,让我们因思想卑劣和哲学庸俗而倍感耻辱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9.
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演变的科学。早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生活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的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地球环境的变化,从而也就有了地质学的萌芽。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地质学,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才逐渐孕育发展过来的。在这过程中,地质学曾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论争。这里要讲的是对地质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水火之争”。  相似文献   

20.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却令人感到既熟悉又神秘。“光到底是什么”?人类自从有意识之日起,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经过上千年的思索,人们基本上有了结论.光既是粒子也是波。具有波粒二重属性。但这是人们在经典世界观察光得到的结论。笔者最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光不仅仅是以粒子或者波的状态存在这么简单,还存在用经典世界的语言无法描述的量子状态,究竟能看到什么取决人们选择哪种角度去观察它。这个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光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