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财经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建设分类推进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响应与调整,新技术融入、学科交叉融合、优秀文化滋养成为发展方向。建构“价值引领·多元联动·协同育人”新财经培养模式和“价值教育·文化滋养·新技术融入·素质拓展”新财经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新财经实验班先行先试和教学体系优化升级,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合性应用型新财经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一份财经刊物做了一家从事干细胞治疗的公司的封面报道,在网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几个科技记者批评该刊为骗人的公司做宣传,因为迄今所有推销干细胞治疗的全是虚假广告。而该刊记者、编辑则辩解说他们只是客观报道这家公司的创业经过,并没有宣传其干细胞治疗。旁观这场争论的网友,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干细胞,甚至连"干"  相似文献   

3.
财经院校主要为社会发展输送服务经济的人才,在中国经济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经济转型而经受着考验的时期,财经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人才。财经院校要正确认识创业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构建独具财经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财经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才能,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企业家     
吴少章是一个商人,准确的说,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在分析乐华何以落幕时,一位跟踪其多年的财经记者对乐华掌门人的一句评价让人感慨万千。 企业家和富豪(富豪是商人中的成功者)之间是不是可以划等号,在中国现阶段,这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中国财经新闻与证券市场相互关系,设计了一种描述证券市场与外部信息均衡性的经济模型。搜集了2003—2006年期间中国财经新闻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财经新闻对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影响,但其影响能力有限,而且中国财经新闻数量偏少。因此,新闻产业应加强财经新闻等外部信息的报导,以实现对证券市场的新闻监督。  相似文献   

6.
新财经教育改革是教育部“四新”建设要求在财经教育领域的新实践和新拓展,是新时代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新财经教育改革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五维规格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素质新财经人才。为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走深走实,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构建开放办学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等八个方面入手,构建中国特色财经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敏  王国龙 《科技信息》2012,(24):219-219
社会愈来愈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财经类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财经意识,树立经济思维,拓宽知识面,使他们在就业时能够适应较广的职业范围,能够触类旁通,游刃有余。财经通识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等对于培养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经通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扎实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并且不断创新,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曹玲  王娜娜 《科技信息》2006,(12):128-129
作为新闻文体的重要一部分,财经新闻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本文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从英语财经新闻的及物性,时态,语态及主位述位等几方面特征,对财经新闻的特点进行分析及归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外刊财经新闻报道中用词的文体特色,分析其因受报刊文体特殊的言语功能的影响,而呈现出几种特殊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和普遍化应用,对我国经济形态、产业结构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也对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财经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财经人才的培养主体,亟需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新财经学科专业,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新财经的提出背景及新财经的内涵特征,提出新财经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改革路径。具体而言,新财经人才应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新财经教育改革应树立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和面向未来国际竞争的教育理念,构建传统财经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财经学科专业建设同步的教育结构,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国际化合作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