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文章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X射线衍射(XRD)和热膨胀法等科技手段对广西宋代永福窑出土的瓷器、窑具和瓷土进行了测试分析,初步了解了永福窑的物理性能、胎釉的化学组成、瓷胎的原料成分和瓷器的烧成温度.研究认为,永福窑瓷器具有南方典型的胎釉成分特征,瓷器的部分物理性能较好、但烧成温度偏低.研究为确定永福窑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测得的科学数据可供后续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树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8,28(1):122-127
选取广西宋代兴安严关窑的瓷器标本,检测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并与中国宋代名青瓷进行比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瓷胎富二氧化硅,具有中国南方古瓷的特点.瓷釉中含氧化钙较高,属石灰釉.显微结构观察到部分古瓷釉层中存在液相分离结构.从而探讨了严关窑宋瓷使用的原料、瓷釉配料及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3.
童书业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55,(2)
中国工艺史专题研究之一中国的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为了发扬祖国的文化,把祖国的文化贡献给全世界人民,我们不能不研究美术史。但是研究中国美术史,此起研究中国史里的其他专门史来,要困难些,其原因是讲美术必须依靠实物,没有实物,而空讲某种美术怎样美,是会抽象到令人不能理解的。可是中国古代美术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很多,许多美术品的真实性都有问题,由於过去封建地主们讲究‘好古’,往往附庸风雅,搜求古物,於是就有一批以贩买古物为职业的骨董商出现;这些骨董 相似文献
4.
董治长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25(4)
通过分析四件古瓷器实物的特征及其制作工艺,对前人表述的柴窑瓷器十二字特征作出补充,以期对柴窑瓷器提供较为全面的肉眼鉴定判据.并利用实物证据和考古结果分析论证了柴窑与定窑存在密切关联性,柴窑属于定窑群系.继而推论柴窑遗址应在五代后周政权期的龙泉镇辖域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宋代园林是生态美学和中隐哲学在建筑艺术范畴的典型表征。宋代的园林和瓷器之间具有互渗共生的审美会通机制,园林文化、园林审美和园林生活推动宋代瓷器审美创造,瓷器美感、瓷器装饰和瓷器消费促进园林休闲和香席美学生成。宋代园林产生对瓷器美学的艺术刚需,瓷器是园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有机构成。宋代园林和瓷器的美学关系考察,是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兰田窑古窑址是景德镇地区晚唐五代时期的窑址之一,出土了大量整器、残片.从出土情况来看,大部分兰田窑瓷器受埋藏环境的侵蚀较为严重,存在残缺不全、盐类侵蚀以及沉积物沾染等病害,利用EDXRF检测其附着物为硅质沉积物,并用EDTA二钠盐和NaOH的混合溶液对其进行了清洗等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中国出土陶瓷器的保护处理提供参考和借... 相似文献
7.
宋代著名汝瓷着色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NAA技术,对宋代汝瓷着色元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得到了30种着色元素,最后发现铁是汝瓷的着色主元素。证明了考古界“汝瓷以铁为着色主元素”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4)
文章为了研究广州小谷围汉墓出土一件表面刻有线条极细兽纹带铜奁铸造工艺和腐蚀机理,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X)对其进行成分和金相分析.发现铜奁是铜锡铅三元合金,其中铜含量61.02%~64.42%、锡含量11.56%~18.97%、铅含量3.59%~7.46%,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拉强度,延展性也比较低,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高硬度.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金相组织呈现均匀细密的α枝晶,分布少量细小铅颗粒,铸造缺陷较多,铜奁是铸造而成.铜奁样品中的夹杂物,以硫化物为主,一般呈小颗粒状.铜奁此类刻纹青铜器是先铸好模型,然后采用坚硬锋利的铁质刻刀在表面进行刻画而成.同时观察到孔雀石、赤铜矿由表及里的层状分布、腐蚀残留的岛屿状α相和自然铜颗粒沉积等现象,说明铜奁是(α+δ)共析体优先腐蚀. 相似文献
10.
将着色技术应用到艺术铸造工艺品的防护装饰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概述了铜艺术铸件的几种色调的着色配方及工艺特点,以及影响着色质量的常见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1.
对用铜扩散法着色的浮法玻璃的颜色及透射光谱及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玻璃表面呈色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陈益兰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2):140-143
通过对广西在运行的干法水泥窑进行调研,同时以广西华西华宏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日产1000t熟料的干法水泥窑进行了热工标定,收集了大量的热工参数及操作数据,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客观地对广西干法水泥窑的现状及热工性能作出评价,同时指出区内该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永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16(2):28-31,44
对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初步研究表明,宋代广西在化学及化工方面有一定的成就,掌握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制法和鉴定,对金属的冶炼和酿造等技术也有相当的水平.有些技术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但与中原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主要分析了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并参考同时期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进行了初步的综合和对比,在此基础上较全面地揭示出广西在宋代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由于历史、地理、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尽管广西在宋代取得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与中原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6)
基于湿法炼锌窑渣中含有大量未经利用的有价金属资源,锌冶炼行业产出的污酸酸度高,含有大量的砷及重金属离子,将窑渣与污酸进行联合处理,利用污酸浸出窑酸中的有价资源实现窑渣的资源化和污酸的清洁化处理;采用单因素浸出实验研究污酸浸出锌窑渣过程中铜的浸出行为规律,探讨液固比、反应温度、窑渣粒度、搅拌转速、氧分压等参数对铜浸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10 mL/g,温度为90℃,窑渣粒度为75~53μm,搅拌转速为400 r/min,氧分压为0.5 MPa条件下反应3 h,铜的浸出率达95.05%;铜的浸出过程符合固体膜层内扩散与界面化学反应混合控制的收缩核模型,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2.82 kJ/mol。 相似文献
16.
位于桂西北丹池成矿带上的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是世界重要的铟产地,其铟元素主要赋存在闪锌矿中,而闪锌矿往往与黄铜矿及磁黄铁矿共生。以闪锌矿为对象,在野外、室内矿物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高精度电子探针和微量元素分析为手段,研究闪锌矿微量元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形成原因。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铜坑矿床中的闪锌矿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闪锌矿独特的四面体结构以及较高的Fe含量有利于微量元素的进入,微量元素的相关性不仅反映了元素含量的此消彼长,更反映了成矿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通过对微量元素相关性及闪锌矿"骨骼"现象的研究,推测闪锌矿丰富的微量元素及"骨骼"现象并非闪锌矿同期产物,而是与岩浆有关的晚期富Cu、Sn、In流体叠加交代早阶段含Cd闪锌矿的结果。一方面,大量的微量元素进入到闪锌矿晶格中;另一方面,岩浆带来的大量Cu元素捕获原有闪锌矿,原有闪锌矿在黄铜矿中重结晶形成雪花状和星状等"骨骼"现象。 相似文献
17.
胡荣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2):43-57
德兴张氏是传统中国一个非典型的矿冶家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耕读之家,其在宋代的发展历程既有特殊性又有代表性。一方面,德兴张氏立足当地发达的矿冶经济与矿冶文化,积极编织利用道教—矿冶以及仕宦社会关系网,致力于技术发明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为浸铜技术的发明、运用与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实现了家族自身的崛起。另一方面,德兴张氏秉持一种多元发展的策略,时刻谋划“离矿”之路,积极投身地方社会的营建工作,特别注重培养子弟读书应举,使家族发展逐步仕宦化。张氏宗族的崛起与转型历史为思考宋代家族的地域性特征增添了丰富的区域元素,也为深入认识传统中国矿冶业中那群“没有历史的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蓝武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19(4):54-57
宋代是历史时期广西文化教育发展的兴盛期,科举考试、官学教育与书院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与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空前发展密不可分。宋代广西的文化教育在整个古代广西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李明琴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通过对广西拉么锌钢多金属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特征、成矿温度、成矿盐度、成矿密度、成矿压力以及气液相成分特征的研究,确定了该矿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并对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及来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广西大厂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床中的黄铁矿明显有两种类型:条带状黄铁矿和脉状黄铁矿.矿相特征表明,部分黄铁矿可能由胶黄铁矿重结晶而成.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以沉积成因特征为主,其中具脉状黄铁矿样品的部分参数较接近热液沉积岩特征值.黄铁矿的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并非完全来自深源物质,还有浅源物质的参与,并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中发生过较强的分馏作用;黄铁矿的稀土特征介于富矿围岩硅质岩和酸性侵入岩花岗岩之间,表明既有与泥盆纪硅质岩相同成因的黄铁矿,又有经后期花岗岩浆活动改造而成的黄铁矿.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大厂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至少存在两期,泥盆纪以沉积作用为主,燕山晚期经历了花岗岩浆的热液叠加改造作用,锡矿的形成主要受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