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行星运动理论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齐天算家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与行星公转不均匀现象之后,刘焯首次将该重大发现引入到《皇极历》五星推步算法中。本文在解读《皇极历》步五星术文的基础上,利用Python语言模拟《皇极历》算法推算木星、火星和土星视位置,讨论了《皇极历》推算约600—630年间行星真黄经的误差,其结果为木星、火星和土星的黄经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5.27°、17.67°、5.10°。分析表明,《皇极历》外行星视位置的误差结果可能是由行星的定见时刻推算、行星动态描述的分段处理方案,以及留段目的时长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行星运动是中国古代历法推算的重要内容。以火星运动为例,考察自汉代《三统历》(《太初历》)至隋代《皇极历》5部历法中的火星运动计算,由此探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理论和推算之间的关系。从《三统历》开始,火星动态表逐步精致化:增加会合周期中的段数,调整每一段的起始点时间及其中的视速度大小,引入"合"的概念等。分析这些运动表的构造,探讨其所依据的实际观测数据和观测技术。特别是动态表中"留"的数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精度。中国在公元6世纪观测发现了太阳运动和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通过《皇极历》分析这种不均匀性是如何体现在关于火星的历法计算之中。动态表不再固定,其中每段中的速度随着"晨始见"的时刻而变化,说明计算模型与实际观测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3.
《授时历》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历法,并且成为明朝《大统历》和朝鲜《七政算内篇》成书的基础。《七政算内篇》是朝鲜世宗时代(1418—1450年)取得的重要天文业绩之一,以《回回历》为基础,与《七政算外篇》一同于1444年编纂成书。《七政算内篇》的历元、天文常数和计算法等基本体系参照《授时历》,应数值则参照了《大统历》的辛巳应数。且把四余添加在推步的项目中,在计算日月食时使用的常数值则参考了元统1384年编纂的《大统历法通轨》,《七政算内篇》汲取了《授时历》和《大统历》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根据《开禧历》现存日食推算过程名称及天文常数,推断其日食计算方法与《纪元历》相同.给出了《开禧历》完整的日食推算公式以及使用《开禧历》计算淳祐五年七月朔日食的过程.将《开禧历》的日食算法编写为计算机程序,计算出1112至1303年间杭州的所有日食.与真实的天象作比较,得到《开禧历》日食计算精度为:日食食甚的平均误差0.46h,食分误差1.65分;有近20%的推算达不到当时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日食起讫算法是为了计算日食的初亏和复满时刻而设计的,该算法为《皇极历》所首创,此后历法均有涉及.通过构造日食起讫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日食起讫算法应与月亮视差有关,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只有《钦天历》设计的日食起讫算法成功地考虑了月亮视差,由此指出中国古代日食起讫算法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6.
文章详细解读了《宋史》所记载的《崇天历》有关日食计算的算法术文和天文常数,并根据《崇天历》日食推算过程给出其完整的日食推算公式。作为一个算例,使用《崇天历》计算了天圣二年五月朔的日食情况,展示了这次日食推算的完整过程。与《纪元历》的日食算法比较,对《崇天历》的算法给出综合评价,指出《崇天历》的日食算法是合理的,但还不够优化。相比《纪元历》,《崇天历》的日食算法更为简单和粗糙,但其入交定日算法却比《纪元历》的更接近重建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数学公式将《明天历》的日食算法表达出来,并指出其天文学意义。方法文献分析与数学建模。结果《明天历》先求得合朔时交点离开冬至点的距离以及太阳到冬至点的距离,两者的差值就是"去交度分";常数中的"朔差"是一个朔望月中交点退行的距离;它以恒星年而不以回归年入算以及用太阳的去交分代替月亮的去交分都是其去交度分算法的不足之处。《明天历》的食甚时刻仅是对经朔时刻加入日月不均匀运动有关的修正,没有进行时差的修正。其他算法与主流算法基本相同。结论《明天历》的日食算法在宋代是比较特殊的,这些特殊之处大部分是正确的、合理的,但某些算法中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立足于由香港马徐维邦执导的电影《夜半歌声》与美国舒马赫执导的《歌剧院幽灵》的比较,重点解读中国版的《夜半歌声》的艺术特色、时代意义以及思想内涵等,并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中的某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统天历》是宋代最特殊的历法,它放弃传统的上元时刻选择方法,并首创岁实消长法。详细分析了《统天历》岁实消长与积年算法,指出其回归年常数和消长量比理论值偏大,但其岁实消长算法是合理的。将《统天历》计算定朔和冬至时刻的算法用现代公式表示出来,并给出气朔算法的一个具体算例,计算绍熙二年(1191AD)天正冬至时刻和定朔时刻。利用计算机计算出《统天历》自公元1101—1300年的所有冬至时刻和1192—1209年的所有定朔时刻,与真实值比较,得到了《统天历》气朔推算的精度。《统天历》推算定朔的整体精度是误差21.9min,而冬至的推算精度则是误差29.1min。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测影验气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二十四气是阳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的测定,特别是冬夏二至的测定,历来依靠中影长度的周年变化的观测.整套的二十四气中影长度的数据,最早见于《周牌算经》.除了二至以外,这套数据是根据对称法则(例如立冬和立春中影等长)和等差法则(例如冬至、小寒和大寒,中影成等差级数)进行推算的.东汉《四分历》的实测数据证明等差法则实际上出于臆测,却给我们留下了立冬中影长于立春中影的问题.南北朝的何承天根据这个问题的分析,得出《四分历》“冬至后天”的结论.祖冲之用比例内插的方法,求出当时冬至后天的具体数值,并且把有关的原理引进了冬至时刻的测定,使天文观测和数学归算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观测精度.唐代的僧一行通过冬至中影的各地同时观测,破除了中影长度千里差一寸的断言,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中影长度的等差法则.宋代的周琮通过二十四气中影的三年连续观测,求出了中影长度的逐日变化的规律,表明:中影长度变化最快的日期是冬春二立.元代的郭守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把我国古代日影观测的工具和方法,提高到最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薛凤祚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他是中国引进对数的第一人,对西方的天文历算有深入研究.薛凤祚一生著述颇丰,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历学会通》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历法、数学、易学、水利、军事、医学、物理学等会通思想.其中,薛凤祚的易学会通思想对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继承创新比较有代表性,既是对易学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也是一种创新性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历学会通》中易学思想的传承创新体现的实践逻辑,进而把握传承创新中的理论逻辑.这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更好的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祖冲之在他的大明历中有一系列新的发明创造,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认为,祖冲之大明历的许多创设除了延续何承天的想法,他的上大明历表和《驳议》更是表达了他本人的历法思想。本文通过分析祖冲之一系列创造性工作的源头——晷影漏刻的测算,论证了祖冲之"信而有征"的历法思想;祖冲之重视构建一个"数皆协同"的历法体系,主要体现在大明历中回归年、章闰和岁差等常数的取得;大明历又称七曜甲子元历,体现了"元值始名,体明理正"的历法整体思想,但是他追求历法适用于将来的目标太过理想了。文章还分析了祖冲之关于非为合验天思想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东汉《四分历》前后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概念,并把它们和古希腊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后汉书》中晷漏表和黄赤道宿度表的天文学意义,认为东汉时期在测算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模型。关于古代中国的"似黄纬",在托勒玫天文学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概念。比较了东汉和古希腊对于太阳视赤纬、黄赤道坐标变换、昼夜长度和天体中天等的计算方法和考虑问题出发点的异同,前者比较重视测算实践,而后者则建立在球面三角学的基础上。东汉《四分历》为后世"歩晷漏术"确立了基本模式,在中国天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首先论述了落下闳的突出创新和巨大贡献.贡献之一是,研制浑仪和浑象;贡献之二是,开创"浑天说";贡献之三是,制定《太初历》.这三大贡献,都对张衡有深刻影响.最后提出"落下闳系统",并将"落下闳系统"与"托勒密系统"进行比较,论述了古代东西方两大天文系统各自的特色,突显出落下闳贡献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北宋时期著名法家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见怒于当世”,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可是,七百年后,这个历法的原理,却被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所采用。这一历史事实再一次证明毛主席的正确论断:“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公元十一世纪,沈括在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的斗争中,努力从事科学研究,在天文历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考察了以前诸种历法,发现朔望月的日数与回归年的日  相似文献   

16.
正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日:"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这句话的原意是:阴阳二气交感,则万物化生出琼液,男女构精交合,则万物化生出生命。《周易》说:"三人同行,则一人受损;一人独行,则得到友人。"说的是合二而归致于一。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即阴阳、万物、损益。万物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我们的生命也是由父母交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变系数线性方程组当系数矩阵是函数阵时,不能象常数阵那样由它的特征方程的根来判断零解的稳定性,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叶彦谦先生在《常微分方程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第278页举了例1,但未指出构造这种反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 §1 前言R.Reissig,G.Sansone,R.Conti 三人合著的书《高阶非线性微分方程》总结归纳了大量文献对三阶四阶系统的研究成果。文献[2][3][4]用类比法构造三阶非线性系统的 Liapunov 函数,获得成功,从而扩充改进了[1]中对三阶系统的成果。文[5]扩充了[1]中对四阶系统的成果。本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南部寒武纪高肌虫》一书的基础上,该书将我国南部高肌虫的地域分布从过去已知的扬子区扩大到江南区和过渡区,其地层分布范围也由原来已知的中、下寒武统3个阶扩展到从下寒武统至下奥陶统的8个阶。在以实例深入讨论了高肌虫个体发育及性双形的研究原理及方法之后,作者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高肌虫壳体的显微构造特征,并首次将其壳壁构造模式总结为5型10式,将壳面微饰归纳为7人类型16种形态。基于一系列新的科学发现,作者提出了与传统观念完全相反的高肌虫系统分类新方案,指出:高肌虫类在分类级别上不是低于介形虫类,而是高于介形虫类;介形类只不过是高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廓清晚清计算技术经由传教士期刊在中国的传播源流。方法检索近代期刊史料确认《六合丛谈》和《格致汇编》在传播计算技术方面的代表性和开创性,然后进行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结果 1857年1卷2期《六合丛谈》所刊《新造算器》一文最早在期刊上将使用线性差分法计算整数乘方运算的差分机原理传入中国。1876年1卷1期《格致汇编》所刊《算器图说》一文对最早引入中国的西方机械计算器作了介绍,详细说明了该计算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及用途。1890年5卷2期《格致汇编》所刊《新式算器图说》一文在回顾前文的同时又介绍了两种改良型的新式计算器。结论《六合丛谈》和《格致汇编》在早期传入欧洲计算技术,表明期刊是书籍之外传播最新科技成果的另一主媒介;晚清中国引进西方计算器,表明中国的科学计算由纯粹的手工推步拨算步入了机械计算的时代,同时计算器在天文观测计算等领域的首先使用也再次表明直到晚清,数学和天文历算仍然是引领中西科学交融的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