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全清诗》第一家──关于顺治皇帝的诗歌与机读《全清诗》朱则杰《全清诗》原计划在1995年的“适当时候”正式开编,可是这个“时候”并没有如期到来。但《全清诗》第一家顺治皇帝的诗歌,倒确实已经进入了电脑,成为机读《全清诗》模型中的第一个完整对象。现将有关...  相似文献   

2.
作为17世纪中国历法改革的学术基础,《崇祯历书》的编译在17世纪西学东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天文历法和数学发展影响深远,它是汉译西方科技典籍中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为广泛、作用最为巨大的一套学术著作。《崇祯历书》国际会议的主题是“《崇祯历书》——交流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明末基于欧洲天文学编纂的《崇祯历书》中,交食算法非常重要且又比较复杂,是后来清初学者研习西法时的重要内容。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崇祯历书》交食算法中的迭代运算为切入点,对清初学习西法的代表学者之一——王锡阐关于西法的理解和改动进行了讨论和研究。首先,对《崇祯历书》在求解实朔望和日食食甚过程中的迭代运算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关算法来自第谷的《新编天文学初阶》,但传教士为了降低推算的复杂程度,对后者进行了少许改动。其次,通过与《晓庵新法》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发现王锡阐不仅对《崇祯历书》交食算法原有的两处迭代运算进行了改订,而且将迭代运算推广应用到对食甚前后时刻,即初亏、复圆等时刻的求解中。虽然王锡阐对《崇祯历书》交食算法中迭代运算的改订和发展在当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采纳,但其在日食初亏和复圆计算中的一些思路还是对后来的官方历法——《御制历象考成》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崇祯历书》是中西科技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然而,关于《崇祯历书》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有待于解决。本文首先界定了《崇祯历书》应包括哪些卷册,然后进一步对该书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十几个现存刊本进行了梳理。通过比对《崇祯历书》各部分的现存刊本,本文厘清了不同存本之间的版本差异及刊刻先后次序。最后,本文对《崇祯历书》几个重要存本的刊刻时间做出了推断,并对《崇祯历书》频繁修改的原因以及崇祯改历的复杂过程进行了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5.
明末传教士邓玉函以毕的斯克斯1612年版《三角法》为底本,并采用斯蒂文著作《数学记录》中部分内容,编译出中国第一部三角学著作《大测》,将欧洲当时最新、最重要的三角学成果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三角学影响极大。其造表所用的六宗三要二简法,成为17—18世纪中国三角函数造表法的模式。对《大测》诸版本进行梳理可知,《崇祯历书》本成书最早,《西洋新法历书》本影响最大,《新法算书》文津阁本讹误最少。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中的《大测》实为丁丙补抄而成。除《新法历书》本和丁氏补抄本外,其他历次重修都对《大测》内容有所订正,体现出编纂人员工作认真,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文章通过《大测》底本与版本的研究,展现出该书更真实的动态演变过程,藉此窥得《崇祯历书》在清代的沿革。研究也将对《大测》乃至《崇祯历书》的校勘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第谷月亮理论是第谷最重要的天文学贡献之一,通过《崇祯历书》最早传入中国.不过,《崇祯历书》对该理论的介绍存在混乱与矛盾:所用的月亮表以及计算月亮位置的方法是以第谷月亮理论的完整版本为基础的;然而,关于第谷月亮理论的文字描述不仅全然略去了对第谷发现的二均差的明确描述,而且竟然错误地以哥白尼月亮模型来解释该差数表的计算方法.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历象考成》提出了一个与第谷月亮模型不同、但却完全等效的月亮模型,且该模型与《崇祯历书》及《历象考成》的月亮表可以吻合.有迹象表明,这一模型极有可能是中国天文学家通过研读《崇祯历书》而自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藏族天文历算中的物候历、时轮历、时宪历的共性和个性作了阐述,并进行推算.  相似文献   

8.
《交食表》是《崇祯历书》交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实际推算的直接基础。本文对《交食表》进行了综合考察,将各算表分成三种类型,并结合《崇祯历书》所介绍的相关模型、数据及其他材料,分析了不同类型算表的算法,发现了一些错误和矛盾。通过分析“视半径表”,发现传教士计算日月视半径的方法其实是第谷算法的近似简化,地影半径的算法则取自隆格蒙塔努斯《丹麦天文学》。就《交食表》本身而言,算法与算表的数据基本相互吻合;与《崇祯历书》其他部分相比,《交食表》虽存在不一致之处,但对交食推算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崇祯历书》的重要卷章进行释读,认为恒星本行实际上就是岁差,其中得到恒星本行之极的过程,是对托勒玫得到恒星进动轴内容的总结;关于月球的观测和理论的来源基本上是托勒玫的《至大论》;对《崇祯历书》中的有关术语及其理论含义,对照《至大论》给出明确的解释,分辨出了《崇祯历书》中所叙述的托勒玫天文学的内容.从理论体系上来说,托勒玫天文学所领导的中世纪和欧洲近代天文学,对明末天文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廖燕年谱     
廖燕,原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后改号柴舟。清顺治元年(1644)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享年62岁。廖燕早年补邑弟子员,六、七年后,便摒去时文,鄙弃科举,专攻诗古文词,并多次出游,广交达官名流,欲以奇计取仕。几经挫折,晚年遂辞弃诸生,绝意仕进,埋头著述。他一生含辛茹苦,尽心竭力,终于写出一部传世之作——《二十七松堂集》,行  相似文献   

11.
明末,徐光启等人组织编纂的《崇祯历书》首次系统准确地刊载了南极附近126颗新增恒星。学界关于这些星的来源的认识仍不清晰。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拟绘图叠加、尾数分布统计与精度分析等方法,对《崇祯历书》中南极附近增星的来源重新梳理。本文认为《崇祯历书》南极增星直接来源于巴耶尔星图与格林伯格星表,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喜帕恰斯的观测数据与凯泽第一次远征东印度的航行中的观测数据,进而绘制了南极增星部分早期来源间的关系图。  相似文献   

12.
王猷定,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诗文在清初颇有影响。但其生卒年在学界颇有争议,其中生年有三说,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万历二十七年(1599)和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年有两说,即顺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元年(1662)。现根据王猷定《四照堂文集》中多篇之文及相关材料,推定出王猷定当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康熙元年(1662)。  相似文献   

13.
在《崇祯历书》编撰期间,徐光启以及李天经(徐光启去世后由他主管历局)等人,就与保守派人士如冷守忠、魏文魁等人反复地争论过。前者努力宣扬欧洲数理天文学方法的优越性,后者则说中国传统方法就是比西法好。所以《崇祯历书》修成之后,按理应该颁行天下,  相似文献   

14.
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是以原始的西藏天文学——物候历为基础,印度时轮历为主体,五行运算和时宪历以及周边其他地区历法为补充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日月星辰等基本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运行和宇宙的结构和发展变化。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西藏传统天文历算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其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秣陵春》作期新考朱则杰《秣陵春》传奇,清初吴梅村撰。它有同时代离国居士李宜之序,作于顺治十年“癸已孟秋七日”;这是唯一可以参考的有关《秣陵春》作期的一个确切时间,说明该剧至迟在顺治十年已经完成。道光中顾师轼撰《梅村先生年谱》,将《秣陵春》系于“顺治...  相似文献   

16.
(一) 《粤西诗载》是清人汪森于康熙年间编成的历代有关广西的诗歌总集。共分二十四卷,收辑自汉至明各体诗歌二千九百六十五首,附词一卷四十五首,可谓洋洋大观,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广西地方史文献典籍。编者汪森,字晋贤,号碧巢,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卒于雍正元年(1723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粤西诗载提要》认为“森,嘉兴人”近人叶恭绰先生《全清词钞》汪森小传也说“汪森……浙江桐乡人”但这都是不准确的。据汪森《词综序》及  相似文献   

17.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科技典籍《崇祯历书》研究国际会议召开的同时,内蒙古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了李迪教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从教50周年订贺会。  相似文献   

19.
正为增强我县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长宁县经商科技局、县科协与县气象局等部门联合编印了以"科普科技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2018年防灾减灾气象历书》5万册。该气象历书包括2018年气候预测及2018年日历介绍,环保节能知识、防灾减灾知识、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链条中的最后一环。标榜“神韵说”的著名诗人王士祯主盟诗坛数十年,以他的诗歌理论和诗作,在这最后一环镌上了一熠熠闪光的名字。他和他的诗友门创作了一批关于泰山的诗文,也为泰山文化增添了“神韵”。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他出身于一个历代仕宦家庭,曾祖父王之垣,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祖父王象晋,明万历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父王与敕,清顺治元年拔贡,封国子监祭酒。渔洋兄弟四人,长兄仕禄,顺治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仲兄仕禧,廪贡监生;三兄仕祜,康熙进士。由于家学渊源,兄弟四人自幼便受到较深的文化教育,擅长诗文,长后各有成就,蜚声文苑。渔洋六、七岁入塾,读《诗经》已能领会诗情。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济南乡试期间,诸名士集于大明湖北渚亭,举办秋柳诗社,渔洋即景赋《秋柳诗四首》。当时和者既多,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