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Fluent软件对非对称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非对称翅片管的管中心位置对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了7种不同比值和不同迎风面流速下的空气侧压降与换热特性,当管中心到翅片前后边缘距离的比值为1.32时,可获得最大的换热量在相同的工况下,通过与对称翅片管比较得出,非对称翅片管比对称翅片管的换热量最大增加10.01%,而压降最大增加3.38%.  相似文献   

2.
三种大管径翅管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翅片形式以及管排数对空气侧强化传热的影响,分别对9排和12排带平直、开缝、纵向涡3种翅片形式共6个翅片管换热器元件空气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高于带纵向涡翅片管换热器和平直翅片管换热器,但阻力相应也增加,带纵向涡发生器的翅片传热性能略低于开缝翅片,但阻力却只比平直翅片稍大,这表明采用这种翅片形式可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不同管排数的同一片型换热器的努塞尔数及阻力因子相差很小,可以认为与管排数无关.在试验的雷诺数范围内针对各个试件整理出了传热和阻力的经验关联式,可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石蜡相变材料在同心环隙管内的基本传热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调石蜡侧传热行为的强化作用,在自行搭建的传热装置上,以热媒侧为恒定温度热源,考察了石蜡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传热行为,研究了St、蓄热时间、石蜡温度、径向距离之间的变化规律。本工作发现,翅片在热传导控制的条件下的传热效果要优于对流传热控制时的效果。在热媒温度为65,70和75℃时,翅片管较光滑管,蓄热时间分别缩短77.5%,69.2%和56.3%,表明翅片对石蜡的传热强化效果显著。而且,蓄热时间和相界面推移速度均随St呈单调函数规律发展。  相似文献   

4.
借助CFD软件对3种不同类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平直翅片、均匀波纹翅片和倾角渐增波纹翅片)的流动传热性能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在不同入口风速下各流域中心面的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分布图,计算出各翅片表面在不同风速下的平均传热系数和阻力系数,并与相关实验数据对比,证明该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倾角渐增波纹翅片的平均努谢尔数比平直翅片的高13.8%~29.3%,比均匀波纹翅片的高5.5%~10.3%,其强化传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5种不同型式的翅片管束进行了传热和阻力试验.其中有列入系列产品的L型绕片管、GL型波纹绕片管、新试制的切口翅片管、双L型绕片管以及仿西德GEA公司的矩形翅片椭圆管.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为工业部门合理选用翅片管型式提供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冷却水在换热器管程流动并与壳程的热油逆流换热条件下,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管进行了对比.在相同壳程Reynolds数下,三维翅片管的壳程Nusselt数是光滑管的2.2-2.9倍,而压降是光滑管的2.3倍左右.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0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和光滑管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螺旋流条件下光滑管表面速度矢量均匀、稳定,而三维翅片表面的速度矢量因翅片激发流体而产生湍动和不规则的二次流,从而强化了流体的对流传热.对于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壳程Nusselt数和压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计算值吻合良好,最大偏差分别为6.3%和9.8%.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证实,圆孔翅片管在无霜工况下的传热性能远优于平翅片管,但积霜工况下的传热与制冷性能是否优越没有得到实验验证.利用冰箱制冷系统,分别采用圆孔-半圆孔交叉翅片、圆孔翅片以及平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积霜工况下的传热和制冷性能对比性实验研究.考察了积霜过程对圆孔孔径大小的影响;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片型的有效制冷量、传热系数和实际制冷系数;比较了强化翅片的节能效果;采用有限元法求解出翅片效率,并分离求出实际对流换热系数,从而揭示了翅片表面的实际换热情况.结果表明:与平翅片相比,当最窄截面风速为0.5 m/s时,积霜工况下,圆孔翅片的传热系数平均提高了11.53%;对流换热系数平均提高了18.84%;实际制冷系数平均提高了6.83%;有效制冷量平均提高了6.02%;节省电能6.39%.圆孔翅片是3种片型中的最优片型.  相似文献   

8.
介绍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结构类型特点和前人的试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冷凝器空气侧百叶窗翅片的耦合传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揭示空气侧百叶窗翅片内部的流场结构,研究迎面风速和翅片间距变化对多元平行流冷凝器传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多元平行流冷凝器换热性能随迎面风速的变大先变好,后趋于恒定;在其它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较小的翅片间距可获得较好的换热性能. 同时,在进口制冷剂流量相同的情况下,对3组不同扁管伸入集流管深度H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制冷剂在各模型下出口流量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近似计算条形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的方法,换热系数是用条形和平翅片处换热系数按面积加权平均的方法来求得的。这种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通过对国内生产的条形翅和平翅片(进口边缘有波纹)管的试验表明,在相同迎面风速(w_f=1.8m/s)和片距下,条形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比平翅片管换热器约高50%,但相应的流动阻力仅增加25~30%。因此,对条形翅片管换热器可采用较大的片距(每10mm4~5片)或比平片更少的排数,这样不仅可以在相同的空气阻力下传过更多的热量,而且还可以大大地节约翅片材料。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对翅片管换热器的试验研究大多不涉及到接触热阻,或者实际上将接触热阻归纳到气体侧热阻中的问题,对翅片管换热器的接触热阻进行了研究,逐步积累有关的数据。利用风洞试验台研究了在相同的加工工艺条件下,基管和翅片材料对接触热阻的影响。通过对4种工程常用材料的翅片管换热器的试验研究,在工业常用的雷诺数Re范围内给出了换热和阻力特性的试验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在1 300Re4 500的范围内,铁白铜管-铝翅片管外空气努赛尔数比304不锈钢管-铝翅片高28%~40%,在相同的加工工艺以及相同的翅片材料(铝)的情况下,304不锈钢管比铁白铜管增加的附加接触热阻为4.53×10-3 m2·K·W-1。本试验的不确定度为7.28%,接触热阻数据可靠,可供工程实际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