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研式”教学模式将人作为“社会人”,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的现代科学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框架,按照人才的创新本质去重新梳理教学内容,从新的角度去创造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人才所应有的知识架构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其主要方式是比较。在此阐述了“比”的认知原理,“比”的几种方法、策略与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二重积分的概念”教学为例,强调数学教学模式应以学生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结构、应用知识为主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现代数学的观点,引人计算机数学实验,改进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及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抓住音乐教学中的“乐”,做到美中求乐、动中寻乐、苦中作乐、寓教于乐;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趣味”,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开阔音乐视野、培养高尚情操;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先进的创新动力、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5.
求疑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对“接受法”和“发现法”的扬弃和发展,求疑式教学法能充分体现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关系,能正确处理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与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6.
张琳 《吉安师专学报》2005,26(2):115-117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抓住音乐教学中的“乐”,做到美中求乐、动中寻乐、苦中作乐、寓教于乐;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趣味”,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开阔音乐视野、培养高尚情操;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先进的创新动力、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只注重学生高水平性而忽略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素质贫乏的现实,从“人的发展”、“终身教育”和“文化全球化”等当代权威的教育理念入手,探讨目前高等音乐专业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和建构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21世纪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搭建方式。  相似文献   

8.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第一个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即掌握理解的手段”。可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这就抑制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就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要使培养的学生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论述了传统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局限与不足,介绍了因“才”施教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因“才”施教是一种目标式教学方法,它以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专业优势人才为目标。因“才”施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亲自深入教学和实践技术研究的第一线,从而使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作用,理顺知识结构,增强学习动力,很快成才。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一项生产技术常常融合着多种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同时具备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现代企业需要的已不是简单的“操作者”,而是具备丰富综合思维和灵活处理问题能力的“智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面对这一形势要求,如何提高职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如何使职校的物理教学更好地为以后的就业服务?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这些问题谈些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于辅助教学,翻转课堂是时下倍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和设计应强调学生线上与课前的主动学习,将知识传授过程提前,由教师讲授变为学生主动获取。将"结构-解构主义"理论融入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对知识进行细分即"解构"以形成学习清单,在课件中以微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呈现;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对微教学单元进行整合,即对知识进行"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师院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要创立一个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作用,均衡人才的知识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牛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PPE)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PPE专业集中体现了文科人才培养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发展趋势:从侧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逻辑转向;从“教师”单一中心到“教师-学生”双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转向;从单一终结性评价到多元评价方式并存并用的人才评价方式转向。可见,传统文科遵循知识逻辑培养单一学科专业人才的模式正逐渐被新文科遵循应用逻辑造就跨学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模式取代。为此,新文科建设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培养;从多学科知识罗列的课程结构走向不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教师中心”(ITTF)和“学生中心”(CCSF)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它促使教育产生变革,使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在某些方面存在弊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一。动物科学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地方高校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和创业教育体系、人才评价机制和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这对推动社会进步、满足现代化畜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有效开展开放式、交互式的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四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转变、信息技术作用的转变。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注重"六个结合",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外指导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强化创新意识与注重知识的建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傅斯年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标举“科学学术”论与“史学即史料学”。他的“科学学术”论不从新、旧,不唯中、西,求真务实,凸显的是学术,强调的是科学与科学方法,排斥的是古今中西门户之见。历史学因为傅斯年的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终于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以前提出的社会发展的科学结构的5个方面(价值、代价、动力、调控和模式),在此探讨了它的一个简化的数理模型及其对称性和演化.由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结合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理论的探讨,提出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基本目标,以科学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中国人才战略.按照人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以创造出良好的人才环境作为人才发挥创造力的动力.具体提出长治久安的人才战略和科技人才管理的“二指标一考核”新模式.此外,还指出了人才战略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红领巾”教学法提供了一种语体文学作品的教学原则和思路,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局限,以及教育教学主体还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导致在推广过程中逐渐走向僵化。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历史,总结经验,使教育教学改革得到更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工作要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烘焙方向)探索了"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从机制建立、育人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及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并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