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红三角经济区域有相似的地理、资源及产业结构,如何变革传统经济产业结构以适应现代经济体系,是该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红三角地区应重视国有企业改造,加速建设高新产业园,发展旅游业和教育产业。  相似文献   

2.
郧建国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2):120-123
通过对“红三角”地理、资源的论述,结合我院办学宗旨,提出“红三角”地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模型的构想,服务于“红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红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根据三市旅游资源特点与关系、客源条件、区位条件的分析,应对红三角的旅游资源进行分阶段、多层次的整合,以构建红三角精品旅游,满足各种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4.
科普化制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民族精神明素质的大众化制度。创新红三角的科普化制度,是推动红三角经济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红三角经济圈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在红三角经济圈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红三角经济圈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北北西方向,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正西方向;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西高东低格局;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红三角经济圈可划分为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和经济滞后型三类区域。  相似文献   

6.
蔡岚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15-118
构建有效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是建设“红三角经济圈”的理性选择。但现实社会中在观念、体制及制度方面存在阻碍“红三角”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有效构建的因素,应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建构的经验,从合作理念、合作机构、协调机制、合作制度和合作方式五个方面构建“红三角”地方政府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阐述了红三角地区旅游及体育旅游资源现状,指出红三角地区旅游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包括:旅游资源和产业开发不足;缺乏区域间的协作和区域旅游的主题及品牌;游客的数量及客源构成有待于提高和优化.提出建立红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实施体育旅游品牌策略、建设体育旅游核心地带和线路及进一步开发国内外市场,完善客源组成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徐跃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6):122-124
“南沙—红三角”经济圈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促进香港、澳门、南沙、韶关、赣州、郴州的经济交流及合作,带动整个红三角(韶关,赣州,郴州)经济腾飞而建立的契约型经济组织,红三角地区应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共同建立一整套适应其经济组织发展的经济制度,保证经济组织联盟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绍锋 《龙岩学院学报》2005,23(Z1):166-168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民战略.在中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明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功能,以地理学科为载体开展环境教育,构建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红三角作为毗邻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并且具有宝贵绿色资源等特点的特殊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特点大打“绿色牌”、“生态牌”。为此,红三角各级政府首先应成为生态政府,并在实践中努力实行之。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系列现代思想观念的概括,对促进当前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而地理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对公民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中担负着重要责任,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中心课题,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必然引起地理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沂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该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树立以资源利用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生态工业结构体系和与该市地域分异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建立该市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包括经济、人口、区际协调等在内的市域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态悖论现象,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态悖论现象特点与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生态环境教育在防止与消除生态悖论现象、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防止消除生态悖论现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搞好生态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环境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面向新世纪环境教育的主题。本文在回顾了国际环境教育历史后,着重探讨了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必要性进行环境教育,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队伍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新文化观念与构建发展环境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全国生态环境最敏感和脆弱的四川民族地区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绿色教育,创建民族地区双语绿色学校。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类模式双语绿色学校”和“二类模式双语绿色学校”的概念,并对这二类模式学校的评价体系作了研究。只有创建双语绿色学校,才能构建民族地区绿色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建设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实现民族地区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开发作为开发行为之一,依据其开发规模对旅游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可持续旅游开发与地域发展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发,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必须要与地域产业、地域自然环境和地域共同体的三个侧面进行相互联系,使旅游开发不单成为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也要成为地域建设的推动力,从而确立可持续旅游开发在建设富裕的、易于地方居民居住的旅游地域的综合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建立由经济、生态、环境3大类46个单项指标构成的评价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综合评价广西喀斯特地区50个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不强,综合评价总值总体偏低,其中,分值大于11分的仅有河池、南丹、宜州、桂林、武鸣等5个县市,而32个县市的分值在9分以下,最差的是凌云、天等、隆林、都安、那坡、马山、东兰、乐业、凤山等9个县市,评价值为5.00~3.93,是广西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的一类.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能力成正比,中部和东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西部,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非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同的地区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必须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教育科学、对外开放等为战略重点,切实做好战略部署,采取科学的战略措施,最终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