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迪颖 《科学》2013,65(5):28-30,4
正昆虫化石中最令人困惑的恐怖虫的神秘面纱,随着道虎沟恐怖虫化石的发现而被慢慢揭开,原先认为恐怖虫是带毛恐龙身上寄生虫的观点受到质疑。昆虫是动物界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而昆虫纲几乎所有现生昆虫的目都可在遥远的中生代(距今2.5亿到6500万年前)找到它们祖先的化石。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里,大约已发现25个现生昆虫目之祖先化石。该动物群是世界中生代昆虫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群。除现生昆虫目以外,还存在一些今已灭绝的昆虫,多出现于昆虫演化初期的石炭纪(距今3.6亿到3亿年前)和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地区早二叠世生物礁带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早二叠世生物礁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山南坡,生物礁的礁核相带沿托索湖-花石峡一线分布。在礁核相带的地坡发现有大量的礁角砾灰岩,而在礁核相带以北地区是分布有礁后相的灰岩。钙质海绵,水螅,苔藓虫,Tabulozoa,Tubiphytes和红藻为主要的造架生物。  相似文献   

3.
刘建妮  舒德干  韩健  张志飞 《科学通报》2007,52(15):1796-1801
2004年报道的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具有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镶嵌特征的珍稀动物神奇啰哩山虫(Miraluolishania Liu和Shu)被认为是“斯芬克斯”谜一般的节肢动物化石, 它的发现为探讨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实证. 然而, 由于神奇啰哩山虫与另一种叶足动物啰哩山虫(Luolishania Hou和Chen 1989)的外形略有相似, 一些学者认为神奇啰哩山虫是啰哩山虫的同物异名. 鉴于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的重要区别, 笔者对这两种叶足动物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 认为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叶足动物, 海口地区的“啰哩山虫”实际上是神奇啰哩山虫, 而啰哩山虫极有可能是澄江帽天山地区的特有属种.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盆地哈萨克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丕基 《科学通报》1985,30(1):48-48
哈萨克虫(Kazacharthra)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甲壳类化石,最早发现于苏联中亚地区,其层位被确定为下侏罗统,在阐明甲壳动物的演化上有重要意义。笔者之一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西缘克尔碱地区(属托克逊县)进行煤矿勘探工作时找到了若干哈萨克虫化石标本,送到南京经张文堂教授鉴定为阿尔马特虫(Almatium),与延  相似文献   

5.
吴崇试 《科学通报》1987,32(22):1696-1696
近年来实验上发现,在Hf区的一些稀土核中,当(?)_(co)≥0.38MeV时,晕带及负宇称带都表现出刚性转子的特征:转动惯量几乎为常数,且接近于刚体值。乍一看来,这一事实似乎表明,在这样高的转动角频率下,中子对关联已经消失(Mottelson-Valatin效应)。然而,正如  相似文献   

6.
瑞典科学家发现,雄性宙斯虫可能是动物王国中最具有“大男子主义”的昆虫。它们不仅从雌虫处获取食物,而且由“妻子”背着走,并任意交尾。 动物生态学家认为,这种最近被发现并命名的小虫在澳大利亚东海岸过着悠闲的生活。在交尾期,雄虫骑  相似文献   

7.
西南天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高俊 《科学通报》1997,42(7):737-740
<正>我国西南天山造山带分布着一条长200km的蓝闪片岩带,该带西延与吉尔吉斯南天山阿特巴什蓝片岩-榴辉岩带相连,在我国境内一直没有发现榴辉岩.笔者于1995年夏季前往昭苏县阿克牙孜河上游进行考察,发现了榴辉岩,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思诚 《科学通报》1981,26(3):186-186
三平正肺吸虫(Euparagonimus cenocopiosus Chen,1962)首次发现于广东,并将该虫列为新的亚科-正并殖亚科(Subfamily Euparagoniminae)。作者于1979—1980年在福建邵武山区,发现了三平正肺吸虫与卫氏肺吸虫的混合寄生,并对它们的生活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提出不同的观点。现将结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一部关于昆虫演化的权威论著认为,所有昆虫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是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hila)。对于前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课题组于2012年3月8日在英国Nature杂志报道了中国中生代巨型跳蚤的发现,并指出蜥虱实际上是白垩纪一种特化的巨型跳蚤。然而,恐怖虫仍是个谜,它由俄罗斯科学家1992年最先报  相似文献   

10.
小心隐翅虫     
夏季时香港电视台报道,广州番禺发现隐翅虫咬人,住宅区内一所医院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来每天都收治一些被隐翅虫咬伤的病人;另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报道在上海发现一些平时不大咬人或绝对不咬人的隐翅虫和植物食性的水稻害虫稻飞虱也张口咬人……隐翅虫归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它们之所以称为隐翅虫,是因为我们常见的天牛、金龟子和步行虫等鞘翅目昆虫,它们的鞘翅(覆盖在身体表面那一对革质较坚硬的翅膀)都比较长,能将整个腹部盖住,而隐翅虫的鞘翅却特别短,仅盖住腹部前缘,粗看上去,好似没有鞘翅一样,因此而得名。这种…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腿最多的动物是什么?是一些叫做“千足虫”的动物。千足虫其实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动物,而是人们对腿多的一类动物的统称。千足虫也叫多足纲动物,包括我们在动物园常常见到的蜈蚣、蚰蜒、马陆,全世界大约有一万种动物属于这个纲。它们真的有那么多腿吗?它们有毒吗?接下来,我们将揭开笼罩在千足虫身上的神秘面纱。腿最多的动物再次出现虽然有不少动物名为千足虫,科学研究却发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腿的数量达到1000条。现有记录表明,192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一种雌性千足虫腿最多,共有750条左右。这种千足虫学名为“Illacmep…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腿最多的动物是什么?是一些叫作“千足虫”的动物。千足虫其实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动物,而是人们对腿多的一类动物的统称。千足虫也叫多足纲动物,包括我们在动物园里常常见到的蜈蚣、蚰蜒、马陆,全世界大约有一万种动物属于这个纲。它们真的有那么多腿吗?它们有毒吗?接下来,我们将揭开笼罩在千足虫身上的神秘面纱。腿最多的动物再次出现虽然有不少动物名为千足虫,但是科学研究却发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腿的数量达到1000条。现有记录表明,192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一种雌性千足虫腿最多,共有750条左右。这种千足虫学名为“Il…  相似文献   

13.
罗布莎蛇绿岩位于连接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航磁调查发现了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带,并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存在的客观反映.前人将罗布莎蛇绿岩高磁异常的成因笼统地归结为超镁铁岩体的存在.然而,在罗布莎岩体高精度地面磁测和钻孔岩芯的磁化率测量时发现,高磁性在超镁铁岩体内部分布极不均匀,甚至同一块标本的不同位置,磁化率的差异超过30倍.岩芯磁化率研究发现,蛇纹石化纯橄岩的磁化率远高于其他岩石(新鲜纯橄岩、斜辉辉橄岩、铬铁矿等).详细的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在纯橄岩蛇纹石化裂隙和蛇纹石中存在丰富的磁铁矿,铬尖晶石周边也被厚度不等的磁铁矿包围.通过矿物磁化率特征分析,结合罗布莎岩体高磁异常的分布特征,认定罗布莎岩体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析出的磁铁矿是导致罗布莎蛇绿岩出现高磁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滇西地质的若干新认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方宗杰 《科学通报》1990,35(5):363-363
一、昌宁-双江带是具有双弧结构的古岛弧-海沟系 自澜沧江南段双变质带发现以来,昌宁-双江带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为恢复本区沟弧盆体系的本来面目,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地层系统.我们发现本区存在三套大体上同时异相的上古生界,而以往工作却将这三套生成于不同构造环境的上古生界混淆为一套沉积。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南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李曙光 《科学通报》1992,37(4):346-346
在大别山带及其东延部分(苏北-胶南隆起)发育一条榴辉岩带,它是华北与扬子陆块在这里碰撞产生高压变质作用的有力证据。最近,人们在一部分榴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它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石榴石和绿辉石矿物晶体中。这是继挪威、西阿尔卑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柯石英的造山带,因而引起了广泛重视。含柯石英榴辉岩均分布在该造山带南翼(岳西  相似文献   

16.
有些植物不但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叶子还能变态成捕获昆虫的器官,专司捕捉昆虫补充养分.此类食肉的植物我们称为食虫植物.据统计,全世界共有500多种食虫植物,分布在世界各国.产于我国的食虫植物有猪笼草、毛毡苔等,多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植物为何要捕捉昆虫?它们又是如何捕捉的?植物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了食虫植物捕获昆虫的机理,揭示出食虫植物食肉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荣辛未 《科学通报》1966,11(3):137-137
Katz和Miledi发现蛙缝匠肌被分成无神经和有神经支配的二部分后,无神经段不久便发展了对乙酰胆碱(ACh)的高敏感性。这是一项重要的资料,它与去神经肌肉发展ACh高敏感性的问题有密切关系。这种高敏感性的发展机制还不知道。在为阐明这个机制寻找线索时,把ACh高敏感性在去神经的肌纤维和在切断的肌纤维出现时的各种情况作一详细比较,或许是一个有益的步骤。为此目的,可以期望哺乳类标本的利用会有一些优点。因此我们觉得,作为一种预备,值得把Katz和Miledi的观察引伸到哺乳类肌肉去。本文报道我们在大白鼠膈肌做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杨红华 《科学通报》1994,39(17):1610-1610
Thionin(硫堇)是一类小分子量多肽.这种蛋白最早在小麦面粉中发现,随后在其它禾谷类作物和一些双子叶植物如十字花科的Crambe abyssinica的种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蛋白.1987年在大麦叶片、1993年在烟草花器中又发现了叶片和花特异的thionin.Thionin有以下几个特点:分子量小约500D,热稳定性高,带正电荷,巯基含量高.  相似文献   

19.
张小云  卢雨  何晓阳 《科学通报》1996,41(19):1792-1796
棘尾虫是单细胞动物,它自由生活在淡水水域中,具有十分强的再生能力,是研究细胞再生的好材料。多年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棘尾虫具有十分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作为单个细胞,它不可能存在神经系统,但作为一个独立生活于自然界的生物体,千万年来它靠什么来回应环境对它的种种刺激?靠什么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理活动?靠什么来调节细胞的再生过程?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在寻求多细胞生物的前身单细胞生物是靠什么物质在细胞内起着类似神经系统的作用?为此,神经肽成为我们在原生动物中探索的目标。1982年美国学者LeRoith用80g湿重的四膜虫匀浆,经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发现在四膜虫中有类β-内啡肽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岛素等物质存在,但此后,在光盘检索中,再也见不到其他关于原生动物类神经肽的论文。故我们决定选用位于纤毛虫纲中最高等的腹毛目中的棘尾虫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材料。1992年公布的研究结果,发现棘尾虫细胞内存在着多种类神经肽物质。这一结果有人相信,有人怀疑,也有人不信。近年来,我们先后采用了5种方法证实棘尾虫确实存在这些类神经肽,而进一步将这些类神经肽分离并纯化将是我们下一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原生动物;身体扁平,肾形,长约100~300μ。它的体内有两种细胞核,两个大核(图1)和两个小核。细胞表膜上有高度复杂分化的运动和摄食小器官。我们在棘尾虫无性分裂繁殖初期,两个大核融合成一个圆球的时候,将此融合大核圆球带少许细胞质切割下来,然后用针轻轻拨弄成圆球形。结果,此圆球在继续发育、再生和调节等多重作用下,形成了双体以“背部”相骈联的背骈体棘尾虫。由于骈联二虫细胞质是协调和均衡的,故背骈体棘尾虫不仅能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