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春林  张岩  李琴  郭正堂  高星 《科学通报》2011,56(26):2229-2231
综合性的古人类遗址环境数据库对于探索人类演化和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通过搜集整理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 初步建立了一个基于GIS 的中国古人类遗址环境数据库(EDPC), 目前包含1114 个古人类遗址(包括旧石器遗址点)的信息. 该数据库拟在项目完成后遵循有关规则在线开放, 通过开发人员和用户持续更新完善与发展. 对所收集信息的初步统计分析, 获得了一些有益于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孙雪峰  陆莹  文少卿 《科学通报》2020,65(20):2136-2144
考古和年代学者们均已意识到在同一古人类遗址应用不同测年方法所得的年代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长期以来该问题却一直未被系统阐述和研究.本研究对我国86处已发表古人类遗址的测年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尝试厘清这个问题.经统计发现U系测年法应用比例最大,在各测年方法中占有突出地位; 37处遗址仅用了一种测年方法, 28处使用了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方法,不同方法测定同一遗址的年代结果存在差异,其中17处差异较大.同一遗址产生较大测年差异的原因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遗址埋藏学问题,另一类是测年方法本身的差异.本研究提出针对不同时期遗址,采用不同方法组合的综合定年策略来解决测年差异问题,从而获得古人类遗址的准确年代,并建议应用该定年策略来重新评估我国一些重要古人类遗址的年代.  相似文献   

3.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周口店田园洞是近几十年来所发现的距离周口店遗址最近的含古人类化石及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洞穴堆积. 目前在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有34件, 哺乳动物化石有29种; 在数量上, 动物化石以鹿类占绝对优势, 肉食动物极少. 经初步研究, 所发现的人类化石可归入智人; 除过一件残破鬣狗牙齿外, 其余动物化石全可归入现生种. 从组成看, 田园洞动物群与山顶洞动物群很接近, 但时代可能稍晚, 田园洞动物群中有63%的种曾出现在山顶洞动物群中. 田园洞的堆积物特征也与山顶洞的极为一致, 均为尚未胶结的角砾堆积. 用鹿牙所做的铀系测年的初步结果表明, 田园洞主体堆积大约形成于25 ka前. 对人类和动物化石的确切年代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周口店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沉寂之后, 首次在遗址群的核心区之外发现古人类化石, 这对今后的周口店遗址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具有特殊学术意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该遗址剖面是中国宁夏-内蒙干旱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层, 它蕴含古人类活动遗存, 保存丰富的孢粉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 建议将该遗址晚更新世剖面定为“水洞沟组”标准剖面.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水洞沟地区活动的年代为30~24 ka BP, 属MIS3阶段晚期. 当时气候较现今温暖湿润, 植被为阔叶疏林草原, 食草动物繁盛; 水洞沟小河已经形成. 由于降水较多, 沿河形成一些积水洼地, 水草丰盛, 环境条件适于古人类狩猎和栖息. 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此活动年代为9~5 ka BP, 环境条件与MIS3阶段时大致相同, 适于古人类生存. 由于尚未发现未次冰期冰盛期古人类生存的证据, 推测气候进入盛冰期时, 人类一度离开本区, 说明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者首次提出了文化遗址叠置系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并利用其探讨了嵩箕山脉东缘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位置的变动与自然环境记之间的关系。这一环境变变化事件可能与区域新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95,40(7):624-624
1 遗迹发现点(图1)及其古环境青藏公路原59道班海拔4040m,位于公路西侧,在路边有厚达9m的坡积黄土剖面(图2).剖面底部是典型的冰缘成层坡积,黄土中有数层碎屑,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黄土以坡积为主,大型槽探发现两层碳屑和两层灰烬层,两层碳屑距顶面分别为2和2.7m((3475  相似文献   

7.
8.
李英华  侯亚梅  Boёda E 《科学通报》2009,54(19):2864-2870
通过旧石器的研究探讨史前人类的认知行为与思维特征一直是史前学者关注的问题. 法国学者开创的石器技术研究方法, 为回答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 20世纪60年代安德雷•勒卢瓦古朗提出的“操作链”概念为该研究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后从“操作链”概念分解出技术认知学和技术经济学两个概念, 不仅能更详细地揭示史前人类在石器打制过程中运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也能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史前人类的技术行为. 将这一新方法应用于中国西南部的代表性遗址——观音洞遗址的旧石器材料中, 结果表明, 观音洞遗址的石核剥坯模式与欧洲和近东旧石器时代中期常见的Levallois概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剥坯概念和生产体系, 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类认知行为和思维模式, 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解释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和欧非及近东地区旧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梅白 《科学之友》2005,(2):39-39
明代的竖井模型。图中所示是根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的“南方挖煤图”复原的这样一个竖井模型,巷道里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木头做支撑,井口处有一个辘轳,用于提升煤炭。中间有一根长长的空心竹筒,一头插在煤堆里,一头高出井口,它是用来通风的。 1959 年河南省鹤壁  相似文献   

10.
裴树文  李潇丽  刘德成  马宁  彭菲 《科学通报》2009,54(19):2895-2901
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 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之一. 对该遗址2000~2001年发掘地层剖面的孢粉、粒度和磁化率以及氧化铁的分析表明, 该遗址总体属于湖滨沉积环境, 泥河湾层大致经历了4个环境变化阶段, 气候由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温凉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温凉较干的森林草原环境→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 适宜古人类生存, 湖平面经历了相对较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过程, 代表了泥河湾湖盆的扩展和收缩过程; 湖泊消亡后为冷干疏树草原环境. 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发生在距今约1.10 Ma, 对应于环境演化的早期3个阶段; 古人类集中活动于湖平面相对较低的时期, 生存方式由零星的石制品打制→原料采集→集中的石器制作和狩猎并肢解动物等生活活动. 该项研究对深入探讨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早期人类对该遗址的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天坑之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传来最新消息:文物工作者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该县范围内首次发现的史前遗址。这一发现将乐业县的历史一举提前到五六千年前。文物工作者还探查了位于大石围天坑绝壁上的炼硝遗迹,判断其年代在清代以前,说明早在300年前人们就已经涉足天坑。  相似文献   

12.
猩猩是濒危的大型类人猿, 目前仅生存于印尼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密林. 更新世时猩猩类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 研究了最近发现于广西崇左木榄山洞古人类遗址中的大型类人猿牙齿化石, 并与现代猩猩、亚化石猩猩及相关古猿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这批类人猿牙齿化石可归入猩猩类, 但区别于印尼猩猩, 表现在牙齿较大, 颊齿咬合面釉质皱纹较简单, 暂归入猩猩魏氏亚种Pongo pygmaeus weidenreichi. 与此同时, 分析讨论了华南及近邻越南地区猩猩类动物牙齿变异与分类的复杂性, 为探讨华南地区大型类人猿的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08,(3):13
经过在福建东山岛上20多天的野外调查,中美合作开展的福建沿海史前遗址考古活动又获进展——有多处史前新遗址被发现。  相似文献   

14.
泥河湾组小长梁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玉柱 《科学通报》1979,24(8):365-365
寻找与研究早期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对于认识人类进化过程、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第四纪下限、第四纪环境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此,从事第四纪地质、古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工作者,历来都给以高度的重视。 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地层非常发育,沉积类型多种多样,脊椎动物化石十分丰富,为寻  相似文献   

15.
河南登封颍阳遗址考古土壤中的植硅石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钦华 《科学通报》1994,39(8):727-727
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这里,很早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本文将对河南登封一个仰韶时期遗址的考古土壤进行植硅石分析.河南登封县颖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淮河水系的颖河上游,处于暖温带内.具体位置是颖阳镇南的一块台地上,东经112°45’,北纬34°25’.其残存面积为十万多平方米.80年代初,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该遗址.1991年由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90m~2.遗址周围四面环山,遗址就座落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的考古发现,采用传统考古学方法,从地层堆积特点、包含物、砾石产状、陶石器等多角度分析了该遗址文化层与疑似洪水层的差异,确认了疑似洪水层即古代长江洪水的遗留,并进而探讨了洪水的周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24小时》2010,(7):75-75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中国和土耳其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了诺亚方舟遗址,该地点位于土耳其境内被积雪覆盖的阿勒山。  相似文献   

18.
陕西蓝田锡水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春长 《科学通报》1983,28(4):241-241
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重要的自然分界线,也是第四纪工作者高度重视的地区。1981年夏季,在蓝田县境内秦岭山区进行喀斯特地貌考察时,笔者发现了锡水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对遗址地质、地貌条件、洞穴与洞穴堆积,以及古人类文化遗物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工作。锡水洞地处秦岭北部芦山(海拔1651米)南坡东沟的左岸(图1)。发育在震旦亚界陶湾群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支科考队携带着发掘工具、仪器出现在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西剖面上.这是该遗址北京人生活过的地层在发掘中断近半个世纪后又一次被考古的探铲触及,立刻  相似文献   

20.
若亭  才子 《科学之友》2007,(19):41-43
明清时顾祖禹在他的历史地理学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论述山西地理形势:山西“东据太行,南通怀孟(河南沁阳、孟县),西薄(逼近)于河,北边沙漠”,“表里山河,最为完固”,占据着一个”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咽喉)”的位置,所以,“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