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芜湖地区水稻由于受三化螟为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般年分约减产一、二成,严重受害年分如1965年和1970年部分社队单、双晚稻减产高达五成以上。因此,三化螟是芜湖地区水稻生产的重大威胁。考虑到长期单纯应用化学防治容易造成农药公害,从而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的总体中,积极开展稻螟生物防治,研究利用螟卵寄生蜂防治三化螟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法。这就必须首先查明芜湖地区三化螟卵寄生蜂的种  相似文献   

2.
上海昆虫研究所寄生蜂组自一九六七年开始,进行了寄生蜂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研究。五年多来,他们在上海、太湖流域和两广稻区对水稻三化螟卵的寄生峰种类和自然杀伤害虫作用进行了调查和利用啮小蜂防治三化螟的研究。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上海、太湖和两广一些地区螟卵寄生蜂的一些分布情况,为开展以虫治虫提供了一些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螟卵啮小蜂接种培养、寄主情况和放蜂治螟等进行了试验,对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  相似文献   

3.
封开县罗董公社思寮大队平城生产队科研小组,1972年早季在四亩多稻田上采用松树上的黑蚂蚁防治稻飞虱首获成功。封开县科技局和金装公社大林大队贫下中农学习了平城生产队科研组的经验,在去年早季水稻田上安放了7500个蚁巢(平均每亩7巢)防治水稻害虫又获得成功。实践证明,蚂蚁能消灭三化螟、稻纵卷叶虫、浮尘子、稻飞虱等水稻害虫。根据他们的经验,要使蚂蚁能在田间长期发挥作用,首先要它定居下来,这就要在迁移蚁巢的时候注意保护蚁巢,不受损伤。将附蚁巢的松枝斩下,插到田间,蚁巢以平禾苗或稍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世界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全球每年因螟虫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00万吨。我国螟虫发生面广、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仅二化螟和三化螟年发生危害面积1500万公顷以上,防治约38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5.
水稻四种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生物系昆虫教研室从73年开始,在广东四会县大沙公社建点,开展水稻害虫生物防治试验。水稻为广东主要粮食作物,其主要害虫有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虫、粘虫(剃枝虫)等四类。要确保丰收,必须从虫口夺粮。多年来防治农业害虫主要是施用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对虫体产生抗性,使用量越来越大,造成环境污染,致使有益动物(蛙、鱼、虾等)、益虫(寄生天敌昆虫)逐年减少,一些付业如养鸭等也受到严重影响。每年虽多次使用剧毒农药,害虫仍然猖獗。生物防治的目的,主要是直接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保护田间害虫天敌和自然界的有益动物群落,达到长期制约,全面消灭害虫。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在人类农事活动中,水稻生物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阐述了为害不同品种水稻的三化螟其口器的变化,为今后抗虫育种,高产量高品质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久效磷是近年来发展的乙烯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较好的品种,具有内吸、残效长等特点,主要用于防治棉花害虫。为了解决国内棉花、水稻等作物主要害虫的抗药性问题,青岛农药厂、沈阳化工研究院和天津南开大学元素所等单位共同协作,于1971年6~7月完成了久效磷样品的合成工作,并于7~9月间在河南新乡、湖北沙洋等棉区及江苏水稻区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初步结果。试验证明,久效磷是防治抗性棉蚜、棉红蜘蛛和水稻三化螟的高效有机磷杀虫剂,对棉铃虫也有  相似文献   

8.
利用寄生蜂防治水稻三化螟,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采用生物防治,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土法上马,可以节省大量农药,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抑制害虫大发生,可以避免害虫抗药性问题。这是一项符合“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植物保护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四会县大沙公社处于广东省的西、北、绥三江下游围田地区,多年来,水稻经受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虫、粘虫等的严重危害。过去,该公社对水稻害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这对于减少虫害损失,保证水稻丰产起过很大作用,由于长期单纯,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害虫产生抗药性,而用药量日益增多(如1972年比1962年农药使用量就增加约十倍),农业成本不断提高。农药又大量杀伤害虫天敌,使害虫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因而易于大量发生。近十年来,使用剧毒农药,对禽畜饲养事业很有妨碍。因此,找出一套经济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的水稻害虫防治方法,是广大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批林批孔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的推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主要粮产区,多年以来,水稻经常遭受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虫、粘虫等的严重危害。过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对于减少虫害损失保证水稻丰产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长期、单纯、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害虫产生抗药性,因而用药量日益增多(大沙公社近十年农药使用量就增加约十倍。)农业成本不断提高,农药又大量杀伤害虫天敌,使害虫不同程度地失去了自然控制,从而导致一些害虫大量发生。且使用剧毒农药,对禽畜饲养事业很有妨碍(大沙公社原每  相似文献   

11.
为防治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为害水稻,以柳州市太阳村镇为例,探讨三化螟的预测方法和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X—射线辐射三化螟蛹,对其羽化率、交配、产卵孵化等方面,以及所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和利用性不育法防治三化螟等害虫的可能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72——1973年,我们对本省水稻三化螟虫卵寄生蜂作了初步普查,着重对防治水稻三化螟虫效果较好的啮小蜂进行了引种,省内普查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现将两年来试验观察的有关材料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都在进行探索利用昆虫性外激素来防治害虫,以提高综合防治效果,这是植保工作的一条新途径。在毛主席无产阶级科研路线的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国近几年对若干种农林主要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棉花红铃虫、梨小食心虫、甘蔗螟虫、玉米螟、稻瘿蚊和三化螟等的性外激素的利用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试验研究,主要是用活雌虫和粗提物作诱饵诱杀雄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目的是通过大量诱杀雄虫,使自然界这些害虫雌雄性比失去平衡,造成部分雌虫不育,减少下一代虫口密度,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有关昆虫性外激素的概念及应用上的意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化螟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重要水稻害虫.研究于2001—2011年每年1—8月在勐海进行,采用黑光灯诱杀技术,对三化螟成虫种群数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发现,从2001年以来,三化螟种群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三化螟种群数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其在8月主要高峰期记录到成虫198 480头/hm2.三化螟种群每年有2次高峰期,2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5—8月.主高峰期与次高峰期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出现的月份因年而异.对三化螟种群数量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月降雨量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增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维卓 《武夷科学》2002,18(1):280-283
阿维菌素防治水稻三化螟 ,亩用 0 .7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1.5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 4克。多杀霉素防三化螟 ,亩用 1.6 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2 .5克 ,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1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克。楝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5 0 PPm。藜芦碱醇防治纵卷叶螟亩用 0 .5— 0 .6 2 5克。 Bt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防效低。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温州地区农科所于1971年对18种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叶蝉、褐稻虱及稻小粒菌核病进行了大田示范试验。据试验,50%杀螟腈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和三化螟等多种害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稻纵卷叶螟尤为显著;50%6711乳剂每亩2—3两加水泼浇,防治三化螟、稻飞虱和稻叶蝉等有良好的效果;50%硫特普乳剂及35%硫环磷乳剂等,对稻纵卷叶螟、稻  相似文献   

18.
杭州地区为了摸索连晚杂交稻,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尽快实现连晚水稻杂优化,他们和生产队一起对不同生产水平、不同类型地区的九个生产队种植连晚杂交水稻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现把他们的主要经验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蔡纯 《汕头科技》2000,(2):20-22
根据汕头市1974-1998年三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明确造成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措施变化,科学施用农药和“抓前压后”的防治策略,以及无敌因素等。  相似文献   

20.
深度学习技术能以端对端方式实现农作物害虫识别,克服了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特征选择具有主观性以及提取特征操作繁琐等不足,但识别的准确率和鲁棒性仍有待提高。为了研究出一种快速,高效的水稻害虫识别方法,本研究以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稻蝗、稻飞虱4种常见的水稻害虫为研究对象,对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进行优化改进。首先从自然环境以及搜索引擎上获取4种不同的水稻害虫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数量扩增和细节增强预处理。然后对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进行优化改进,在Alexnet模型基础上,去除原有局部响应归一化层,在每一个卷积层后加入批归一化层,并采用全局平均池化和激活函数PReLU对模型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害虫数据集上的识别率不低于98%,相比于原网络提升了1.96%,高于LeNet5、VGG13、VGG16等传统网络;改进后的模型的损失值稳定在0.03附近,相比于原网络降低了0.1,均低于LeNet5、VGG13、VGG16等传统网络。从实验结果来看,改进后的方法在水稻害虫分类上有较高的识别率和较好的鲁棒性,可以为农作物害虫的智能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