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程钜夫是最早进入元朝中枢机构的馆阁文臣之一,然其诗歌研究至今寥寥,较有艺术特色的题画诗更长期为学人所忽略.程钜夫题画诗的情感内涵以钦慕归隐为主体,主要采用复原型、评议型两种创作模式,对画作进行再创造处理.受其品性、诗学及艺术观念影响,其题画诗形成"清俊和融"的风貌.其题画诗承续元初南北诗风融合的硕果,对元中期"雅正""...  相似文献   

2.
文章初步解析了唐寅题画诗的艺术功能,认为唐寅大力创作的题画诗具备了阐发创作心态、主旨,抒发作者笔墨意趣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观顾况的诗歌创作,他的题画诗艺术成就极高,想象丰富浪漫,风格奇特怪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分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欣赏力,颇具有“盛唐风骨”。  相似文献   

4.
山水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与山水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诗歌艺术。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宏观上论述山水画与题画诗在形式上的相似点与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点。从而揭示了它们融合的必然性以及由此达到的审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古代山水画及其题画诗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与山水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诗歌艺术。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宏观上论述山水画与题画诗在形式上的相似点与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点。从而揭示了它们融合的必然性以及由此达到的审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通观顾况的诗歌创作,他的题画诗艺术成就极高,想象丰富浪漫,风格奇特怪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分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欣赏力,颇具有"盛唐风骨".  相似文献   

7.
齐白石不仅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同时,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自成一家,别具特色。他的一生是热爱自然、热爱故土的一生,也是潜心艺术,创新求变的一生。这些在他的题画诗中都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画面题诗是中国绘画与西洋画不同的一个特点,与书画印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但诗书画印的组合有个发展的过程。从题画诗来说,是从李唐开始的,不过当时诗人多为赞美和评论绘画而写诗,并非专为画面而题诗。但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也就是说,唐代题画诗为中国绘画的画面题诗开创了体例,也为后代题画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手法。唐代题画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善画、能诗、工书,前人评价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书林藻鉴·松轩随笔》)板桥一生爱竹、爱兰、爱石,画竹、画兰、画石,咏竹、咏兰、咏石,留下了为数可观的题画诗.他为什么对竹、兰、石会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作过阐述:“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支那南画大成》)同时指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上海博物馆藏墨迹)由此可见,他对竹、兰、石因爱而画,由画而咏,画是人化的自然,诗是自然的人化,这些诗画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的执着追求,映现了他的品格情操,诗画中“有节有香有骨”的竹、兰、石,实际上成了郑板桥的艺术化身.因此,研究他的题画诗的思想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嗜兰竹,画到老死。其画秀逸有致。工整清新,冠绝一时。读郑板桥的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一针见血,道出个中三昧。他的自述绝句,正是他下苦功,刻意求工,终于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写照。郑板桥深受传统艺术的薰陶,他学过郑所南、陈古白,甚至拜倒徐渭  相似文献   

11.
汉字和图画在起源上是相同的,二者是同源的关系,这是对“书画同源”的合理解释。汉字起源于图画或汉字分化出绘画是对汉字与绘画关系的绝对化,不符合汉字与绘画同源的历史事实。正确认识汉字与绘画的原始关系须做到:第一,史前图象符号释义的平衡;第二,理清汉字与绘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第三,研究角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发芽并成长成型的,水墨山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也是如此。文章认为水墨山水之所以出现于唐代,是因为此时的水墨山水完成了“道”与“器”的统一。在文化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中,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并促使了水墨山水物以所载之“道”的成熟;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阐述此“道”最合适的形而下之“器”;而山水技法的进一步完善,则为形而上之“道”的阐述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艺术载体,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相并存着.西方风景油画强调客观而忠实地再现自然,中国山水画追求意象造型,更注重画家主观精神与情感的表达.传统山水画写意、传神的创作理念,计白当黑、追求意境的构图方式,注重笔墨、以线造型和皴擦结合的造型特点,随类赋彩、以墨代色的赋色方法都给了中国风景油画创作以鲜活的启示.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元素在风景油画中的运用,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石门铭》首一"此"字未损作为断定明拓本的依据由来已久,问题是"此"字清初坼裂脱落,证据不足。又《石门铭》拓本"此"字作伪甚烈,虽多易辨真伪,却难保万一。《石门铭》在民国初年以前精拓难得,主要是由于交通、环境、所用材料、拓工等因素所致。关于《石门铭》的书者与刻工,该摩崖刻石正文之后的款文中有:"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除此之外,二人的生平事迹,尚未发现其他史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使用色彩的年代很早,色彩的种类也很丰富。但中国绘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走以色彩造型这条路,色彩在画面上更多的是表达社会文化观念。儒家的伦理象征色影响了中国人物的色彩发挥(主要是对人物服饰的影响),佛教与隋唐之际金碧辉煌的“院画”风格的形成有关系;到了宋元,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水墨渲淡为主的文人画风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并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从儒、佛、道的思想根源来探求中国传统绘画色彩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古典绘画与浪漫绘画是绘画艺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二者虽在美学观念、表现形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各个所呈现的美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样化的审美世界,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徐渭先生的时代思潮和人生境遇为背景,以徐文长的绘画作品及画论观点中认识其以抒发主体性灵为风格的艺术创作过程,探究其思想观点蜕变于明式旧习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追求“游戏笔墨,放逸天成”精神境界和笔墨技巧上“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诗性化艺术样式。真正领略到徐渭“独辟”的文人画风格和不擅时事“重本色”的痴文人的人格化魅力。  相似文献   

19.
漆画是一个新兴的画种,在漆画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作者对漆画的缘起及现状,绘画性与工艺性的关联,其工艺的特殊性与局限作,漆画材料、工艺的利用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为漆画作者在漆画创作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绘画天地里,王朝瑞山水画以其清新典雅的独特风貌跻身于画坛.他的<平顺行太行山水篇>表现手法之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晕染,以色彩辅笔墨;融写意与装饰、材质与绘制于一体.(二)重空白,以意韵达情趣.(三)以书入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