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作为一种自然与文化融合的产物,自然圣境是以信仰文化载体的形式出现,人们对自然圣境的崇拜也是以信仰的方式加以体现。自然圣境作为人们信仰文化的依托之地被赋予了特殊地位,借助神灵的力量,人们对自然圣境的破坏行为得到限制和禁止,自然圣境成为实际的自然保护基地而得以保存。从社会生活的现实考察,自然圣境依附于自然崇拜而得到的地位和保护果效实质上是古人纯朴生态自然观的体现,这种古朴的生态自然观内化于自然圣境所在地的村民心中。  相似文献   

2.
自然认知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自然认知的反思与重塑是人类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从殖民时代到独立运动再到全球化时代,拉美地区的自然认知经历了三次转变,分别对应于与身份认同的疏离、重逢与融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体现了当地居民如何透过自然认知去认识和构建自我,也体现了随认知变化的人与自然关系。了解拉美地区自然认知的转变为重塑自然认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与保持生命多样化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环境危机使人类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到盲目乐观地征服自然,再到今天积极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文视野的拓展影响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事实上,走出环境危机离不开人,以人类认识世界并掌握世界规律的文明为依据,保持生命多样化,是人类文化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4.
信息崇拜是由科学崇拜、技术崇拜、金钱崇拜和黑客崇拜转化而来的崇拜形式.打破盲目的信息崇拜,适应信息时代的生存,就要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恰当定位信息的功能,培养人的信息素养,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以后,核武器成为人类永不衰竭的话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科学第一次如此直接、深入、全面地影响人类社会。关于原子科学家的是非功过人们众说纷纭。他们中有些人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有些人成为人们谴责的目标。然而,大部分科学家是如何对待原子弹的使用的呢?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类第一阶段的自然观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人类考虑不到生命和环境会有系统地进化或衰退。这是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第二阶段的自然观是生命的进化观,认为持续进化的人类可以主宰自然,战胜自然,是主体高于客体的自然观;第三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的自然观,是人类主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演化又回归了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自然概念的历史嬗变,来源于自然观念的历史变革,而自然观念的历史变革,最终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实践的原则不但是我们解释自然观念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解释自然观念变革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因而,它也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概念并非...  相似文献   

8.
安全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自我独立性、完整性和自主性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实现,是人类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姿态.在实现自然安全后,安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信任,以及人与制度、技术之间的单向信任关系.从自然安全、熟人安全、制度安全到技术安全,技术在建构人类个体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蕴含安全属性的人工物,...  相似文献   

9.
正是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技术才得以成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才得以互动.人类凭借技术的使用破译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奥秘,但也不幸由此制造出了一次又一次社会灾难,这就反讽似地刻画出人类社会所陷入的尴尬境地:人越欲控制自然,自然越欲背离人而去.如何在使用技术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STS协同共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解决社会矛盾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人和社会技术的关系问题与人和自然技术的关系问题同样重要,都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即中国古代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山川崇拜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旅行考察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宗教、风俗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社会需要是中国古代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未来地学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在广度上进入了全球性阶段,在深度上进入了关系人类存亡的新阶段。哲学作为方法论在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中正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有些学者认为,生态问题是关于人类未来的传统哲学问题的一个方面。哲学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实现其预测功能。对现代形势的哲学分析,可以在一般方法论水平上阐明生态危机的趋  相似文献   

14.
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和自然界价值论地位的三种确立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否定性的关系;自然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肯定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对立统一之合理的“度”或“点”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是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持两种极端的态度.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科学研究自然,而宗教则管辖着人类的精神与道德生活,两者毫无相关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如果自然科学是科学家共同体的范式,那么创世科学则是圣经基要主义者宗派的范式,两者之间尽管不可通约,但具有同等的地位与权利.据此导致了两者的激烈的冲突.关键问题在于双方脱离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去谈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怀特海哲学表现了他试图在人类生活经验中用动态来综合静态,把价值输入事实,用潜能来组合现实,用宗教来调和科学,从事件走向实有再到机体的基本思想趋势,所有这一切,目的在于消除由自然的二岔性所导致的科学危机.  相似文献   

16.
重建类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人如果还有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发展而破坏自然的失范行为,那就说明人还没有彻底摆脱动物的本性,人还不是真正的人,距离人的本质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过于崇拜自然而失落了人,否定人的本质。“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价值观扩大到自然,实际上是削弱人的作用、人的特性,也否定了人的本质。只有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7.
伦理是达到主体目标的一定的行为规则,控制论是伦理学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所研究的规律包括实体规律与控制规律.采用科学范式的科技伦理学就成为科学技术控制论的组成部分.人类深刻理解科技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性,就可以在未来科学技术进程中,与时俱进地调控各种系统关系,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同步进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环境哲学的高度,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及人类与环境之间所结合成的动态系统,最后,主要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的随机耦合性形成一时矛盾.自然灾变消解异己的人工技术、取消人类目的性的倾向,这种骤然爆发的自然力用强大的耦合作用来重组人工自然,迫使其重归天然自然,从而导致技术风险.人工自然的特异性越强,技术文明越先进,蕴舍的技术风险就越大,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变的损毁也越大.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类只有顺其自然、权衡利弊,通过改变人工自然创建模式来减少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传统生产力范畴离开了自然生产力,没有把整个生态系统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忽略了人类协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因而有很大的片面性,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互影响和制约,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渗透,构成生产力发展的整个过程,社会组织形式,合理的资源是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的中介,生产力实际是生产人们的物质利益,正确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以确保合理利用自然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