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园林基本上是感性的、写意的,强调自然、野趣、情感、想象,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则基本上是理性的、写实的,强调人工、图形、秩序、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明晰、精确、严谨的科学范畴。分析比较中西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研究,是他的一些学术追求的必然结果。这些学术追求是:让美学成为切身的学问,让中国美学成为普遍的学问,构筑中西美学的会通平台。沿着前辈的路往下走,以促使学术之进步,我们就必须一方面注意他们“说了什么”,还要进一步追问他们“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儒家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而中道也为佛家根本教义之一,本文从中庸与中道两个概念出发分析探讨了儒佛之间的异同,从两者之异同可看出儒佛两家所开展的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4.
张乘健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4):1-9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孟蕾乐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2,(5):18-21
早期儒家的王道政治是价值理性的体现,霸道政治则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的特征。早期儒家在对天道、历史和人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王霸之辨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选择了价值理性,儒家的这种选择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基本的价值倾向,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伍永忠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0(5):5-10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7.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春德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8(5):55-60
宋代火葬习俗屡禁不止,火葬与反火葬之争其实质是挑战与维护“华夷之辨”观念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斗争中,火葬屡禁不止的事实表明挑战一方获胜和维护一方的受挫。这是作为“华夷之辨”观念维护者的宋代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而作为挑战一方的佛教和少数民族丧葬观念强势影响中原文化,以及宋代特殊的时代特征交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胡宏在"道学衰微"的历史条件下强烈批评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识心见性"说,严于"儒佛之辨",其心性哲学的主体框架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儒以性为本,佛以心为宗;二、儒者存心养性,禅家识心见性。胡宏从儒家本位主义的立场辨"异端"、辟"邪说",忽略了儒佛之间的互补性,二者事实上并不构成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作为学派的传承,强调自身的"身份认同"是必须的。胡宏的心性哲学中的儒佛之辨,对程朱学派而言,是二程到朱熹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湖湘学派而言,乃是湖湘经世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偏僻的话题。不同的思想家对于人禽之辨有着不同的见解。早期思想家偏重于从文化道德意义上来区分人禽,而清代思想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深化,扩展到了知识主义意义上的区分,深化了对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环境论的应用美学、后现代音乐理论的反美学代表着环境音乐应用美学的两个基本内容,即应用美学视角下的环境音乐程序化设计、后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环境音乐创作。环境音乐与注意、环境音乐的欣赏方式、环境音乐欣赏的心理模式与功能,是环境音乐的核心美学论题。环境音乐的美学原理指导着它的应用实践,环境音乐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人一乐一环境”的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规范音乐功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环境美学范式看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小丽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14-16
指出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的现代思维范式;论述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与和谐环境理论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建构的个性化、具体化、民族化理念;指出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克服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观”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范式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论证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对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构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化合中西,在中国现代民族新美学的开创期作出了独到而重要的贡献.他所创构的趣味主义人生论美学思想,融会了中西古今文化与美学传统的多重要素,兼取各家之精,,又始终直面问题而不至迷失盲从.尽管他的理论并非已臻完美,但时至今日,在学理上实践上都具重要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中西戏剧美学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钟瑾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8):32-34
“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所持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宗旨,在理论研究中,很多问题如果仅仅拘囿于独立自足的阐释往往赶不上旁牵他涉的比较看得清楚、解决得更彻底,从中国看西方,从西方看中国,无疑是用于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中国戏剧美学研究来说,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吴宪贞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8-82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雷东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6):1-5
春秋时期,经历着礼崩乐坏,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当时贵族们在这一时期建立新秩序的努力。在这一维新政治发展过程中,礼、仪分立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礼与仪的分辨,仪式化的政治行为由于较低的政治效用而被贵族们放逐到政治之外,对礼则进行了改造,贵族们或仰仗武力,或抽绎传统文化,加强了礼的政治效用。可以说,春秋时期的维新政治是伴随着礼仪分立而进行的。这种分立无疑表明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认识方式的变化,甚至可以说认识方式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维新政治更为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顺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9):155-157
环境设计作为新设专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现有理论基础框架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通过拓宽学科视野,引进以环境美学为代表的现代美学思想,为环境设计构建更为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胡宗勇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61-63
自1980年李泽厚提出"美学热"以来,美学论文、专著、刊物如雨后春笋;其它相邻学科也加盟其中;美学研究生报考竞争激烈;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等无一不表现出人们对美学的热衷.这些正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催动下所产生的第三次美学热潮. 相似文献
20.
赖永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6):44-46
庄子之道是“生命之道”,庄子的体道工夫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庄子在无主观自觉意识的情况下,不期然地通向了审美之路,而庄子所梦寐的生命境界之提升得以实现,体现出独有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