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经济法产生的历史根源、调整内容、调整方式以及其价值目标等四个方面均可看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属性。这种属性不仅使传统公法与私法达到了一种均衡,还成为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根本标准。经济法的这种基本价值取向,使之更加注重秩序与效率的统一,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协调和维护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叶俊 《科技信息》2007,(2):201-201
破产法的利益本位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债权人是破产法形成之初的利益本位所在,随着历史进步,债务人本位取代了债权人本位,后因为社会经济结构整体性、社会性和规模性等特点的出现,社会本位最终成为破产法的当代价值取向。同时我国的新破产法在私法精神上迎来了债权人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思想与主体“实践性”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要树立“学本位”思想和“主体性”德育的观念,突出道德发展中学生主体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 ,台湾省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于 2 0 0 1年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统整”、“学校本位”、“能力本位”。台湾省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对祖国大陆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人生价值体系中,个人固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实体,但无论是从深层的价值理性立意,还是从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践立意,都不能求证个人本位价值观。对个人在人生价值体系中的定位,应以社会本位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自然经济的经济形态和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价值取向,造就了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本位,培养出传统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但也扼杀了个人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多元文明融合的西方文化,在海洋贸易及人与海的搏斗中,培养出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平等的人格意识和法律精神,同时也造成了家庭结构的松散和亲情的冷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立邦漆滑倒盘龙”广告带有侮辱中华民族尊严的内容,违背了我国的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原则是20世纪社会经济条件突变,个人权利本位向社会权利本位转化的体现,其产生和确立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公序良俗的行为标准是“所有能正确思考问题的人都感到适当”,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宗教等不同,认定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的类别在理论和实践中也颇有差异;公序良俗具有克服法律局限性,实现社会妥当性(社会正义)的功能。另外,本文建议采纳任何公民均可提起公益诉讼的模式,以真正实现对公共利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对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教育价值观,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长长期以来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影响深远。教育目的的价值应尽最大可能使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趋向一致,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现实条件下达到完美的融合。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和偏移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评述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观并据此形成的汉语语义句法思想,从“字”和汉语基本结构单位,“字”本位和汉语语义句法两方面入手简要揭示了徐通锵“字”本位说的主要内容,并深入剖析了其形成因素,最后指出徐通锵先生提出、创立字本位说,对于汉语研究摆脱机械模仿,走上独立研究、自主创新的道路,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少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老师向学生满堂灌的是所选范文的内容,把语文课上成了不是语文课,或把语文文本肢解破碎,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严重偏离了语文本位。本文从语言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论述“语言品味教学论”,呼唤回归语文本位。  相似文献   

11.
“能力本位”、“人本本位”等教育思想出现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能力本位”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时代属性的变化,逐渐被“人本本位”教育思想所取代。正确理解两种教育思想的内涵实质,全面理顺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诸多方面的关系,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学”这一概念,但人的思想,尤其是人民本位思想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深刻学习和领会他的这份思想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语法学中的“本位”指以什么为基点来描写语法现象。自《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学经历了从词本位到句本位再到词组本位的更迭嬗变,最近又有人提出篇本位语法。本文试图对这几种语法学体系作一简要的介绍与评析,以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汉语语法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与个体价值现的形成的双重过程,其本身作为实践活动应有其明确价值目标--各谐.这一价值目标内涵了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和谐这一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促进人在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通过维持这种和谐来保持自身不断的进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新课程实施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质课堂的目标,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是优质课堂的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建设优质课堂呢,笔者认为关键在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16.
吴宓和梁实秋作为同门师兄弟,他们的文学思想却有诸多不同之处。吴宓重视"平民文学",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梁实秋则倡导"知识贵族主义",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吴宓的文学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儒家传统文学观,而梁实秋的文学观则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学观。以二人为代表,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知识分子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他们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德育目标的偏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育“德”之育,是德性的养成与培育,它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在目前,学校德育目标偏失这一本体论,片面地追求工具化、理想化、绝对化,而忘掉德育的本真是培养人的德性。因此,学校德育改革应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发展个体的主体道德能力,塑造个体的主体价值,使德育成为完善人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本位、群体本位和伦理本位等价值取向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说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棱对当今中国教育的促进与阻抗,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19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文化秩序、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的巨大变革的影响,王尔德的社会讽刺喜剧《理想丈夫》在继承了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特征的同时,还具备了现代喜剧美学的"丑本位"、"非理性"和"荒诞化"、"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大学”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适应于中国古代礼乐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国古代大学,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教育层次上区别于“小学”而存在,具有明显人伦色彩.与西方大学突出“求真”与“自由”的文化理念不同,中国大学突出的道德本位色彩强调通过教育达到“修齐治平”的最高境界,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中西合璧的现代大学文化理念探索过程中,西南联大在吸取西方大学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始终坚守对中国传统道德本位“大学之道”的自觉文化抉择,是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