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因素中的坡度、高程、地灾易发度等9个评价因子,构建内江市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再结合最小信息熵求出最终权重。通过Arc GIS建立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域的居民点适宜性结果,对评价分区结果和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江市的居民点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江市居民点用地中,一般适宜区面积1 940. 3 km~2,约占总面积36. 03%。不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高度适宜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2. 32%,27. 03%,24. 63%,其中龚家镇-全安镇-凤鸣镇以及威远县北部等低山区适宜度最差。  相似文献   

2.
唐辉  匡恒  尚茹  李志娟 《河南科学》2020,38(3):429-434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以尉氏县为例,分析影响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以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为准则层,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并借助GIS技术,对研究区不同深度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影响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主要有地貌类型、土质均匀性、主持力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腐蚀性、含水层富水性.尉氏县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占22.55%,中层适宜性较差区占12.18%.在适宜性较差区建设地下工程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通过评价尉氏县城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可为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提供地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综合评价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在调查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局部小尺度区域为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并以此模型评价闽江口地区在0~-10 m深度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在闽江口地区总面积1 587 km2中,适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面积约为566 km2.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地城市核心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区位价值、建设现状等条件,利用三维精细化评价基本单元体划分城市地下空间,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建立敏感因子–模糊–变权复合模型作为评价计算方法,实现了山地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三维评价,可为地下空间开发三维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获得其0~15...  相似文献   

5.
蔡浩  金志农 《江西科学》2014,(3):408-415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过度集中、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南昌市为例,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项Ⅰ级指标、8项Ⅱ级指标和20项Ⅲ级指标的城市空间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其城市空间开发生态适宜性指数,并将南昌市空间范围划成了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探讨了南昌市未来城市空间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物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解决历史文物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功能拓展、建筑用地短缺等问题,通过对历史文物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特性、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空间区位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针对各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特征,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确定评价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范围,明确地下空间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宜开发区和鼓励开发区等4种开发保护类型。以历史文物及相关街区内某一区域的各项指标为例,确定了历史文物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典型的山地景区——黑竹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河流水系、植被指数、旅游吸引力、旅游可达性6个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基于GIS技术的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得到景区生态旅游适宜性定量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黑竹沟景区生态旅游适宜性整体不高,区域差异较大;将黑竹沟景区的空间适宜性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临界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适宜程度由高到低分别占总面积的17. 64%、26. 32%、28. 78%和27. 26%;在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黑竹沟景观资源特色提出景区的旅游功能区划方案,以协调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ANN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CV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之间,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3)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陕南略阳县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自然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主要指标,构建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数学评价模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到略阳县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分区图,并对目前83个已建移民安置点进行了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略阳县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98%,22.06%,21.68%,42.28%;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坝区,一般适宜区多分布在最适宜区的周围;有33个已建安置点处于最适宜区,31个处于一般适宜区,12个处于较不适宜区,7个处于不适宜区.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移民选址科学性的原则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典型岩溶区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地下空间利用地质模型,建立了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专家-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地下空间利用影响因子权重,利用ArcGIS平台实现了研究区分层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的专家-层次分析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及ArcGIS平台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推广性;研究区半地下、浅层、次浅层适宜地下空间利用面积占比分别为75.51%、67.02%、53.7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受断裂构造、岩石破碎程度、岩溶发育、地下水埋藏条件控制,研究区在垂向上从上到下开发利用难度逐步增大。评价结果为花溪大学城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地质环境问题工程处置、合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中的完整法定体系,解决编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对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内在功能耦合机制的认识出发,提出了功能耦合规划思想理论,确定了将方案中城市系统的整体功能耦合作为规划核心目标;针对规划编制研究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包括资源评估、规模规划、布局规划和方案评价4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基本流程及其技术方法体系,制定了包含总规、控规和修详3个层次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明确了各层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各类其他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并建立了各层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框架,初步构建了一个层级完整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建设中,地质条件直接控制土地开发难易程度、工程成本大小及城市建设的安全.以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为例,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权重后运用激励型变权,应用三套理论上适合研究区的评价方法:W值法、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评价法,在满足地质安全性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二级)进行评价.通过对三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野外验证后,选取最能真实反映研究区现状的方案,应用于建设用地优化利用(三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符合普通民用及以上建设标准用地面积为16.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3%;从工程建设角度上讲,区内土地能满足规划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应地区规划要求,为了确定滑坡场地建设适宜性,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针对性的提出基岩表面坡度、深切冲沟的距离以及滑坡自身的稳定性等9个评价因子,对规划区内整体稳定性较好的某滑坡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区面积约0.8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0.2%,分布于山前地带、场地中后部;较适宜区面积约0.4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10.4%,主要为滑坡场地中部;适宜性差区面积约1.01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4.4%,主要为滑坡的中前部;不适宜区面积约1.85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45.0%,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较差区域。评价结果与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以及场地现状定性判别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可见改进层次分析法对滑坡场地规划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提出了许多有关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估价的方法。影响该估价的因素很多,一般包括土地同一供需圈的地价、地下空间建筑所增加的建造成本、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表开发利用效能递减比例等因素。综合各方因素,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参考地价—地下空间建筑所增加的建造成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能递减比例。  相似文献   

17.
以东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充分收集地质调查数据,选取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地表岩性、土壤环境质量、包气带厚度、包气带渗透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性等8个地质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中地质环境适宜性好的占21.6%,适宜性较好的占0.28%,适宜性一般的占69.09%,适宜性较差的占9.03%。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适宜性评价的中小城市公园选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评价中小城市建成区内土地建设成公园的适宜性,根据适宜性评价优化城市公园的布局,科学地预选出一批优先重点建设为公园的区域。【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江苏省高邮市建成区为研究样本,从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公园选址的6个主要单因子因素:土地建设可行性、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公园可达性、城市防灾避险服务半径、人口空间分布。采用AHP与Delphi法相结合确定6个因子的权重,并按照不同权重加权叠加,分析公园选址的适宜性。【结果】在适宜性评价较高的区域范围内划定候选公园位置,并借助于LA模型分析,最终选取1个大型公园及7个小型公园为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园体系规划近期建设项目。【结论】以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选址方法,弥补了传统布局方法科学性、精准性不足的缺陷,可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