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最近已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复刊.1985年11月5日上午,《科学》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纪念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学》杂志主编周光召主持.他回顾了《科学》创刊后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介绍了这次复刊的一些情况,并表示要继承《科学》的光荣传统,把复刊后的《科学》杂志办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相似文献   

2.
本刊兼职编辑杨维廉同志今年7月16日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十分沉痛.杨维廉同志是《世界科学译刊》(本刊的前身)创刊、初期建设的筹划人之一,他积极开拓杂志与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系,他和其他同志对国内一些科学家的采访文章受到科学界好评;在与国外的联系上,他先后代表本刊与《科学美国人》、《宇宙》(德)、《研究》(法)等国际知名科学杂志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其后,他一直参与本刊的审稿、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3.
马克·波温(MarkBowen)不仅是一名物理学家,还是一名登山爱好者,兴趣广泛的他在写一些科学作品的同时,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是他的一大爱好。他的文章和照片曾被刊登在《登山和自然历史》杂志上。为了撰写《薄冰:揭开世界最高山脉气候秘密》,他曾经两次随同俄亥俄州立大学地质学家罗尼·汤普森(LonnieThomp-son)率领的探险队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那里正在消失的高原冰川的冰芯进行了研究。不久前,《美国科学家》记者采访了马克·波温,就他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访谈。以下是这次访谈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7,(3):30-31
理查德·斯通是美国《科学》杂志的编辑,他在自己的新书《猛犸:冰河时代巨人的复活》中讲述了他和一些研究者以及做梦都想复活猛犸象的人在西伯利亚寻找猛犸象的经历。他在书中讲述:西伯利亚人从寒冷的冻土里成功挖出一具冻僵的猛犸象遗体后,将其放到火上烧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11,56(31):2628-2628
包头医学院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秦文斌教授, 经过30 年的研究, 发现了“血红蛋白A2 现象”, 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发生机制. 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1981 年中文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报》. 有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分别发表在1991 年《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研究进展》和2010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在此基础上他又发现了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电泳“再释放”, 证明它更具显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文章发表在2009 年Electrophoresis 杂志. 他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1 年第8 期发表的“活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电泳释放”全面报道了上述一系列发现, 为后人血红蛋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四季如画     
《世界科学》2007,(2):F0003-F0003
新年伊始,本刊忠实读者吴正安先生给《世界科学》杂志寄来了多幅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反映大自然的精美照片,希望《世界科学》这朵科普园地的小花越开越绚丽。  相似文献   

7.
《自然》杂志的编者在其《关于智慧设计》的社论文章中建议科学家们学习宗教人士是如何与科学达成妥协的,并在课堂上讲授这些调和的方法。他还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指引学生在智慧设计之外去进行自由的选择,以求调和科学与信仰,这样的建议是一种误导。  相似文献   

8.
曾经劝说美国政府接待故伊朗逊王在美国治疗的医生正就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怀疑他的诊断和动机的两篇文章控诉其诽谤罪。诉讼费高达四百万美元的这宗控诉案的最终被告是《科学》的主办单位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美国纽约医院的本杰明·基恩博士说:这两篇文章是“令人作呕的”,使他蒙受了“羞惭、丢脸、耻辱和嘲弄”!他说这两篇文章的公开发表已经使他每年收入的十万美元减去了一半。第一篇文章是由美国杂志《医药世界新闻》记者马克·勃洛姆所撰写,文章描述了基恩对故伊朗逊王(已被废黜的伊朗国王1979年10月由美国政府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发现了捕捉原子的方法,赢得了诺贝尔奖。如今,作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领军人物,他正在着手令世界能源结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为此,《自然》杂志记者埃里克·汉德(EricHand)撰文讲述了美国能源部长、《自然》杂志2009年度科学新闻人物朱棣文(Steven Chu)传奇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4月22日,美国科学界发起全球性的科学大游行。为此,《科学》杂志发表社论,主编杰里米·伯格(Jeremy Berg)号召人们重视科学,依靠科学创造前景光明的未来。在弗兰克·卡普拉的经典之作《生活多美好》中,主人公乔治·贝利希望他从未出生过,于是他被传送到了另一个版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都被抹掉了,这个世界与他原来的世界大不相同:一个蒙昧不开化的世界,一个文明程度更  相似文献   

11.
傅佑丽 《世界科学》2010,(6):16-16,34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罗伯特·温伯格(Robert Weinberg,下图)及其领导的实验室,在癌症起源的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而闻名。他在应《自然》杂志之约撰写的这篇文章中认为:相对癌症基因组研究投入的时间和财力而言,能展示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所采用的研究途径正在损害经过验证的科学以及科学方法的创建。  相似文献   

12.
新年新希望     
<正>新年伊始,科学媒体积极为科学界提供舞台,共同演绎2015年科学新态势。《自然》杂志不仅就科学本身进行展望,提出科学发展最新动向,还约请科学界9位领军人物以及12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就科学未来进行了访谈。科学家们在这里直抒胸臆,与读者一起分享新年里的工作和生活愿景。《科学》杂志也在梳理过往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热点和新思想。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来自《自然》的数据显示:按以往趋势和研发投资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7月11日,《科学》杂志报道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的进展。特朗普上台后大幅度缩减了办公室的规模,目前办公室还没有负责人。7月12日,《科学》杂志就白宫科技政策议题对话奥巴马高级科学顾问、物理学家约翰·霍尔德伦。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n)目前回到哈佛大学,任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及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环境政策教授。他对科技政策办公室的现状以及特朗普执政下的科技政策表示担忧。霍尔德伦与《科  相似文献   

14.
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去年底推出专刊——《年度突破》,公布了该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在上榜的10项重大科学突破中,生命科学领域占据了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10月17日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原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世界科学》杂志名誉主编夏禹龙先生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90岁。消息传来,深感哀痛。夏禹龙先生1928年3月生于上海,学生时期就立志追求革命理想,1945年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解放后,夏禹龙先生主要从事共青团、社会科学研究和出版工作。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即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加强科技队伍精神文明的建设,最近茅以升、周培源、卢嘉锡、林巧稚等103位著名科学家和科技界人士倡议制定了《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七条。《大自然探索》杂志第一辑的《代发刊词》中也强调在科技界树立  相似文献   

17.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苏联于1975年出版了俄译本。苏联《自然》杂志专门组织了对这本书的讨论。此文是讨论中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认为,库恩的观点原则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却包含了一些缺陷,主要是:(1)混淆了历史上正确理论(尽管是相对的)与错误理论的界限,从而背离了对应原理;(2)把科学革命简单化了,从而忽略了科学革命的不同等级;(3)看不到科学发展的多样性——不同学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比重,以及它的局限性——科学按指数增长的发展已近于饱和,将出现新的发展方向。这些看法,在苏联科学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文章原载苏联,1976,№.6。译文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8.
<正>叶永烈先生走了,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奉献给了写作。他是我们熟悉的科普大家与科幻大师,许多读者是通过《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普作品而认识他的,殊不知他还是《科学24小时》杂志的创刊人之一。从20岁就开始写作的他,一生出版的作品逾3500万字,从科普文学到纪实文学,洋洋洒洒的文字里,倾注了叶老对写作、对科普的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19.
从动物界飘逸超脱而出,并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居然与“无性生殖”这个词联在一起。乍一闻之,颇觉荒唐。然而,基因工程学、细胞工程学、组织胚胎学以及发育生物学的进展,都有迹象表明:人类的无性生殖,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梦呓!最近,美国李平考特公司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他的映象,人的无性系》(又译为《和他一模一样的人》)。由科学作家罗维克(D.Rorvik)撰。该书宣称第一个人类无性系男孩已于1976年12月诞生。这件事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发生了尖锐的争论。现将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与美国《科学》杂志的两篇书评,介绍给读者(本刊有删节),供大家了解这些情况。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杂志》创刊于1978年5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主编为贺崇寅。办刊时的宗旨为:传播科学,认识自然。1995年,钱伟长将《自然杂志》引入到上海大学,由上海大学主办。钱伟长希望"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1998年,《自然杂志》创刊20周年,钱伟长接见编辑部成员并为杂志题词:"发扬创新精神,繁荣科学事业。"2005年,《自然杂志》聘请董远达教授为主编。《自然杂志》把办刊理念总结为:奉献原创科普精品,解读科学前沿动态,沟通文理两种文化,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自然杂志》也明确了高级科普文章的写作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