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回顾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类型,驱动力及影响.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市场、土地制度、人口、技术、经济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因其变化的复杂性,变化驱动力也是多样的.因此就需要在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5.
张诗杨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3-1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新津县为例,借助遥感和GIS软件,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新津县2004-200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耕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居住用地和河流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情况;土地利用覆被的空间变动较大,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快速调整期。政策制度、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是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新疆博州2000-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与牧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接着运用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博州地区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因素是引起博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且第一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利用GIS和RS技术,建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空间数据库,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973年以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与1993年相比,荒草地急剧减少,只占区域面积的1.02%,建设用面积急剧增加,比1993年增加了113.78%,林地面积增加了18.09%,耕地面积(旱地、水田)减少19.21%,水域面积增加11.79%;2)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荒草地主要向林地和水域转移,林地则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3)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8.
对秦岭地区三期TM影像进行解译,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7年间,秦岭地区以林草地为主,前期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他用地面积有少量的减少.后期的变化较前期来说更明显,耕地急剧减小,林草地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未利用地减少.总体上来说,19...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GIS相关技术,以 1980年、2000年、2010年与2015年新疆伊犁盆地Landsat-MSS、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并研究了伊犁盆地近3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草地,变化率为5.072%,共计减少2 801 km2,退化较为严重;其次是耕地,变化率是3.676%,共计增加2 030 km2,增加趋势明显;变化最不明显的是林地,变化率是0.045%。同时研究区内的半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降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生态环境存在小幅度恶化现象,值得警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条件共同塑造了本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现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本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伊犁盆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覆被详查资料为主要数据,在Arc-GIS支持下研究贵州省赤水河流域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动态变化特征,阐明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耕地(旱地、水田)面积减少51.84 km2;园地、水域、灌木林和裸岩面积变化程度较小;草丛、稀疏植被和森林面积分别增加了1.98 km2、2.19 km2和12.85 km2;其中,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与动态变化最显著分别为10.98%、13.18%,面积增加了33.40 km2.研究认为,除自然因素外,政府政策、工业化、城镇化等人文因素是影响流域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皇甫川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价值量评价法,主要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于我国皇甫川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体系,分析皇甫川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变化明显,1987—2007年间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巨大,林地和耕地有所增加,草地大幅减少,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急剧减少.皇甫川流域生态服务价值1987—2000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2000—2007年的变化幅度,1987—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刘晓萍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5):55-63
本研究运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GlobeLand30,分析兰坪县2000-2020期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趋势;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高程、坡度、坡向、居民点、道路和耕地对林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林地、灌木地和湿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草地为持续减少趋势,人造地表呈先减后增趋势,水体和耕地为持续增加趋势,且2010-2020期的总变化率是2000-2010期的17.8倍。该县林地转换率由2000-2010期的6.03%增加到2010-2020期的8.17%,草地由30.90%增长到44.82%,灌木地由45.08%上升为45.24%,主要是由于耕地导致,表明人类活动对林地、灌木地、草地的蚕食较严重。林地变化的活跃度与高程和坡度呈反比,林地变化像元数量与居民点、道路的距离呈三次方衰减,与耕地的距离呈逆模型衰减,表明林地变化受到高程、坡度、坡向的影响,且与居民点、道路、耕地的区位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兰坪县遗产地的管理规划,为制定合理的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盛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3):313-316
根据1998∽2003年呼和浩特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研究了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从人文因素方面分析了引起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从而为正确认识当前土地利用中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为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的空间格局研究--以济南泉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不同时期的航天遥感图像,编制各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在ARC/INFO和ARCVIEW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面积,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济南泉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而城市、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0 INTRODUCTIONLandusechangemayinfluenceavarietyofnaturalandecologicalprocesses ,includingsoilnutri ent,soilmoisture ,soilerosion ,landproductivityandbiodiversity[1] .Winderosion ,watershortage ,salineandlanddegradationmenacesseriously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 相似文献
16.
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数据的支持下,运用Markov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呼伦湖自然保护区1999-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7年期间,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草原退化、水域面积萎缩、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等.通过分析该期间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与呼伦湖水位的历史数据发现高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沙地、水体类型面积的变化与呼伦湖水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变好,景观的形状都向着简单化和稳定性方向发展.景观指数计算结果说明,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小斑块数量有所减少,破碎化程度降低,各类型景观分布有成片趋势.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岛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利用1995、2000年两期的TM遥感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得到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变化速度等数据,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陕北及鄂尔多斯地区降水变化与沙漠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方修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1)
本文根据1959~1984年降水记录,讨论了陕北及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和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沙漠化范围扩展阶段与降水量减少阶段的影响范围具有一致性,所以认为主要原因是自然过程。因1980年以来本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本区自然环境向沙漠化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