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诗  杨子邈  黄杰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5):15269-15278
为研究山区高速公路不同车型的车速分布特征以及车型分类方法,基于包茂高速水江—南彭段主线ETC数据,从概率分布、累计频率分布和特征值方面分析了平缓路段和连续下坡路段中ETC系统内全部车型的行程速度特征,并以车速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聚类指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不同车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平缓路段客车速度集中于80 km/h左右,货车集中于70 km/h左右,而在连续下坡路段车辆整体表现为低速行驶,客车速度集中于70 km/h左右,货车集中于60 km/h左右;三型客车和四型客车在平缓路段倾向于将速度维持在稳定幅值而在连续下坡路段有向期望车速靠近的趋势;客车在平缓路段速度分布较分散,在连续下坡路段速度分布相对集中,而货车速度分布趋势正好相反;连续下坡路段的速度离散性大于平缓路段,事故发生概率增加;同一线形路段不同车型间速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车型速度分布特征指标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说明部分车型速度分布有较大的相似性。将平缓路段车型聚为四类:一型客车、二型客车与一型货车、三型客车与四型客车、二~六型货车;连续下坡路段车型聚为三类:一型客车与三型客车以及四型客车、二型客车与一型货车、...  相似文献   

2.
在“双碳”政策的时代背景下,交通行业碳减排任务艰巨,但目前面临车辆碳排放测算精度不高的问题。为实现车辆碳排放的精细测算,文中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数据的高速公路路段车流碳排放精细测算方法。首先,运用KD-树算法将运营车辆的GPS坐标与高速公路道路点坐标搜索匹配,实现对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测。然后,建立车辆碳排放测算模型,进而设计相关的计算流程。最后,以虎门大桥主桥段为例进行路段断面碳排放测算,通过VISSIM仿真及相关对比实验,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的算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按车辆类型分类,微型小型客车的碳排放最高,占比达74.36%;按燃料类型分类,汽油车的碳排放最高,占比达80.50%;新能源汽车运行车次数占12.60%,但碳排放仅占4.27%,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货车是推进高速公路碳减排的重点。研究还发现,将交通饱和度控制在0.32~0.38时,当量标准车的平均碳排放较少;当交通饱和度大于0.62时,当量标准车平均碳排放显著增加。文中研究结果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1997-2011年重庆市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和碳汇强度进行了测算,以ArcGIS为技术手段进行碳源/汇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97-2011年重庆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总体处于稳定态势,粮食作物碳吸收比例下降,经济作物和果蔬作物碳吸收比例明显上升;碳排放总量呈逐步上升趋势,农用化学品投入是其主要排放源.从空间上看,2011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碳汇的总量和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不同公路等级的汽车能耗和排放水平,实测了机动车的逐秒速度,并基于机动车比功率理论模型,得到轻重型车在不同公路等级的比功率分布;运用油耗排放模型MOVES测算了不同公路等级汽车的排放和油耗。结果表明:三种车型的比功率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三种车型的油耗和排放随公路等级降低依次增加,其中大型货车在高速公路和三级公路的平均油耗分别为18.26 L/100 km、29.15 L/100 km,小轿车在高速公路和四级公路的平均油耗值分别为5.01 L/100 km、12.65 L/100 km;同一公路等级下,大型货车NO_x、PM_(2.5)和HC的平均排放因子最高,大型客车次之,小轿车最低,而小轿车CO的平均排放因子最高,大型货车最低。研究结果对实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个国家级、省(直辖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全局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揭示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现集聚型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在集聚尺度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强度的峰值由83 km变化至100 km;2)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个城市之间分布不均匀、分层明显,数量上川多渝少,等级上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点的高密度区居多;3) 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集群效应,核密度分布以成都市、重庆市中心城区为双核心点,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密集区和次密集轴带;4) 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其中政策和高A级景区是影响重点村分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捋清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生产率的作用机理有利于借助市场化工具提升区域碳排放效率,从而为排放实体碳减排提供经济激励,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基于2010—2019年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数据,结合非试点对照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有助于提高碳生产率,从中介效应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继而实现了碳生产率的提高,且这种提高是持续的,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全碳排"核算方法,其核算账户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费潜在碳耗用和废弃物排放潜在碳耗用;以太阳能值为量纲归一化工具,进行全碳排放量核算;以全碳排核算为基础,综合考虑单位碳排人口承载量、单位碳排经济产出量和单位碳排人均可支配收入获取量等信息,构建能够反映碳效率和发展协调度的碳排放绩效综合指数,以衡量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以北京市和重庆市为例,评价2001—2011年间的碳排放综合绩效。结果显示:两个城市的能源消耗碳排在全碳排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可见即使从全碳排视角来看,能源消费仍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两个城市三个方面的分指标值差异较大,可见不同的生产水平对碳排影响不容忽视;较之仅考虑能源碳排及碳生产率的传统碳效率评估,基于"全碳排"核算的碳综合绩效评价,可以更为公平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为地区碳减排责任认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大下坡路段是重型载货车多发事故区域。当前针对重型载货车发生事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车辆超速方面,忽略了车型、天气、驾驶人特性等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罗富高速公路某长大下坡路段在2012 年内的重型载货车事故数据,研究车型、天气、驾驶人特性等因素对重型载货车事故的影响。统计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重型货车在长大下坡路段发生事故数的分布规律;然后利用K 均值聚类算法,依据不同因素造成的事故严重程度(事故量、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将所有的因素分为3 类。研究结果显示,外地车辆、六轴车和在00:00-07:59 时段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最重,而有雾、有雨和低温对事故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包括大学、学院和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社会单元,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研究高校碳排放核算及碳中和路径,助力校园率先实现碳中和,可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基于国外高等院校碳排放与碳中和相关研究,指出高等院校碳排放主要包括3个范围。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提出的3个范围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标准,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及相关行业碳排放研究现状,归纳总结碳排放核算方案,并针对性地探讨提出相应的碳中和路径框架。高校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方案框架的建立不仅能够为国内高校实现碳中和提供路径借鉴,而且可以为各地区、各行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对于推动高校在碳中和科技创新中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估算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研究其空间格局特征是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与热点。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资料,结合土壤剖面实测数据,估算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蓄积,分析不同经度、纬度、海拔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 1 852.5 Tg,其中红壤和赤红壤土壤碳约占76.1%,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森林土壤碳密度为12.13 kg/m2,碳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带性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有北部高于南部、四周高于中部的规律。从三向地带性上看,碳密度均呈现出高—低—高的“U型”分布,有机碳密度低值区域主要是受岩溶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工作压力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内蒙古亟待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通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化解资源优势陷阱和生态环境困局。通过对内蒙古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本文对内蒙古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提炼,结合内蒙古能源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条件,从能源改革、降碳减排、循环经济、环境生态等角度,对内蒙古自治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对策建议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2)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3)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4)能源生态深度融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5)加快新能源技术和脱碳技术研发,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福州市为例,在梳理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相关应用的实证研究、交通设施空间格局、集聚和扩散机理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高德地图采用Python自主获取的福州市主要城区公共交通设施POI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局域Getis-Ord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共交通设施总体上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格局,“东进南下”的城市发展轴;(2)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并呈现出“核心-外围”从高到低的圈层式结构,其中核密度最大集中于福州市中心鼓楼区、台江区,并以其为核心向外逐渐扩散呈点状分布;(3)公共交通设施热点区域集聚于福州市中心,冷点区域则集聚于新城区滨海城市—长乐区;(4)福州市主要城区公共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地形条件、规划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零售业网点(POI)数据,借助区位熵、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了福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网点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呈现出以核心区为中心,中间区为条带,外围区为岛状的“核心-外围”分布形态,集聚热点主要在鼓楼、台江、晋安等区,以及沿道路和河岸地带;(2)福州中心城区零售业网点整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向且圈层集聚差异显著,空间上以鼓楼区、台江区等核心区构成4个圈层集聚区,各类零售业网点在3-4圈层集聚水平一致但外层分异明显;(3)各类零售业网点总体以鼓楼区东南部—台江区—晋安区西缘为核心集聚区,因属性不同而呈现热点差异.超级市场零售(5212)、便利店零售(5213)两类零售业网点数量多且空间覆盖面广.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526)数量最少且集聚在城市郊区;(4)福州是典型的河口盆地型城市,地形与河流影响其城市扩张与零售业分布,形成“核心-外围”分布模式.福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疏密情况基本一致,符合中心地理论的规律.零售业倾向于聚集在交通网络密集的地区,且主要沿着道路分布,显示出高度的空间相邻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收费导致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低、运行效率差等问题,结合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门架数据分析高速公路运行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双层规划的高速公路差异化定价模型。首先,获取高速公路ETC门架数据,分析交通量特点,初步确定所要实施的差异化收费方案。其次,构建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最大化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下层分析出行者出行行为并完成基于Logit模型的交通量分配。最后,以长深高速河北段为例展开实证分析,使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出一种分车型分路段的差异化收费方案。结果表明:ETC门架数据能够充分分析高速公路的运营状态和运行特征,为精细化的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的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使用优化后的分车型分路段差异化收费方案后,高速经济利润提升32.3%,货车交通量增长42.2%,客车共增长36.8%;路段整体交通量增长38.6%,并且平行道路饱和度降低,拥挤状况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上而下"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入境旅游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使用变异系数衡量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借助莫兰指数对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增长8.63%;东、中、西部增长趋势未见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增幅略高于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碳生产率西低东高,存在明显空间集聚现象;低、高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省区分别与低、高省区为邻,空间集聚性大于异质性,且以低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省区彼此为邻现象为主;入境旅游碳生产率在局域空间分布上较为稳定,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对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碳排放研究的内涵,还有利于中国各省区分享发展低碳旅游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为匹配太原市空间固碳的需求,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将毛泡桐的生态适宜栽植区区划与太原市空间固碳需求叠加分析,从而优化毛泡桐的栽植区域,充分发挥其固碳功能。为此,选取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等8个生态因子,将太原市毛泡桐栽植区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不适宜区三个等级;同时选取距工矿距离、距道路距离以及人口密度3个指标,将太原市空间固碳需求划分为高度、中度和一般三个等级,并生成1 km2网格固碳需求空间分布图;叠加毛泡桐栽植高、中度适宜区与空间固碳高、中度需求区,二者重叠面积为2 705.35 km2,且多分布在太原市城区。太原市城区自然条件适合毛泡桐生长,同时也是固碳需求较高的地区,通过合理栽植毛泡桐等高固碳能力植物,可以高效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有效改善太原市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高速公路出行距离特征与快速准确地计算高速公路起讫点(origin-destination,OD)矩阵,通过统计收费数据探寻不同车型的出行距离特征,并结合收费站点区域的联系强度构建OD估算模型。根据车型分类标准对收费数据进行分车型整合处理,利用频数分析和曲线拟合建立出行特征函数,并利用空模型法模拟客车和货车距离衰减规律;根据收费站不同行车区间内出行概率与节点间的联系强度,建立基于驾驶员出行特征的OD估算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客、货车出行距离区间分别集中在50~150 km与100~300 km;距离衰减系数分别为1.08和1.205,不同于默认值2,随距离的增加有显著的衰减趋势;客车和货车最佳拟合函数分别为对数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OD估算结果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9.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梳理国外双碳创新历程,结合江苏双碳科技创新政策现状,以江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双碳专项项目的申报年度、区域分布、类别分布、承担主体、研究领域等布局情况进行分析,摸清当前优势短板,对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江苏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分析基础上,立足双碳科技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区域碳气溶胶,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International Center forTheoretical Physics)的气溶胶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 egCM 3对2000年我国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且柱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除东部沿海等少数地区外,碳气溶胶大气顶辐射强迫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符号均为正,而地表辐射强迫符号为负。各单种气溶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综合气溶胶分布和气候效应时,不能简单地将各单种气溶胶的作用进行叠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