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24小时》2011,(1):51-51
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癫痫患者进行了实验,这些癫痫患者身患疾病,研究人员在他们的大脑中植入传感器,便于监控大脑神经的活动性。接下来,研究人员训练这些癫痫患者通过大脑神经末梢或者神经元细胞进行”发挥性神经控制”,从而实现通过意识开启或者关闭这种意识性控制。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04,(5):48-48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所知主要是以胰鸟素分泌和作用障碍,导致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痰病。近年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的基础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基因决定盼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以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环境因素的触发才能发病。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作为与人体共生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长期以来与宿主共演化、共发育,桥接外界环境,与宿主各脏器发生互作,进而参与宿主代谢稳态调控。十几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支持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各种与宿主互作的机制可能参与宿主多种疾病,尤其是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的手术、药物等多种治疗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亦有多种有关开发靶向肠道菌群的代谢性疾病治疗的研究。文章对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关系及相关机制、代谢疾病治疗中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相关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以期为将来开发靶向肠道菌群代谢性疾病新型诊疗策略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研究被誉为新世纪生物和医学技术领域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项目。科学家们预测,如果此项研究进展顺利,那么在3-5年内将使糖尿病、肝病、血液病、角膜病、老年性痴呆症得到有效治疗,10年内可以全面实施人体组织工程(治疗性人体器官克隆),甚至实现人体器官模块化目标。干细胞生物工程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展现了曙光。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患者的视觉功能会逐渐丧失直至失明。临床常见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营养不良等。随着基因治疗、干细胞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理念。文章系统梳理了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特征,介绍了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以及视觉假体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上的最新应用,以期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患者的视觉功能会逐渐丧失直至失明。临床常见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营养不良等。随着基因治疗、干细胞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理念。文章系统梳理了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特征,介绍了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以及视觉假体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上的最新应用,以期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植入胰岛细胞,有可能治疗很多糖尿病例。之所以不能得到广泛运用,是因为还存在着一个重大障碍,即免疫系统对植入物的排异作用,使得手术缺乏安全感。现在.看来此障碍正在消去。患糖尿病的通常是儿童和成年人。约在75年以前.一得了这种病,那就注定要丢命了。家属和医生无助地看着结实的年轻人.在诊疗期内(几个星期或几个月)逐渐地瘦弱下去,最后死亡。到了20世纪初,研究人员才弄清楚,是一束名叫郎格罕岛的胰细胞出了毛病。在正常情况下,岛分泌出胰岛素,使得其它细胞能从血液中取得葡萄糖做能量。而一类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05,(6):16-16
在英国威尔考姆基金会和医学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他们向人体肝细胞内注入一种基因,使这些细胞转变为可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从而为最终治愈糖尿病提供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抗击脂肪肝     
正增长的肥胖率正促使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流行。了解、诊断与治疗这一日趋严重的疾病是当务之急。卡路里而非酒精1980年,研究人员首次描述了一例晚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并确认:即使对于那些没有摄入过量酒精的人,脂肪堆积也会导致这类疾病发作。如今在许多国家,与肥胖症和Ⅱ型糖尿病有关的NAFLD已成为导致严重肝病的最普遍原因  相似文献   

10.
预防家兔癫痫发作的研究——用脑电波(EEG)的自相关时间法预测癫痫发作@郁尚俭@陈芳@刘登淑¥四川联合大学生物系预防家兔癫痫发作的研究——用脑电波(EEG)的自相关时间法预测癫痫发作郁尚俭陈芳刘登淑(四川联合大学生物系,四川成都610064)用电刺激迷走...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研究被誉为新世纪生物和医学技术领域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项目.科学家们预测,如果此项研究进展顺利,那么在3~5年内将使糖尿病、肝病、血液病、角膜病、老年性痴呆症得到有效治疗,10年内可以全面实施人体组织工程(治疗性人体器官克隆),甚至实现人体器官模块化目标.干细胞生物工程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展现了曙光.  相似文献   

12.
李忠  杨谊 《科学》1999,(10):56-58
癫痫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患病率约5‰。,严重危害人体的身心健康。由于其病因复杂,存在高度异质性,其发病机理迄今未明,缺乏根治手段,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点燃(Kindling)是目前公认的研究癫痫的最理想的动物模型,点燃一旦建立,其致痫易感性可长期保留,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癫痫的进行性发展和长期反复的自限性发作形式。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介于正常范围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一类高血糖状态,该人群每年有5%~10%的风险会进展为糖尿病,终身患糖尿病的风险达70%.糖尿病是全球五大慢性病之一,每年造成近万亿美元的卫生支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和因糖尿病死亡数量均位居全球首位,且未来30年数量仍将增长,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世界上开始时间最早、干预时间和随访时间最长的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随机对照研究,与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领域的里程碑式研究,自1986年至今已有36年历史,首次提供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强有力证据,并进一步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在干预结束后能持续降低30年糖尿病发病风险和相关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及其死亡的发生风险,甚至延长1.44年的寿命,为糖尿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证据.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糖尿病相关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学习和借鉴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为应对当前糖尿病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设计、主要成果和贡献做系统介绍与回顾,并对未来的糖尿病预防研究方向进...  相似文献   

14.
癫痫病(Epilepsy)俗称"羊角疯",病程长,根治难,被列为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之一。现在这一重大医学难题已被河南省级癫痫病专业治疗机构、河南癫痫病治疗中心主任,著名癫痫病专家田华主任所突破。他深研古今名著,了解掌握癫痫研究的最新进展,在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的反复循环后,成功地研制出具有涤痰息风、解结开窍、通经活络、宁心安神之功能的中成药胶囊"癫克星"。此药如异军突起,对抗癫痫、治疗癫痫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疗效。"癫克星"的问世成为我国抗癫痫研究的一重大突破。1991年通过了河南省科委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动物实验证明,  相似文献   

15.
现代病伴随日子越过越好,频频向人们招手,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及癌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虽说现代医学不断发展,但对现代病却显得格外苍白无力。然而,医学专家告诉我们,"原始生活"就能治疗"现代病"。我们可以经常做到的"原始生活"有:  相似文献   

16.
认识糖尿病     
佚名 《科学之友》2004,(5):38-38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能够引发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皮肤病、糖尿病骨髓炎、糖尿病骨性关节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被称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1200万,脑中风者500万,冠心病者600万,双目失明者45万,尿毒症者50万。预防糖尿病只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当这道防线被击溃后,我们还有第二道防线,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还有第三道防线,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引起的残废和早亡。由于糖尿病本身及其合并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寻找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攻克这一世界难题。目前,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居世界第三。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决定把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广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以推动世界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目前,糖尿病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因而危害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大。本期视点策划这一专题,希望更多的人都来了解糖尿病,积极地预防糖尿病。  相似文献   

17.
反共情一般指对他人的不幸感到快乐,而对他人的正性情绪产生负性体验,是一种个体与观察对象情绪效价相反的情绪反应.相比探讨共情研究,对反共情的现象、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理论建构等相对较少.本文从情绪的效价维度出发,提出了基于观察者和他人情绪效价理解共情与反共情的整合理论框架,简要总结了对二者认知加工及其脑电指标与脑网络激活的研究.基于整合机制的框架,预期正负效价相关的脑电成分与脑网络激活在共情和反共情情境下发生反转.今后研究需要深入探析二者间的认知反转调节机制,并扩展对正性情绪的共情研究.  相似文献   

18.
曹日昌 《科学通报》1965,10(11):969-969
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生理心理学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早开始进行的是记忆在大脑中的机能定位的研究。关于记忆的机能定位理论,可以追溯到脑相学。但脑相学者的多数设想,缺乏严格的事实根据,对记忆的生理机制问题,没有留下多少科学遗产。从前一世纪末期起,特别是本世纪中,生理心理学家应用切除、电刺激等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对于解答人的记忆的机能定位问题,进展也不很大。近些年来神经外科学家在为癫痫病人施行手术治疗,用电极刺激病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作为与人体共生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长期以来与宿主共演化、共发育,桥接外界环境,与宿主各脏器发生互作,进而参与宿主代谢稳态调控。十几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支持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各种与宿主互作的机制可能参与宿主多种疾病,尤其是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的手术、药物等多种治疗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亦有多种有关开发靶向肠道菌群的代谢性疾病治疗的研究。文章对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关系及相关机制、代谢疾病治疗中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相关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以期为将来开发靶向肠道菌群代谢性疾病新型诊疗策略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宁光 《世界科学》1999,(11):25-25
写下这个题目,我也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事实确实如此。权威的国际糖尿病联盟在lop年估计全球约有1亿6千万糖尿病病人,且正以每年0.l%的速度递增,如此,在千位年来临之际,糖尿病的人数将达1亿6千万。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也十分严峻,80年代初,我国约有糖尿病700万,而目前已接近2千万。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期望寿限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势必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发生及危害糖尿病主要有两种亚型,即1型糖尿病和D型糖尿病。简单地说,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太少甚至不能分泌而引起的,所以必须胰岛素治疗;n型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