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詹姆斯·奥康纳,以"协作"为介入点,分析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理论缺陷,从文化和生态的维度重新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以此为哲学基础创建了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启示我们肯定现实中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并朝着多样化、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和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创造性地发展了生产力论、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和人民主体论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原则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记述和构建的,正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突跛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新认识或反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行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本质的理解。本文拟结合卢卡奇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探讨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本质问题。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问题的沉思我们现在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是,我们这样做是否正确地表达了这个问题本身呢?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本质吗?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这一光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是: 首先,阶级是一种历史范畴,它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阶级不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给人类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于本国的具体实际,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不仅推动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而且也必然会使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作出的哲学总结,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是在匈牙利无产阶级专政期间提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该思想是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直接反抗。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是一种革命性和批判性学说,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要用唯物辩证法来发展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但其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窄化,以及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区分,揭示出其理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正> 一问:历史唯物主义是应用哲学吗?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一体化建构,首先遇到的是如何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换句话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元哲学,还是应用哲学?很多同志认为是应用哲学,郭立田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刍议》(载《求是学刊》1987年第5期,以下简称“郭文”)一文中也持这样的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纯粹的认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许多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以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属于全人类,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旗帜。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它所包含的不同层次原理的时空界限,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本质和一系列原理。必须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运用与理论创新 ,本文从它对历史唯物主义贡献的角度 ,试论其主要贡献有 :( 1 )抓住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 ,不但将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 ,而且突出了发展的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 2 )将历史唯物主义三大基本点 (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 )有机地统一起来 ,将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和衡量准绳 ,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 3)将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党政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并落脚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 4 )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 ,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后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1.
卜燕 《科技咨询导报》2011,(14):212-212,214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维的创建,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因此,坚持实事求是精髓论,就既是科学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拉布里奥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集中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分析方法的探究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哲学论证,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范畴的科学界说,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关系的揭示,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三个方面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考查的范围、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无疑,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一个重大发展。这  相似文献   

14.
奥康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更加准确地确立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视域。他的马克思生态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更加深刻地深化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为我们当前研究生态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论、文化导向论、群众史观等基本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支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具有丰厚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最切近的哲学基础,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领会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才能够科学、准确地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 1980年前后,随着王蒙《夜的眼》、《春之声》等一连串作品的问世,在文艺界刮起了一阵子势头颇猛的“王旋风”。几乎与此同时开始,王蒙陆续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文学评论。贯穿在王蒙全部评论中的一条基本线索,是他对文学与生活关系中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思考,是他对文学现实主义原则的多角度的审视。马克思主义美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阐明了文学(文艺)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关系;从这儿出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  相似文献   

18.
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集中探讨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这一探讨既包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修订,也包括对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探讨和修正,既体现了考茨基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功能拓展的努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理论缺陷,需要在理论上认真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的产生,揭开了哲学史上的崭新篇章,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长期以来,对于它的基石问题,虽然说法不一,但是都忽视或否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一直被限于认识论部分。而实际上,唯有科学的实践观,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其实践观的形成而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两次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进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次转变,都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在于:关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