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对广西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长期(1979—199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地带上,杉木林生产力呈现出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规律性变化。大体上每往南推进一个纬度生产力降低2t/ha·a左右;每西进一个经度生产力降低0.5—lt/ha·a。杉木林生产力的垂直变化错综复杂,因地理区域和山体大小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高产区的垂直高度范围是由东向西逐步抬升的。文中还建立了杉木林生产力地理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本研究结果为广西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布局和营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进行11年森林气候观测基础上,对低山区域杉木林气候和中山区域常绿阔叶林气候的光能,热量和水分资源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它们的植物气候生产力,提出对桂东北山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四点建议:(1)提高光能利用率;(2)创造更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以更有效地利用热量资源;(3)中山区域的首要生产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扩大非常丰富的水源,(4)引种(进)和推广适宜山地生态气候条件的树种和农作  相似文献   

3.
杉木多世代连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在南平溪后安曹下的杂木林、1代、2代及3代杉木人工林中设立标准地,对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及随杉林多代连栽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下降,土壤大部分全量部分全量养分含量减少,土壤供肥和保肥能力下降,导致杉木林分生产力下降,这是杉木连栽后衰退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粤西黑石顶相近年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与次生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并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在16龄及24龄时物种多样性水平均较低,而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迅速增加并超过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在16龄及26龄时均达到较高水平.杉木林在16龄至24龄期间群落密度变化不大,始终稍低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始终以杉木占据优势,生物量与基面积逐渐积累增加.次生林在演替初期,群落密度远高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但随演替的进程而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6龄到26龄的10a间优势种的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而生物量与基面积增加很少,群落演替发生迟滞.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次生林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杉木林最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4个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特征、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总碳储量研究结果 1977-1981为 1.09 Gt,1984-1988为1.496 Gt,1994-1998为2.446 Gt,1999-2003为2.866 Gt。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云南、广西和广东7省的杉木林碳储量约占84%~86%。幼、中龄杉木林碳储量在79%~83.90%之间,随着杉木林的演替成熟,我国杉木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潜在的碳库。在垂直分布上,乔木层碳储量占9.38%~10.63%,林下植被占0.6%~0.7%,土壤占87.99%~89.02%,枯落物占0.68%~0.78%,不同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垂直分配结构基本相似。1999-2003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素现存量为2.866 Gt,一个龄级期(10 a)后碳储量将达到3.772 Gt,并以90.63 Mt·a-1的平均积累速率递增,是一个贮存潜力大,增长速率快的碳库。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51个气象站40a(1961年-200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OFs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完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40a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以下降为主;气候生产力演变存在相关程度高的3个次区域,即高原西部、东部和南部;气候生产力变化存在比较明显的2a~4a振荡周期;高原中北部是气候生产力变化的敏感区,变幅南部大于北部;气候生产力变化在空间移动的方向和强度等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经典的维量分析法,对昆明附近灰背栎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作了初步的研究。灰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都比较高,生物量328.866t/hm ̄2,净第一性生产力21.286t/hm ̄2·a。认为灰背栎的丛生特性增加了森林乔木层的密度,从而导致较大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滇中地区,灰背栋林已经十分稀少,应加强保护,让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黄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典的维量分析法,对滇西北黄背栋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作了初步的研究。发现黄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都比较高,生物量354.476t/hm ̄2、净第一性生产力17.566t/hm ̄2·a。认为黄背栎的丛生特性使其森林乔木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较大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但是,黄背栎林为单优势森林,林下更新差,应加强保护以开发林副产品。  相似文献   

9.
苏南丘陵区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苏南丘陵地区,用“分层切割法”研究了2—18年生33株杉木地上部分生物量。通过几种生物量估测方法的比较,得到杉木胸高直径与树干、枝条和针叶重量之间相关较紧密,精度较高的经验公式。本文探讨了本地区不同年龄阶段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现状和分配,以及年净生产量的潜力。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地区杉木林宜以  相似文献   

10.
苏南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蓄水保土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试验区水平梯田、杉木林和裸地三种不同处理地段水土流失状况的定位观测,以及地表迳流水水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认为水平梯田和茂密的林木覆被地表,不仅大大减低土壤减低土坟侵蚀量,而且能降低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量。据研究,水平梯田和杉木林区的年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荒坡对照区的2.4%和4.01,年地表迳流系数分别为对照区低的42.3%和32.3%;梯田区氮、磷、钾和有机物质的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区低67.  相似文献   

11.
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界近来争论的热点之一。笔者简要介绍了现有关于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功能有关抽样效应、生态位互补、保险效应、冗余机制、基因-环境互作、边际效应及中性理论等作用机制,以及现有的关于生产力和多样性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和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关系,重点讨论了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地清理、造林密度、间伐、林农复合经营、轮伐期长短等经营措施对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结构的构建和调控,任何左右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都有可能对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维护及生态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决定应该营造什么样的人工林以及该采取怎样的经营措施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两个杨树无性系中大量元素含量的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两个杨树无性系(I-69杨和I-72杨)各生物组分中大量元素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无性系的大量元素在其各生物组分中的含量相近,变化规律相似;两个杨树无性系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均以叶中元素含量的年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分别为82.6%、82.2%、84.7%、85.7%和88.7%;当年生小枝与2年生小枝积累大量元素的规律相似;各生物组分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存在养分的“稀释效应”;氮、磷、钾的平均含量以叶中最大,钙、镁以当年生木质部最大。研究结果可为杨树人工林的营养管理和地力维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庆云  万猛  樊巍  吴泽鑫 《河南科学》2008,26(4):434-437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5,9,11,13年4个不同树龄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依次为16.35,90.49,92.82,127.82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3.27,7.05,8.44,9.83 t/(hm2.a,)各树龄阶段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其生物量分配格局都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同时建立了4种龄级杨树人工林及其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概念和现状,分别从树种生物学特性、土壤有毒物质积累、土壤酸化、要分群落结构林地清理、整地、抚育及轮伐期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混交、施肥、变革栽培制度、和及变革人工林九落结构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研究,概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年龄侧柏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袁志良  叶永忠  张军 《河南科学》2009,27(7):817-820
采用样地法对嵩山地区侧柏10,17,21,31,44,65龄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林龄的侧柏人工林中,其单株侧柏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均为树干>树枝>树叶;不同恢复时期侧柏人工林乔木层的各部分器官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都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时期的生产力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油菜在我国西部农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西部是油菜的原产地,作物生长期内的气候特点,同春油菜的生物学特性恰相适应。春油菜作为冷凉气候区的优势作物,对西部多发的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有减避功能,其自我肥田固土效能和产品的工业开发增值潜势大于其它作物。菜籽油是最佳佐膳油和后备燃料油,菜籽饼是优质蛋白类饲料源,市场广阔。在西部开发中加大油菜生产比重和产品的高科技开发力度,可取得以农业发展促加工业发展的双重效果。在我国东部适粮西部适油的大生态格局中,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7.
工业人工林培育和健康经营事关我国木材战略安全。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成为林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化感效应、养分循环、根系周转3个方面阐述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概念模型,阐述了各生态因子的相互关联性,指出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将导致连作人工林生产力衰退,以期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建筑业生产技术效率的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建立一种非参数方法的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对1981~1996年间我国建筑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业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呈良好上升太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提高,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06%。这种计量分析方法为其它经济效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全要素生产率测定方法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产率分析是探求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确定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自二战以后,国际上生产率研究的重点从偏要素生产率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标志着现代生产率问题研究的开始,笔者回顾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对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提出了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的生长动态和树干形质特征,为其大径材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年生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为对象,选取9株西南桦和10株红椎样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混交林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径阶蓄积构成、干形、冠高比和树干分杈率等。【结果】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3~7年和第3~9年;红椎平均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在第4~8年,优势木胸径生长速生期从第3年开始,直至第11年仍未结束。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1~7年和第1~8年;红椎平均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主要在第3~7年,优势木树高的生长速生期在第1~7年。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0.01 m;)起始时间分别在第6年和第5年,二者直到第11年仍未结束。在造林后11年内,红椎平均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量仍处于缓慢增长期。从第4年起,西南桦平均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开始显著高于红椎平均木对应生长量(P<0.05);西南桦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从第5、8、5年开始显著高于红椎优势木对应总生长量(P<0.05)。二元材积模型(V=a×10-4×Db×Hc)对西南桦与红椎的单株材积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在11年生混交林中,西南桦和红椎的径阶蓄积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西南桦和红椎优良级干形的林木比率分别为67.71%和97.31%,两树种树干分杈率均低于6.0%。【结论】在中幼龄期,西南桦处于混交林上层。西南桦与红椎的"丛状行间"同龄混交经营,有利于塑造西南桦与红椎的优良树干形质和林木生活力。西南桦与红椎优势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速生期比其平均木的速生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