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多年后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仍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只有继续全面深入地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通识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发展的背景,讨论当前高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通识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途径,即将通识教育模式中“协调发展、宽知识面”融会于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将通识教育方法中“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之中及加强实验教学的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并引导着我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本文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分析为背景,围绕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讨面向21世纪我国师范高等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1968年美国人赫钦斯最早提出了“学习社会”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学习社会已经成为国际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现实背景,提出学习社会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努力方向,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走上了迈向学习社会的征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调整,同时在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这与学习社会重视人的发展、注重培养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教育发展取向不谋而合。(2)建立面向教育终身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能够满足所有人终身学习的要求,这是学习社会的关键特征。本文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高等教育以及非学历的高等教育等角度展示了我国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5.
"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八字方针,在信息革命卷席全球的背景下,以"精英教育"为 特征的高等教育已不适应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走向"大众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主题。本文试在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指导下,对如何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建有特色 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翟吉和 《科技资讯》2006,(32):87-88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国办发[2000]1号文件下发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夺解决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瓶颈”问题,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下一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把改革工作推向深入,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即: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时期应对应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总体上可分为“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创新性”,其对应的教育质量观点从哲学层面上可对应于“知可测论”、“知不可测论”和“不可知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要求我们应当从我国儒学和“我党教育的思想基础”出发,探索出一种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学术主义”和“新人本主义”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背景下.创优农村教育是教育走向的必然趋势。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改革农村学校管理体制、强化农村教育“学区制管理”发展模式、实现从局域性教育公平到整体性教育公平的过渡,可为各种矛盾寻求公共管理的解决方案。建设农村教育“学区制管理”,利用行政杠杆调节教育资源,整体推进区域学校一体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教育发展均衡体系是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其规模日渐壮大,在这种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表明高职院校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体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改革高等教育中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精英式”教育模式,大一统的管理格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弊端,通过改革来逐步实现教育社会化、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形成国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社会、公平参与竞争的格局,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宇 《科技信息》2008,(18):297-29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实行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加快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步伐,许多高等院校相继推出了扩招、合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截至到2005年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1%,在校生人数达到21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了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供给,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积极推行了高等教育融资体制改革,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呈现出了多元化局面,负债融资就是一彘有效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河南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批学贯中西、国学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学学人,在当时全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热潮的大背景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河南省情需要的“本省化”措施,在招生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和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留给当代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背景下,高校需开辟新道路,在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同时突破新的教育困境,顺利度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文章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三因”理念等原则。阐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路径,力求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理实结合、校内外联动的特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从教育内部的改革,还是从教育外部的适应,都已经到了‘讲改革就没有出路’哟地步。教育改革的出路是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统一认识实施素质教育。我院的人文教育要重视目的性和实践性,我院的人文学科建设要重视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本刊启事     
丁柳杨 《国际学术动态》2005,(4):F0003-F0003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和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必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倡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教学中大力倡导和发展学习者自主。“自主性语言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分2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陈军 《广东科技》2014,(3):145-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成为必然,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反思。以教育市场化趋势为背景分析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我国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本文从地域、教师综合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精英人才培养等因素考虑,以期提高高等院校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是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重要教育方式。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教育系统内部各种教育类型的互相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我国教育系统改革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构建和谐完善的上升通道能够有效促进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了课题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政局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科教兴国”战略日渐整体实施的大背景下 ,高等教育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大发展形势 ,不但招生规模正以超常规的速度递增 ,而且 ,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高校普遍展开。这一切 ,为我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如何抓住当前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 ,促进我校的改革和发展 ,根据《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 2 0 0 0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我认为应该从全方位着力 ,才能推进我校的整体发展。一、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