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压电陶瓷压力与应电压曲线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种新型测量压电陶瓷所受压力与应电压曲线的方法,即用小球冲击压电元件,测出动量与电压的关系曲线,该曲线可类比于压力与应电压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压电陶瓷的压力与应电压的关系不总是线性的,这与理论推算结果一致,证明了实验方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压电应变常数d33是表征压电元件压电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研究从d33的定义出发 ,利用压电元件的逆压电效应 ,给出一种测量d33常数的新方法———E -S法 文中通过实验对具体的压电陶瓷片的d33进行了测量 ,并将E -S法与准静态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论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压电应变常数d33是表征压电元件压电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从d33的定义出发,利用压电元件的逆压电效应,给出一种测量d33常数的新方法——E-S法.文中通过实验对具体的压电陶瓷片的d33进行了测量,并将E-S法与准静态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E—S法测量压电元件压电应变常数d33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电应变常数d33是表征压电元件压电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从d33的定义出发,利用压电元件的逆压电效应,给出一种测量d33常数的新方法--E-S法,文中通过实验对具体的压电陶瓷片的d33进行了测量,并将E-S法与准静态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新型复合结构超声换能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超声换能器的性能,提出一种新型的复合结构超声换能器,这种结构的超声换能器在同一只换能器中使用两种压电材料--压电陶瓷(PZT)和压电薄膜(PolyyinylideneDifluoride,PVDF),前者用于发射;后者用于接收.应用KLM(Krimholtz,LeedomandMattaei)机电耦合等效电路模型对这种换能器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并实际制作了这种复合结构的超声换能器.理论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复合结构的超声换能器具有较小的输入功率损耗和相对较短的回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段极化的方法,对沿极化方向上厚度不均匀的压电陶瓷进行了极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分段越多,极化效果越好.但分段较多,会使极化电极的处理和极化实验的进行更复杂.因此,一般分三、四段即可达到理想结果.用这种极化后的陶瓷元件构成的压电圆片可以制作扭转振动换能器和纵扭复合型超声马达.  相似文献   

7.
微机械中新型压电微电机致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微型化的新型压电微电机,研究了其致动机理.利用压电学和振动学理论分析了定子各部分及系统的振动位移微分方程;借助于弹性力学和振动分析理论,在分析新型压电微电机的基础上,建立了压电微电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压电微电机运动过程实验和压电微电机的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承受弯矩及正应力加载下结构材料与压电陶瓷传感/执行器的应力应变传递关系模型,获得了位移、应力、应变等场量方程。模拟了压电陶瓷作为传感器时结构的变形传递及作为执行器时的应力分布和变形传递,并与实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型得出的理论值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较为接近;当本体材料两面贴压电陶瓷并加同向电压(即只受纵向载荷作用),本模型与已有的一些模型模拟结果近似,但此模型能同时分析承受弯曲加载的智能结构情况;压电陶瓷作为执行器时,层间正应力和层间剪应力在中间都比较平缓,到接近边缘处有一应力集中,实际制作时应加强此处粘接强度,以防在高应力加载或循环下压电陶瓷剥落。  相似文献   

9.
拟用压电陶瓷执行器自感知位移,省去外部传感器.从基本压电方程出发,推导出压电陶瓷执行器晶片上自由电荷中包含的执行器位移信息,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器电路的压电陶瓷执行器位移自感知方法.对压电陶瓷叠堆执行器设计了电压驱动电路,同时设计了获取自由电荷的积分器电路.基于此复合电路,执行器在执行的同时,可以感知其自身的位移.该方法使得自感知电路的调节和感知信号的获取变得容易,克服了电桥法自感知电路阻抗不易匹配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驱动电压波形、不同的驱动电压频率下,基于积分器的压电陶瓷自感知执行器均能够很好地获取执行器的位移信号.  相似文献   

10.
利用传统固熔烧结法研究了Ce掺杂的95KNN-5LiSbO3无铅压电陶瓷(简称KNN-LS)的微观结构、压电性质、老化率和防潮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掺杂CeO2对KNN-LS陶瓷在烧结温度、质量损耗、压电性质和微观结构有特殊的影响规律,本文从微观反应机理上对其做了解释。成功制备出高压电常数(255pC/N)、高致密度(98.1%)、低老化率和高防潮性能的无铅压电陶瓷样品,表明这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无铅压电材料。  相似文献   

11.
汽车离合器传动片是离合器传递载荷的重要零件 ,承受复杂载荷 ,而汽车离合器传动片设计方法的研究却不多 笔者分析了汽车离合器传动片工作时的各种受力情况及其变形量的大小 ,给出了传动片设计计算的双端固定梁的力学模型和进行强度、稳定性校核准则 ,并进行了应力和变形试验 ,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许晓红 《科技信息》2008,(36):112-113
本文论述了离合器的系统模型,分析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两个性能评价指标——冲击度、滑摩功。确定了离合器接合量和接合速度作为控制对象,并得出了“快-慢-快”的接合控制规律。根据离合器控制策略,完成了汽车起步离合器控制程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无脚踏离合器,说明了可以将此离合器工作子系统纳入汽车控制系统综合考虑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给出电磁操纵机构各参数及作用力的计算公式.其结构简单紧凑、性价比好,可以简化操作,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还能减少紧急处置时的失误概率,有利于提高运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汽车离合器打滑检测方法,研究了测试原理,设计了离合器打滑参数自动测试系统,可对离合器打滑参数进行快速准确测定及打滑自动报警,还可通过上下位机通讯进一步处理检测结果,用于离合器性能分析和状态调整。  相似文献   

15.
扭簧式离合器的机构原理及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扭簧式超越离合器的应用和机构原理,对其中的弹簧进行了周密的力学计算,并研究了离合器分离和结合的过程,从理论上推导出扭簧离合器可靠接合和分离的条件和设计依据。这里还介绍了扭簧式离合器的其他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该文给出了一种用于控制车辆主离合器油缸压力的平衡阀,介绍了该阀控摧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数学模型,用数值方法对2种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相应的动态响应特性仿真结果,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符。研究结果为该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电控离合器的控制性能,运用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下层控制器系统承担执行上层控制器指令的使命,下层执行机构及其动力学系统精确建模有助于提高电控离合器控制系统响应品质。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该控制器跟踪理想动力系统轨迹的性能良好,且具有对外部干扰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为克服现有超越离合器工作型面加工难度大、加工成本高以及加工精度低等缺点,在分析超越离合器结构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偏心圆弧型超越离合器工作型面的设计方法;以某家用汽车使用的对数螺线型超越离合器为例,应用提出的方法完成了该离合器偏心圆弧工作型面的设计,通过比较前后两种工作型面楔角及中心距等方面的误差,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偏心圆弧型面与原有对数螺线型面相比,误差较小,且因改进后的超越离合器工作型面采用圆弧面,加工难度大为降低、加工精度较好,从而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加工成本。  相似文献   

19.
张超  于大海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0):36-38,46
从离合器原理出发,采用无线传输技术,设计一种能实时动态遥测离合器分离与结合过程中的扭矩、转速和温度的系统。软件部分采用Labview设计,能给出扭矩测试曲线及温升特性曲线等,并能给出判别结果。本系统的设计为整车厂家和离合器生产厂家在工况情况下判别离合器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A new clutch configuration with dual diaphragm spring is proposed. It is proper designed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powertrain system. With this design, the clutch engagement is controlled by current in electromagnet coil. For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dual diaphragm spring, the clutch does not consume energy in steady state afte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author build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imports it into MATLAB Simulink. The simulation shows the behavior of clutch in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