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温室效应理论简介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活动、温室效应增强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作用机理,结合前人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温室效应并不都是负面影响,温室效应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造成的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气候变化是指气候指标的平均状态和离差以及概率三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三个出现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增强的效应也有减弱的效应;人类活动是造成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需要精心呵护,人类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气候的变化.人类并不是对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化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2.
<正>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气候变化"为基础,提出与"碳排放"相关联的一系列议题,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争执。"气候变化"的确切概念是"全球气候变暖",认为过去一些年来全球气候在变暖,引起更多的水患、干旱和风暴;气候之所以变化,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加而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尤  相似文献   

3.
邓爱华 《科技潮》2007,(4):31-35
在欧洲、美国等地,去冬气温一路走高、屡破纪录;在我国,大家对刚刚过去的暖冬还记忆犹新。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法国巴黎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灯火之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熄灯5分钟,以呼应此评估报告的发表,向世界展示欧洲对全球变暖的关注。我国气候变暖也成了老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全球变暖是天灾,还是人祸?中国的气候变化有何特征?气候变暖将带来哪些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为此,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  相似文献   

4.
<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环境,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深夜,《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如期达成,开启全球气候行动合作新局面。中国对《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达成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至今,国际气候治理不断发展演变,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征程中,外交战线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本刊特采访了外交部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历任代表,让我们跟随这些亲历者近距离地去观察和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三大研究主题之一。全球气温变暖、降水量日趋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对大尺度区域的气候研究有利于寻找气候变化的整体变化趋势,而对于小尺度区域的气候研究则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以此为目的,文章对天津大港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响应研究。采用气温、降水量线性变化率和距平百分率等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近二十年来大港区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一样,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年平均气温有上升的趋势,而年降水量有下降的趋势;春季气温对年均气温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出现暖春的现象;而夏季降水量明显减少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钟萃相 《科技资讯》2013,(17):125-126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讨论。尽管许多人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近来作者的研究也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一直被人们忽略的。如果一次大的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它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如果它主要发生在白天,它可能导致全球变冷;特别地它还能使地球进入冰河时期或间冰期。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暖,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冷,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白天。我们再也不怕因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末日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从五次IPCC的报告中,人们逐渐了解了"气候变化"这个概念,且多数人相信"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温室气体CO_2等的排放)造成的。然而在科学界,一直以来,IPCC的气候模型并没有被完全证实;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了气候变暖并无确定结论,CO_2的增加是否导致全球变暖仍有异议。既然气候变化是不确定的,那么举证责任应该落在坚持人类导致了气候变暖的这些危言耸听者身上。NIPCC的几个报告对IPCC报告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了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根据IPCC和NIPCC的报告,我们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包括气候是否在变化,是否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为什么人们相信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及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应对。我们更支持N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自然的趋势;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预测;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但并未证实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气候的自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部指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该区地处中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引起气候带的迁移,同时也形成与该气候带相适应的气候地貌类型。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过程。本文讨论了中国北部晚更新世的各种气候地貌。并据此重建了中国北部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9.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全球气候状况正经历着全球增温、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些列变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气候变化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气溶胶和云相互作用因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有着重要影响而成为气候和天气预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缺乏对其辐射过程、与大气环流作用等的深入了解,也使其成为了不确定性最大的部分,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特征,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于保护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有着积极的意义.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高山植物生理特性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LUCC对气候影响的生物地球物理途径角度阐述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机制,并且结合多项研究结果归纳了诸如森林砍伐/造林活动、城市化、农业发展等人类LUCC活动在区域尺度的气候效应.气候模式是研究LUCC对区域气候及其变化最重要的试验工具之一,本文概括了气候模式经历了大气环流模式、区域气候模式、耦合的大气-陆面模式等一系列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提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气候模式中的地面生物物理参数可以大幅提高模拟精度.最后,评论了目前LUCC气候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着手降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不确定性,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等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而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土地系统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仝文伟  查菲娜  王其英  尹文海  魏娜 《河南科学》2009,27(12):1546-1549
为探明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1951—2005河南省气候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对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将气候值与小麦产量值分别做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而积温则逐渐增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小麦生育前期气候变化较缓,后期气候变化较快,小麦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有较大一致性;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积温的影响,日照时数和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日照时数和积温与小麦产量一定程度内呈正相关,而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则基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气候资源研究利用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气候资源的描述,介绍了气候资源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分析了山西省气候资源的概况及气候资源在山西省利用的意义,提出了充分研究、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引进气候资源新技术,为山西省经济发展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容分析法, 剖析1997-2012年《纽约时报》、《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和《中国日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每年一度的缔约方大会期间关于气候变化的1549篇报道, 就其历年来的报道数量、使用的信息框架、信息源状况以及针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状况进行分析, 并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针对中国的315 篇气候变化报道进行态度分析。结果表明: 1) 当有新的条约或协议出台时, 媒体会给予更多的报道; 2) 各国媒体使用的报道框架与其所属国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相关联; 3)《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对中国谈判形象的报道整体上负面, 但在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上进行了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15.
选定福建省9个设区市共计67个气象站点的3项指标(温度、湿度、风速)30 a统计资料,在对多种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对福建省12个月的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全省旅游适宜期主要集中在3-5和10-11月份两个阶段,不舒适期主要集中在12、1-2和7-8月份...  相似文献   

16.
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季风区。为了研究温室气候时期全球季风气候的特征,利用耦合气候数值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拟了距今最近的温室气候时期——始新世(40 Ma B.P.)的全球季风气候特征。该模式全面考虑了大气、海洋、陆地、陆冰、海冰、植被等气候子系统的耦合作用,大气CO2含量设为工业革命前的4倍。模拟结果表明,在始新世时期,全球季风的范围、强度与现今大体相当,但是区域上,各季风区的特征与现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气候区划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况雪源  苏志  涂方旭 《广西科学》2007,14(3):278-283
研究过去有关广西气候区划的成果和1961~2000年气候整编资料,以稳定通过10℃期间的积温6900℃和8000℃等积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指标,以2~4月降水量300mm,200mm等雨量线和1月平均气温9℃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区的指标,制作新的广西气候区划,并评述各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广西气候划分为3个气候带,9个气候区。3个气候带自北向南分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各气候区命名为:中亚热带东北部气候区、中亚热带北部气候区、中亚热带东南部气候区、中亚热带桂中气候区、中亚热带西南部气候区、南亚热带东部气候区、南亚热带中部气候区、南亚热带西部气候区、沿海北热带气候区。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扩展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西北沙漠面积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共设计了3组试验:控制试验A、沙漠面积扩展试验B、在试验B基础上增大粗糙高度的试验C.分析表明:中国西北沙漠区扩展后对中国夏季降雨量和中国夏季风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会导致季风减弱,降水量减少,增大地面粗糙高度后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研究的趋势,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目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总体上还不深入,研究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城市气温和降水量序列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0年东北地区35个主要城市站的逐日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变换、经验正交函数分解、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东北主要城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增温幅度最大;城市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16a尺度年代际变化周期和(7~8)a、4 a和准2 a尺度的年际变化周期,其中4a尺度的低频振荡能量最强;城市化进程对气温变化影响显著。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降水减少幅度最大;年总降水变化存在准2 a、4 a和(9~10)a尺度的年际变化周期,其中4 a和(9~10)a振荡能量最强;夏季出现特涝的概率大于特旱,大涝的几率小于大旱;同时7月份是东北局部特大洪涝或干旱的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