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球近海底层水体低氧现象日趋频繁,严重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掌握光棘球海胆Mesocentrotus nudus对低氧胁迫的耐受能力,通过室内生态模拟实验,分析3种规格的光棘球海胆,即大规格海胆平均体质量(91.41±3.31) g、中规格(60.79±3.42) g和小规格(4.15±0.18) g,在3个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水平(0.5 mg/L、2.0 mg/L、3.0 mg/L)胁迫下的行为、存活、半致死时间(Median Lethal Time,LT50)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结果表明,在DO 0.5 mg/L和DO 2.0 mg/L低氧胁迫下,海胆行为表现异常,低氧初期海胆表现为管足活力下降、吸附力降低,移动能力变弱,同时伴随棘脱落,随着低氧暴露时间延长,海胆各项活动能力进一步减弱,直至死亡;在DO 3.0 mg/L胁迫下,中、大规格海胆无死亡现象。3种规格海胆死亡率随低氧暴露时间延长都有所增加,其中在DO 0.5 mg/L胁迫下,3种规格海胆的最终死亡率都达到100%,但在DO 2.0 mg/L胁迫下,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规格海胆都对低氧胁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很少死亡。3种规格海胆的LT50在DO 0.5 mg/L和DO 2.0 mg/L两种低氧胁迫水平下存在差异,DO 0.5 mg/L胁迫下,大规格海胆的LT50为70.50 h,中规格为34.64 h,小规格为34.02 h;DO 2.0 mg/L胁迫下,中规格海胆的LT50延长至120.88 h,小规格海胆延长至107.15 h。此外,中规格海胆在两种低氧胁迫水平下,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低氧胁迫已影响到光棘球海胆的抗氧化系统。本研究初次掌握了光棘球海胆在不同环境低氧胁迫下的生存和低氧适应情况,可为低氧海域光棘球海胆种群维持以及海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于2019年5月—2020年8月,以天然紫海胆为亲本,对亲本促熟和幼体培育技术进行了改进。在亲本暂养期间足量投喂海带和牡蛎,两周后进行催产,亲本排放率达到90%,且配子受精率达到95%,孵化率达到85%。在幼体培育过程中采用超滤海水和不换水育苗,并结合少量多次的投饵方法,使八腕幼体存活率达到74.95%,最终获得了3~8 mm的稚海胆30万余个,提高了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抗坏血酸在室温下液相还原吸附在阴离子交换树脂微球表面的AuCl4-,同时实现Au微柱的形成及其阵列型组装,低成本、高通量地得到树脂为内核而柱状Au阵列为外壳的海胆状Au-树脂核壳微球。以NaBH4还原对硝基苯酚(4-NP)生成对氨基苯酚(4-AP)反应为模型,考察了海胆状Au-树脂核壳微球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海胆状Au-树脂核壳微球催化4-NP按照准一级反应还原成4-AP,反应速率常数为8.60×10-3min-1;只要简单过滤就可以完全回收Au-树脂核壳微球;该核壳微球经10次循环使用,4-NP的转化率仍维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UV光谱扫描和质谱方法对海带(Laminaria japonicaAresch.)提取物中的3-吲哚乙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带提取物中含有3-吲哚乙酸.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3-吲哚乙酸进行制备,并研究其对小球藻(Chlorellasp.)、盐藻(Dunaliellasalina)、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紫球藻(Porphyridiumcruentum)和球等边金藻(Isocrydid galbana)5种海洋微藻生长代谢的影响.实验表明海带3-吲哚乙酸浓度为0~100μmol/L时,小球藻、盐藻和紫球藻细胞生长均被促进;海带3-吲哚乙酸浓度对小球藻和紫球藻胞内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对小球藻叶绿素含量影响极显著.研究为海带生长素类物质活性及海洋中大型藻与微藻生长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3种常用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及甲壳素和3种饵料微藻球等鞭金藻、扁藻及塔胞藻,研究絮凝剂浓缩效应及其对藻细胞的影响.测定了絮凝剂对藻细胞的絮凝速率、形态变化及对双壳贝类西施舌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明矾、氯化铁对扁藻及塔胞藻的絮凝速率较快(≤60min),而球等鞭金藻在120min以上才可基本完成沉淀;甲壳素对扁藻、塔胞藻及球等鞭金藻絮凝均不理想;所用絮凝剂质量浓度越大藻细胞絮凝速度越快,但藻细胞越容易形成大藻团,不利于藻细胞的重新培养;综合考虑絮凝用时、絮凝剂质量浓度及对藻细的损伤的影响,对于扁藻、塔胞藻而言,明矾最佳作用质量浓度分别为160,120mg·L-1,氯化铁最佳作用质量浓度均为40mg·L-1;而球等鞭金藻明矾为200mg·L-1,氯化铁为80mg·L-1,絮凝后的藻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形变或破裂;用絮凝后的塔胞藻、球等鞭金藻投喂西施舌幼虫及稚贝,效果与普通藻无明显差异,表明絮凝后的塔胞藻、球等鞭金藻不影响西施舌的幼体生长,可应用于贝类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一种温和的化学途径成功制备了海胆状Bi2S3微球,合成过程既不用模板也不用添加剂.这些制备的Bi2S3微球显示了单晶的结构,呈现出[001]方向生长的趋势.通过光电化学池测试发现,这种海胆状的Bi2S3微球在可见光(λ≥420 nm)的条件下,显示了很好的光电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目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浅海底播增殖中存在的问题,拟通过对底播苗种来源以及增殖海区环境的研究,改善并提高刺参底播增殖效果。【方法】采用封闭网笼装置在增殖海区开展现场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苗种来源(育苗大棚、池塘网箱)、增殖环境(近岸藻礁区、离岸礁区)对底播刺参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苗种来源、增殖环境对底播刺参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底播于离岸深水礁区的大棚苗种成活率最低,为76.67%。各试验组之间底播刺参的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相同增殖环境下,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增重率显著高于育苗大棚的苗种;试验结束时,相同来源苗种底播于离岸礁区生长情况均优于近岸礁区。【结论】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较育苗大棚苗种能更好的适应底播增殖环境的变化;而在增殖海域选择时,增殖海域的饵料状况也是影响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切向超滤技术从微藻培养液浓缩得到胶体,分析其多糖的醛糖组成.结果表明,小球藻与球等鞭金藻胶体的多糖由鼠李糖、L 岩藻糖、D 阿拉伯糖、D( )木糖、D 甘露糖、葡萄糖和D 半乳糖等7种醛糖组成.D 阿拉伯糖和D 半乳糖占绝对优势,鼠李糖丰度很低.小球藻胶体的L 岩藻糖和葡萄糖是球等鞭金藻胶体的2~3倍,而D( )木糖和D 甘露糖比球等鞭金藻低27%~32%.本文的结果印证了浮游植物是海洋胶体的生物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鼠尾藻生长和生殖季节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生长在平潭岛的鼠尾藻进行了生长和生殖季节的研究,选择两个浪冲击度不同的断面,于1989年3月至1990年3月的每月大潮期间,用0.25×0.25厘米的方框随机取样。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平潭岛的鼠尾藻,侧枝生长期为3~7月,生殖季节为4~7月,7月藻体初生枝达最长,生物量最大。8月藻体初生枝腐烂,侧枝脱落,生物量全年最小,比较两个断面的结果表明,藻体初生枝长度和生物量与浪冲击度有关,浪冲击度越大,藻体初生枝越长,生物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以纯化的棘球蚴抗原和未经纯化的粗抗原用于棘球蚴感染者血清中抗棘球蚴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水平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当血清稀释度为1∶200时,使用纯化抗原可以获得较高的特异性 (98.9%),并可保持在使用粗抗原及血清稀释度为1∶400时获得的较高的敏感性(93.7%),提示在棘球蚴感染者血清中抗棘球蚴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水平的检测中,使用纯化棘球蚴抗原和粗抗原均可获得较高的敏感性(93.7%)和较高的特异性 (98.4%,98.9%),使用纯化抗原时的特异性略高,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从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浸提温度等4个方面初步研究水法提取方格星虫体壁中的水溶性多糖的条件及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结束后,通过正交试验取四因素三水平得到方格星虫水溶性多糖水提法的最佳组合.结果:影响方格星虫多糖提取率的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最佳的浸提条件为:温度100℃,料液比1∶12 g/mL,浸提时间3h,浸提次数4次.在最优浸提条件下,方格星虫水溶性多糖水提法所得的最佳提取率为1.22%.该工艺稳定可行,能有效提高方格星虫多糖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碱法提取方格星虫体壁中水溶性方格星虫多糖的条件及优化。【方法】根据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碱液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方格星虫水溶性多糖浸提工艺优选因素组合。【结果】影响方格星虫多糖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碱液浓度;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50℃,料液比1∶6g/mL,时间4h,碱液(NaOH)的质量分数为8%。【结论】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下多糖浸提提取率最大为1.81%。  相似文献   

13.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人工繁殖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经济海产动物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Linnaeus)若干繁殖生物学作初步研究.主要报导,干露5~8h,成熟星虫亲体可排放精、卵并达成受精和正常胚胎发育,它是行之有效的人工催产方法.产卵(精子团)于体腔与排卵(活动精子)于体外是两个必经的先后生殖过程.体腔液中的精、卵必需通过肾管(兼有排泄和生殖的功能器官)的再成熟,排放才能受精及发育.取自厦门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殖种群雌雄性比为1:1.2.中细沙质泥的底质为亲体暂养的适宜底质.耐饥饿实验结果表明,43h内亲体仍有50%存活,并且仍可作亲体使用.测定5批体壁干湿重关系,其直线回归为y=0.1810x-0.0078(R2=0.9366,),回归系数与个体大小、季节不呈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胰蛋白酶酶解法提取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体壁中水溶性多糖的最优条件。【方法】分别从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pH值、酶底比等5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先确认提取方法中各单因素的最优条件,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4个主要因素(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pH值、酶底比),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方格星虫水溶性多糖水提法的最佳组合。【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方格星虫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的为浸提温度,其次是pH值和料液比,影响最小的为酶底比。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60℃、pH值8.0、料液比1∶12g·mL-1、酶底比为2.0%、时间3h。【结论】在最优浸提条件下,方格星虫水溶性多糖酶提法所得的最佳提取率为1.59%。此方法高效稳定可行,能有效提高方格星虫的多糖提取率。  相似文献   

15.
方格星虫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艳  蔡德建  邹杰  彭慧婧 《广西科学》2010,17(2):175-177
2008年8月19日至2008年10月22日在广西海洋研究所进行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Linnaeus)中间培育阶段苗种的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试验。试验共设3种不同的池塘底质,分别是海泥沙底质(1#)、中细河沙底质(2#)和中细河沙加配合饲料底质(3#),每口池塘面积0.2hm2,平均播苗密度为每公顷600万条。试验结果表明,中细河沙加饲料底质(3#)的池塘中培苗种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出苗数量最多,而中细河沙底质(2#)池塘的中培苗种次之,海泥沙底质(1#)池塘的中培苗种相对较差。1#、2#、3#池塘方格星虫苗种成活率分别为56.3%,78.%,80.2%,出苗数量分别为67.6万条、93.6万条、96.2万条。铺设适宜底质,投喂适量人工饵料,是提高方格星虫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观察研究室内育苗、池塘中间培育和海区养殖过程中的方格星虫的消化道发育和摄食特点。结果表明,方格星虫消化道结构由"C"环结构发育成双肠环结构,变态7~10d后,发育完善;消化道随体长和生长日龄增加而增大,成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约为其体长的4倍;摄食饵料由单胞藻转变为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幼体摄食最大沙粒径小于翻吻触手基径;方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饲料中微量元素铜水平对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稚虫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探索饲料中铜元素的最佳含量。【方法】通过给方格星虫稚虫投喂不同铜水平(2.7 mg/kg,7.5 mg/kg,11.2mg/kg,19.8mg/kg,30.4mg/kg,52.1mg/kg)的饲料56d,研究微量元素铜对方格星虫的成活率、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ain rate,SGR)、体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饲料中的微量元素铜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提高,方格星虫稚虫的SGR和WGR都呈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再上升的趋势,当饲料铜含量为11.2mg/kg时,方格星虫稚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大值。饲料铜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成活率、体组成成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基础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为7.5~11.2mg/kg。  相似文献   

18.
利用恒电位沉积方法将HAuCl4直接还原成纳米金并沉积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对苯二酚异构体具有不同电催化作用纳米金修饰电极。在PBS缓冲溶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苯二酚异构体及其混合物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苯二酚异构体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具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质。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出现峰型良好的氧化还原峰,而间苯二酚几乎不产生氧化还原峰。比较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在纳米金电极的的氧化还原峰。两者峰电位有较大区别,相互之间没有干扰,据此建立同时测定苯二酚混合物中的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认识石炭纪晚期生物礁的生物和环境因素对礁体发育的影响,通过礁群落生态和栖息环境两个方面,对贵州、广西石炭纪晚期造礁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生物因素对礁群落发育的影响、礁体发育背景和礁体建造规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贵州猴场地区造礁生物群落中关键种优势地位明显,造礁生物生长迅速、统殖能力强,礁体规模大使得生物礁发育较成熟;广西浪平地区点礁中没有明显的关键种和优势种,造礁生物生态特点不突出、造礁能力弱,滩相环境影响显著和礁体规模偏小是其礁体发育差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拉斯厄米塔斯礁是早寒武世的藻类和古杯生物礁,被认为是属于堤礁类型。本文根据实地观察分析,认为这个礁发育在被剥蚀的侵入岩之上,是一个形成于当时海底隆起上的点礁,虽然其部位恰好在台地与盆地的分界线附近,却与一般含义的堤礁不同。其成因与湖南晚二叠世的华塘礁与梅田礁很相似。图3,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