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更合理地引导永康市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永康市715个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调查和利用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详图,从地形地貌因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着手,分析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为农居点的布局调整提供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教育公平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学龄人口和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呈现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前者以团带状集中分布于山间河谷坝区和交通...  相似文献   

3.
闻喜县农村居民点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闻喜县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例,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山西省农村居民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进行了估算 ,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合理用地及挖潜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延安市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情况,对土地进行集约高效利用,避免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提升居民点的发展潜力,以宝塔区三调数据库和DEM数据为基础,结合Voronoi图、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研究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宝塔区农村居民点在乡镇级尺度上,CV值均在64%以上,呈集群分布;在村级尺度上,除5个无法计算CV值的村,90.14%的农村居民点的CV值>64%,呈集群分布;通过核密度估计发现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趋势总体上表现为“东北部密集,西北部、南部稀疏”;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到高程、坡度、道路、河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历城区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用地过大,用地粗放,变化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交通干线及地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点呈现出向临近公路区域聚集的趋势,高海拔与高坡度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大,分布零散,空间分布不合理.通过以上研究对揭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晋城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点集聚在阳城县北部、市区中心和高平市中部,陵川县居民点分布比较分散,高平市、沁水县、阳城县和泽州县呈现为高度聚集分布;(2)高程、坡度、河流等自然因子和距离道路、中心城镇距离等人文因子影响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单因子影响最大的为高程,交互影响最大的为高程与距离中心城镇距离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和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桂东县沙田镇为例,运用景观指数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湘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布局零散、规模等级不合理、居民点密度地域差异大等的特点.在分析了地形、河流、交通、耕地分布、经济等因素对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影响之后,提出了一些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农村居民点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标准。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将晋城市农村居民点分为住宅型、半工半农型和农业生产型三类,从人均宅地面积、户均宅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占地率四方面研究分析晋城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标准。此研究可以用于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利用和农村总体规划与建设的工作当中去。研究结果对于与晋城市现状相似的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居民点数量有所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占用的主要是农用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农村居民点占用对耕地减少总量的贡献率为23.8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畜禽养殖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市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现状及其变化特征分为特别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强化控制区和持续控制区,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尽快遏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快速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11.
以琼北地区的20个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样本,运用图底分析的方法,借助景观生态学中的3个斑块形状指数:即图形的周长面积比SI1、图形周长与等长宽比等面积的椭圆周长之比SI2和景观分维数SI3分别对样本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维数SI3先对聚落边界图形进行初步筛分排序,然后再结合图形外接矩形(弧形)的长宽比和形状指数SI2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图形的复杂性和破碎度,并且可应用此方法来研究琼北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城镇化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影响明显。赣南客家乡村聚落是典型的传统乡村聚落,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主要有依山傍水,集中分布在缓坡低地,聚族而居,建筑单体风格独特,分布密度县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过程中空间演化呈现出以下趋势:山地聚落向下和水平迁移,传统民居在空间上被合围,路网密度加大,空间实现重组并向城市聚落景观演替,这势必为区域带来各种正、负效应,如人地矛盾变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空间的聚集与均衡、部分聚落的空间萎缩与空间隔离等。  相似文献   

14.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辽宁省乡村旅游“一圈两带”式空间分异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此状况的经济、资源、市场及政策原因,并对此空间特点下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提出建议:辽西地区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辽中地区的“圈层集聚”式空间结构以及辽东南地区“全域集群”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的建立必须先理清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特征.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从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的聚集性、多样性、网络性特征出发,选取空间特征因子,根据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分布特点,对双流县土地利用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居民点、建制镇、交通用地,在GIS支持下,计算各类型土地景观斑块的数目、面积和周长,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聚集性、多样性、网络性.结果表明,双流县目前的空间形态特征呈现:空间格局混乱,道路体系不完善,造成空间格局破碎化现象严重.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粗放、低效利用土地.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自然、半自然特征的景观在大量退化与消失,具有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自身的特质.研究成果可为双流县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搜取衡阳盆地人类活动遗址、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等名录进行时间考定与排序,运用Kriging插值分析了研究区人类活动-聚落遗留源变规律,结合数理统计中等距抽样法选定14 个乡村聚落提取出景观形态指标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相似性量化矩阵,进一步运用景观相似性模型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的联系与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聚落演变规律为蒸水、耒水、洣水流域向盆地中央晕散推进,随着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加,后发展至资源禀赋次优的东、南部山区。2)研究区存在比较相似与高相似关系的乡村聚落景观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占比65.93%,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上存在相似性关系,且其相似性特征主要承载于乡村聚落物质景观之上;因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需通过乡村聚落人文复兴来推动乡村聚落的环境面貌更新。研究成果可为衡阳盆地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乡村聚落景观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景观,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图解方式对海南乡村聚落选址、形态、内外空间关系、内部空间关系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赣南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出发,探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要形式和基本模式,分析了赣南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金华市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了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水系、道路、地形、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因素都对聚落的空间集聚有重要影响.1)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水系和道路控制了聚落的分布,聚落多沿水系、道路分布,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2)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海拔150m以下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底部,而在海拔大于150m的南北两侧的高山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较少,且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分布在坡度10°以下,乡村聚落随坡度的增加,聚落的分布逐渐减少;3)人文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旧城改造是城建工作的难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文总结了旧城改造应解决的问题,在些基础上提出了旧城改造中可行的安置空间模式,综合考量各方利益,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缓解各方矛盾,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