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适于新疆北部种植的8个不同品质类型的春小麦品种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质,探讨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以期为新疆专用优质小麦栽培以及品质生态区域的划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8个品种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从开花至花后30d,各品种干物质积累均呈上升的趋势,不同品质类型品种相比,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为新春21号,其次为新春12号,干物质积累量最低的是新春17号。干物质在不同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茎部干物质分配率最高,其次为颖和穗轴,叶片和叶鞘分配率相对较低;各品种之间比较,成熟期干物质在叶片中的分配率最高的为新春17号。中强筋品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大于强筋和中筋品种,而穗数却为最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序为穗粒数(r=0.3190)千粒重(r=0.3156)穗数(r=0.3037)。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可以有效地促进产量的提高。不同品质性状受环境和基因型影响程度不同,对小麦生产来说,应该在掌握不同春小麦品种品质形成特点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栽培措施,使小麦能够发挥最大的品质潜力,促进优质专用小麦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中粒小麦4185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不同大粒小麦品系在灌浆至成熟期间的光合性能、灌浆强度及最终的产量.结果表明,大粒小麦的叶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灌浆强度高,千粒重明显高于中粒品系,是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品种,采用大穗型(潍麦8号)、小穗型(衡水4399)和中间穗型(济麦22)3种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穗型品种的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结果表明,在超晚播栽培下,不同品种产量的差异主要是千粒重的差异;3个品种中济麦22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主要是由于灌浆持续期特别是活跃灌浆期较长、灌浆后期的灌浆速率较高所致。与潍麦8号和衡水4399比较,济麦22在灌浆后期不仅具有较高的光截获率,还具有较高的叶片光合活性,这是其灌浆期较长、后期灌浆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间穗型品种济麦22是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高产栽培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中粒小麦4185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不同大粒小麦品系在灌浆至成熟期间的光合性能、灌浆强度及最 产量。结果表明,大粒小麦的叶面积大,光合强度高,灌浆强度高,千粒重明显高于中粒品系,是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5.
新疆春小麦品种演替规律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至今新疆春小麦品种经历了多次更替。对不同时期的54个品种所采用的育种方法和品种的形态、产量、品质性状以及抗逆性、抗病性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育种方法已由引种发育到新的育种方法;在形态性状中,株高明显变矮,株型由楹散型紧凑型发展;在产量性状中,产量明显提高,穗粒数及千粒重有所提高;在品质性状上逐渐向强筋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冀中北地区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科研基地选用9个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了不同小麦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植株不同部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的品种是农优3号,其次是中麦629和济麦229;农优3号和济麦229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5.0和5.7,经济系数分别为0.49和0.45,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均衡发展;济麦229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高达161.6 g·kg~(-1),籽粒氮素积累量位居第2,仅次于农优3号。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表现,在冀中北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为济麦229和农优3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常规手插稻为对照,研究机插晚稻的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生长发育方面,机插稻秧苗素质明显比对照差;单株分蘖数略多,但分蘖发生较迟;叶面积指数在分蘖期和灌浆成熟期较对照低,而孕穗期接近或超过对照,干物质积累始终较低。生理方面,机插稻的叶片叶绿素、氮磷钾含量、碳氮比、籽粒灌浆速率都与手插稻不同。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机插稻丛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显著降低,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机插稻要获得较好收成,必须保证足够的穗数。  相似文献   

8.
优质稻穗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育成的桂花香品系及目前广东优质稻生产中3个当家品种的主要穗部性状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优质稻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与冠层3片功能叶的叶宽、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每穗实粒数和单株有效穗数呈负相关。试验结果说明,在一定株高范围内,适当增加冠层3片功能叶的叶宽、减小这3片功能叶的张角,同时增加叶面积指数、茎秆直径是优质稻株型改良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9.
对含有不同的主效矮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品种进行了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为;具有Rht1半矮杆基因的组以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穗数来提高籽粒产量;具有Rht1和Rht2的矮杆组,通过提高千粒重,增大收获指数来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杆组内,籽粒产量和株高,每平方米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显著负相关,矮杆组内的籽粒产量和每平方米粒数,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生物产量与每平方米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的品种的不同的矮杆基因的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北疆地区主栽春大豆品种,在适宜密度条件下于初荚期去叶疏荚改变粒叶比,探讨不同品种群体粒叶比与冠层结构和不同层次叶片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剪叶、疏荚处理后,叶面积指数(IAI)、消光系数降低,直射光透过率、散射光透过率增加,群体透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其中IAI与群体消光系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9966^**),同时,去叶疏荚处理后,在结荚期和鼓粒初期群体光合速率下降。灌浆后期,去1/3叶和去1/2荚处理,群体光照条件改善,延缓了叶片的衰老,群体光合速率比对照增加,表明随着单位叶面积负荷量的增加,单位叶面积有效生产量随之增加,叶片光合生产潜力可以进一步发挥,光合产物有效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高产春玉米叶片物质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山27为试材,当地普通农户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超高产春玉米叶片物质生产能力,结果表明:高产春玉米较普通农户LAI大,尤以棒三叶以下叶片的LAI差异最大.净光合速率拔节期小于普通农户,吐丝期和乳熟期均大于普通农户,群体光合势全生育期都大于普通农户,吐丝到乳熟期差异最大.高产春玉米产量极显著高于普通农户,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极显著大于普通农户,穗粒数和千粒重略低于普通农户.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选取四川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系)15个,在灌浆期测定其剑叶的叶绿体含量,并分二次测定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收获期取样测定单穗重、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单稳重1.6g以下和收获指数46%以下的品种,灌浆前期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高,灌浆后期较低.单穗重1.6g以上和收获指数48%以上的品种,表现正好相反.这表明较高的灌浆速率和较长的灌浆时间有利于提高穗重和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在灌浆初期,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与单穗重和收获指数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但灌浆后期却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与灌浆后期的胞间CO2浓度、与前期和后期的气孔导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蒸腾速率无关.这说明,净光合速率的高低与气孔因素的关系大于非气孔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遮光的方式,研究了挑旗-开花期弱光对强筋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前遮光抑制了强筋小麦地上部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提高了退化小花和不孕小穗数的比例,与对照相比,表现为小麦株高变矮、干重降低和穗粒数减少。遮光撤除后,强筋小麦植株各部位干重出现补偿性增长。花前遮光后,强筋小麦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千粒重提高,产量显著下降。花前遮光对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4.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39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是小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结实小穗数;建立了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方程,解释了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的99.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千粒重、穗粒数、小穗数是通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普通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遗传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千粒重,小穗数,小穗粒数,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短。其中千粒重、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对产量制约力依次变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因型糯玉米品种在冀东地区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不同基因性糯玉米品种在冀东地区生长的适应性和品质表现,实验研究了5个不同基因型糯玉米品种的生长动态并对其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糯301在冀东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最强,主要表现在。叶面积较大,后期衰减幅度较小,次生根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穗部性状较其它品种要好,千粒重高,群体叶面积指数较大,产量最高。在5个糯玉米品种中,中糯301、中糯1号、中糯2号可作为鲜食玉米在本地区推广种植;紫糯玉米适应性最差,但其特有的颜色、香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紫糯玉米蛋白质变化幅度较大,增长速度最快,其双穗率最高。故适于鲜食用,仍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给有机肥在小麦高产和淀粉品质调优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07~2008年度在盆栽条件下以强筋类型郑麦9023和中筋类型豫麦49-198两种冬小麦为供试材料,研究增施有机肥对两种冬小麦品种产量与籽粒淀粉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处理提高了两种冬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成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同时提高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支链淀粉和淀粉支/直比例;降低了淀粉粒总量,且B型淀粉数量与体积减小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处理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的提高,但不利于这两类小麦淀粉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在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低密度九体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千粒重较高密度群体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其产量比后者高10%-30%。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产量、灌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进行了灌水方式(管灌、滴灌和微喷灌3个水平)和灌水量(0,22.5,45.0,67.5mm4个水平)二因素试验,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产量表现来看,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水有增加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干粒重的趋势;随灌水量的增加,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而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中,补灌能增加小麦的最大灌浆速率.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微喷灌6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供水效率以微喷灌45.0,67.5mm处理为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青稞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戏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紧凑株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北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