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茶碱(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TH与BSA在10℃、28℃和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Λ分别为1.96×104L/mol、3.80×104L/mol,1.57×105 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1.1,1.2.实验表明:TH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热力学参数H为26.229 KJ/mol,S为174.809J/(mol·K).TH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TH色氨酸残基,表明TH对BSA的构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pH=6.3的Na2HPO4-NaH2PO4缓冲体系中壳聚糖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对溶菌酶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同时发生的复合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推断出壳聚糖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来自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运用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了壳聚糖与溶菌酶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1.47 nm。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盐酸左氧氟沙星(OFL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证实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求出了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的最近距离。  相似文献   

4.
荧光猝灭法研究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白藜芦醇苷能显著猝灭溶菌酶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在298 K和308 K的温度下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相近.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藜芦醇苷对溶菌酶的构像有影响.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作用力以疏水力和氢键为主.白藜芦醇苷与溶菌酶的能量转移效率与结合距离分别为0.062 0和3.71 nm,其作用机制为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5.
洛美沙星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洛美沙星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为4.5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测量不同DNA浓度下洛关沙星的荧光发射光谱.DNA对洛美沙星产生了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探讨了其荧光猝灭机制,计算了两个不同温度下洛美沙星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洛美沙星与DNA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进一步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实验研究了洛美沙星与DNA结合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丙沙星(CPFX)与Fe3+及其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e3+和鲱鱼精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在Fe3+存在下,鲱鱼精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并用荧光法测定了CPFX-Fe3+和CPFX-DNA二元络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CPFX-DNA的光谱图在有Fe3+存在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能够形成CPFX-Fe3+-DNA三元络合物.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三元络合物的荧光强度与天然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讨论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初步探讨了环丙沙星与Fe3+和DNA的结合机理.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齐多呋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研究表明:二者以摩尔比1∶1结合,其平衡常数K0=3.689×103L/mol;实验表明:齐多呋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8.
荧光法研究抗甲亢药物硫脲嘧啶与蛋白质的相互结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硫脲嘧啶 (TU)对牛血清白蛋白 (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效应 .在磷酸缓冲溶液 (pH7.2 ,2 0℃ )中 ,F0 F与硫脲嘧啶浓度在 4.0 0× 10 - 6 ~ 6 .0 0× 10 - 5mol L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 ,检测下限为 1.81× 10 - 7mol L ,硫脲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结合比例为 1∶1,结合常数为 1.35× 10 5L mol.它们之间存在能量转移 ,求算出硫脲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色氨酸残基之间距离为 0 .95nm .它们之间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分别为 :ΔrHm =5 5 .7kJ mol,ΔrSm =2 88J (mol·K) .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硫酸长春碱和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为7.4的Tris-HCI缓冲溶液体系中.测量不同DNA浓度下硫酸长春碱的荧光发射光谱,DNA对硫酸长春碱产生了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运用位点模型计算了两个不同温度下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硫酸长春碱与DNA之间的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结合荧光探针实验以及粘度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硫酸长春碱是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苯佐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测定了两者的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常数(Ka),结果分别为0.87和1.11×10~4L·mol~(-1),该结果表明复合物中苯佐卡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比约为1∶1;不同温度下淬灭常数(kq)分别为1.52×1012L·mol~(-1)·s~(-1)(p H 7.4,291 K)和1.39×1012L·mol~(-1)·s~(-1)(p H 7.4,310 K),表明苯佐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过程中荧光猝灭为静态淬灭。结合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讨论了苯佐卡因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佐卡因的存在对牛血清白蛋白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附近的微环境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含Davidson修正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MRCI+Q),对CdH分子最低的5个解离限对应的10个Λ-∑态进行能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X~2∑~+,B~2∑~+,C~2∑~+,4~2∑~+,A~2Π,2~2Π为束缚态,1~4Π,1~4∑~+,2~4∑~+,5~2∑~+为排斥态.计算了6个束缚态和7个二重态(~2∑~+,~2Π)的振动能级、转动常数和偶极矩.理论计算结果与现有的实验值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讨论了一类四阶有理差分方程x_(n+1)=x_(n-2)x_(n-3)/x_(n-2)+x_(n-3)+1,n=0,1,2,…,初始值x_(-3),x_(-2),x_(-1),X_0 ∈(0,∞)的振动规律和全局稳定性,即描述了其解的振动周期为15,且正、负半环长的规律为:4~+,3~-,1~+,2~-,2~+,1~-,1~+,1~-;又指出了解之间存在x_(n+k)△(C(x_(n+k))x_n(C(x_(n+k)C(x_n))(n≥-3)的大小关系;并得到了方程的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偏振技术,运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p H=7的PBS缓冲介质中,不同浓度的丽春红S(Ponceau S)和一定量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以下简称BSA)的光谱作用。荧光光谱表明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荧光偏振强度(FP)呈下降的趋势,其关系式为:F0/F=0.0011C+1.1435,R=0.9938,说明丽春红S与BSA相互作用产生了荧光猝灭;紫外光谱表明,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吸光度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盐酸小檗碱为荧光探针,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技术和粘度法研究了岩白菜素与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随着DNA浓度的增加,岩白菜素在21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和吸光度的降低,表明岩白菜素与DNA之间存在着嵌插作用.随着岩白菜素浓度的增加,BR-DNA体系发生荧光猝灭,其猝灭机制判断为静态猝灭;运用位点模型计算了25℃下岩白菜素与DNA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分别为0.9814和7.86×103L·mol-1.粘度实验进一步证明岩白菜素与DNA为嵌入结合.该结果为研究岩白菜素的抗癌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pH7.4的Tris-HCl缓冲液中,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DNA热变性法、盐效应法及黏度法研究硫酸沙丁胺醇(salbutamol sulphate,SS)与鲱鱼精DNA(herring sperm DNA,hs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的结果初步排除SS与hsDNA之间存在嵌插作用的可能;DNA热变性法检测的结果表明SS与hsDNA之间可能存在静电或沟槽作用;盐效应法、KI荧光猝灭法及黏度法检测的结果表明SS与hsDNA之间存在静电和沟槽作用;同时研究发现hsDNA使SS的荧光发生静态猝灭,测得两者之间结合常数K=1.51×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1.27.该研究为肾上腺素类药物的开发和不良反应的消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1,8-萘酰亚胺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铜离子荧光探针M,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实验表明:在乙腈溶液中,M对Cu2+表现出识别性能,加入Cu2+,其荧光发生明显猝灭,而对Na+、K+、Ag+、Pb2+、Zn2+、Cd2+、Hg2+等离子无明显响应。因此,该荧光探针对Cu2+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NaOH水溶液中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对吡哆醛的荧光猝灭行为.推导了荧光猝灭法研究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方程,测算了吡哆醛与各氨基酸及谷胱甘肽作用的结合常数(K)与结合比(n),并考察了氨基酸和谷胱甘肽电子光谱吸收对吡哆醛荧光测量的影响以及碱性介质中吡哆醛的荧光特性.测算和讨论了甘氨酸和吡哆醛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对常见金属离子的荧光识别性能,发现在适当的条件下,OP-10对Hg~(2+)呈现出高选择性荧光猝灭响应,猝灭常数为Ksv=2 112 L·mol-1.在OP-10浓度为2.0 mmol·L-1,p H值为4.1的BR缓冲溶液中,等浓度的Hg~(2+)使其在320 nm处的荧光强度降低86%.基于上述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Hg~(2+)荧光检测方法.OP-10的荧光强度与Hg~(2+)浓度在0.1×10~(-4)~4.4×10~(-4)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 8.检出限为49 nmol·L-1.该荧光试剂OP-10可用于水样中Hg~(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乙基紫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乙基紫 (EV)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的结合反应 .在pH =7.2的条件下 ,BSA的加入使乙基紫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红移 5nm(5 95→ 6 0 0nm) ,并使染料吸光度增大 .6 0 0nm处吸光度与B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线性关系 ,线性响应范围为 1.0 0× 10 -7~ 2 .0 0× 10 -6mol/L ,检测下限为 8.0 0× 10 -8mol/L .该法简便、快速、干扰少、灵敏度较高 ,用于牛血清白蛋白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初步探讨了EV -BSA结合机理 ,Scatchard图表明有两类结合 ,第一类结合的最大结合数为 2 .3,结合常数为 6 .5× 10 5L/mol;第二类结合的最大结合数为 5 .6 ,结合常数为 2 .0× 10 5L/mol.讨论了乙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DBS)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光谱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Fe3+,Cu2+,Ni2+,Co2+4种金属离子在0.5~2.5mmol·L-1的浓度范围内对LDH活性的影响,其抑制作用程度次序为Fe3+Cu2+Ni2+≈Co2+.研究了在Fe3+,Cu2+,Ni2+,Co2+作抑制剂时,丙酮酸钠和NADH对酶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丙酮酸钠对LDH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NADH则没有体现类似的保护作用.Cu2+对LDH的抑制作用有不可逆抑制成分,Fe3+对酶的抑制机制可能是可逆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