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适于新疆北部种植的不同品质类型的春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光合特性,探讨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以期为新疆专用优质小麦栽培以及品质生态区域的划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8个品种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从开花至成熟,三种品质类型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筋强筋中强筋,虽然中强筋品种花后叶面积指数最低,但在灌浆后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均大于中筋和强筋品种,并且从衰减速率上看,中强筋品种叶片衰老速度最慢,从而使其获得高产。中强筋品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大于强筋和中筋品种,而穗数却为最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序为穗粒数(r=0.3 190)千粒重(r=0.3 156)穗数(r=0.3 037)。中强筋品种在灌浆后期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叶面积持续期较长,最终获得最高产量。此外,本试验得出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可以有效地促进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遮光的方式,研究了挑旗-开花期弱光对强筋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前遮光抑制了强筋小麦地上部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提高了退化小花和不孕小穗数的比例,与对照相比,表现为小麦株高变矮、干重降低和穗粒数减少。遮光撤除后,强筋小麦植株各部位干重出现补偿性增长。花前遮光后,强筋小麦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千粒重提高,产量显著下降。花前遮光对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冀中北地区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科研基地选用9个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了不同小麦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植株不同部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的品种是农优3号,其次是中麦629和济麦229;农优3号和济麦229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5.0和5.7,经济系数分别为0.49和0.45,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均衡发展;济麦229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高达161.6 g·kg~(-1),籽粒氮素积累量位居第2,仅次于农优3号。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表现,在冀中北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为济麦229和农优3号。  相似文献   

4.
新疆春小麦品种演替规律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至今新疆春小麦品种经历了多次更替。对不同时期的54个品种所采用的育种方法和品种的形态、产量、品质性状以及抗逆性、抗病性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育种方法已由引种发育到新的育种方法;在形态性状中,株高明显变矮,株型由楹散型紧凑型发展;在产量性状中,产量明显提高,穗粒数及千粒重有所提高;在品质性状上逐渐向强筋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39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是小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结实小穗数;建立了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方程,解释了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的99.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千粒重、穗粒数、小穗数是通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遗传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千粒重,小穗数,小穗粒数,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短。其中千粒重、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粒宽、小穗密度、粒长、穗长、株高、分蘖数和护颖长对产量制约力依次变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7.
川中丘陵区小麦品种绵阳26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相关、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小麦主推品种绵阳26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绵阳26号小麦品种千粒重的变异不大,穗粒数是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合理的有效穗是高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在旱地地膜覆盖栽培环境下,对冬小麦新育成品种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地膜覆盖小麦生态型是重穗型;产量三因素中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是穗粒数>千粒重>穗数。提出了培育地膜覆盖小麦种质的育种目标是稳定的成穗率,多粒数,高粒重,具备根穗比值大,叶片功能期长,抗逆适应性强等性状。地膜覆盖栽培配套品种的最佳产量结构模式是穗数360~405万·hm-2,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0~45g。  相似文献   

9.
对含有不同的主效矮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品种进行了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为;具有Rht1半矮杆基因的组以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穗数来提高籽粒产量;具有Rht1和Rht2的矮杆组,通过提高千粒重,增大收获指数来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杆组内,籽粒产量和株高,每平方米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显著负相关,矮杆组内的籽粒产量和每平方米粒数,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生物产量与每平方米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的品种的不同的矮杆基因的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临界期干旱使小麦后期分蘖不能成穗,总穗数减少,使每穗的不孕小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产量明显降低。临界期干旱时叶面喷施腐植酸类物质能使小麦叶片气孔开张度减小,蒸腾降低、水分消耗速度减慢,从而使小麦体内水势提高,叶片含水率上升,水分亏缺程度减轻。同时,叶绿素含量提高,下层叶片衰老推迟,根系活力保持较高。通过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增加,叶面喷施腐植酸类物质起到了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西藏地区768份春小麦地方品种24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穗形、芒形、壳色、粒质、籽粒整齐度、抗倒伏6个形态性状,及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分蘖、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9个农艺性状上均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从中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优良种质资源,并可以根据丰富的性状变异从中选出差异较大的不同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巨胚1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淹水、旱种、垄畦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垄畦栽培方式下,西巨胚1号产量比淹水栽培下增产24.33%,产量构成较合理,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提高;旱种下产量各构成因素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减产显著。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千粒重、每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较弱的负相关,因此,生产上巨胚稻栽培建议采用垄畦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在制定巨胚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德粒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春26号的定点调查,掌握新春26号生育进成,春小麦新春26号在本地区种植两年,产量表现良好。今年148团种植了100多亩,平均亩产510kg。新春26号在本地表现穗长、粒多、不孕小穗数少、抽穗整齐度好、籽粒白色、容重高、黑胚少的优点。栽培技术要点与新春6号相近,可以在我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晚稻免耕抛秧高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全耕抛秧相比,免耕抛秧水稻根系发达,分布在浅表层,生长后期叶片长势好,青叶数多,合成干物质多,具有良好的穗粒结构,穗大粒多,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多,最后形成了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筛选适合在沿淮地区种植的耐渍品种提供参考。选择34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全生育期进行常规栽培和灌浆期渍水胁迫处理,测定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湿面筋、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7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渍系数,通过聚类分析评价各小麦品种的综合耐渍能力。渍水胁迫下,小麦的粒重、籽粒产量的降幅较大,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从耐渍系数的变异系数看,灌浆期渍水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粒重>湿面筋>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穗粒数>淀粉含量>穗数;耐渍性平均隶属值与粒重、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重、湿面筋、蛋白质、淀粉含量的耐渍系数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的耐渍系数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耐渍型、中间耐渍型和敏感型,材料数分别为22、10和2个,分别占参试材料的64.71%、29.41%和5.88%。粒重、籽粒产量可作为小麦耐渍评价的首选指标;扬麦13、扬麦22和宁麦13可作为小麦耐渍栽培育种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16.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ichards方程对新春8号等6个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对各品种的灌浆参数和速率曲线分析表明:新春6号、新春9号和Geleng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异步灌浆型品种;新春8号、宁春30号和新陇麦15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同步灌浆型品种。异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较大,强势粒较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早;同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不大。灌浆过程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对总灌浆物质的贡献分别约占26%、45%和29%.但所需的时间在强、弱势粒和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渐增期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持续天数、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活跃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延长灌浆活跃期对稳定和提高千粒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6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系)为供试亲本,按照Grifing方法2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对杂种F1的单株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单株粒数、单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分别进行杂种优势分析、亲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F1的单株籽粒产量杂种优势最强,其它4个性状依次为单穗粒重>单株粒数>单穗粒数>千粒重。(2)单穗粒数在低值亲本(LP)上亲子间呈显著正相关,其它4个性状在各亲本类型上亲子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单株籽粒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株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单穗粒数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冀东地区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中主要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分配规律,以春小麦品种冀张春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盆栽试验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Ni,Cu,Zn,Fe,Mn,Ca,Mg,K等8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器官中不同矿质元素含量随生长发育进程变化各异,在发育前期或发育后期呈"单峰"或"双峰"变化。生育期各器官中矿质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值大小比较,除叶片中Ca和茎秆中K的质量分数高于其它器官外,其它元素的质量分数均以根系中最高。生育前期(三叶期~孕穗期)Ni,Fe,Mn主要积累于根系;Cu和Ca主要积累于叶片;Zn,Mg,K主要积累于茎秆。进入成熟期,Cu,Zn,Mn,Mg主要向籽粒中转移(分配率分别为65.02%,46.73%,53.90%,44.73%),Ni和K主要积累于茎秆(分配率分别为32.04%和35.22%)和籽粒(分配率分别为22.28%和32.36%)中,Fe主要以叶片中积累为主(分配率为32.87%),Ca主要积累于小麦茎秆中(分配率为46.04%)。拔节期至孕穗期是矿质元素吸收速率最高的时期;乳熟期至成熟期Ni,Mn,Fe,Ca元素出现二次吸收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壤类型对优质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优质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10个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系)在5种不同土壤类型区的11个地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河潮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褐土,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表现为河潮土〉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但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5.80%、5.96%、12.06%;容重、硬度、面团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公差指数和评价值表现为砂姜黑土最优,褐土、棕壤次之,河潮土最差,容重、硬度变异系数较小为1.27%、6.38%,粉质参数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0.08%、14.62%、16.90%、13.30%.产量表现为砂姜黑土〉潮土〉褐土〉棕壤〉河潮土,在不同土壤类型间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变异较大,粒数相对稳定.不同土壤类型对优质小麦品质性状、产量和产量因素有较大影响,但各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变异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常规手插稻为对照,研究机插晚稻的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生长发育方面,机插稻秧苗素质明显比对照差;单株分蘖数略多,但分蘖发生较迟;叶面积指数在分蘖期和灌浆成熟期较对照低,而孕穗期接近或超过对照,干物质积累始终较低。生理方面,机插稻的叶片叶绿素、氮磷钾含量、碳氮比、籽粒灌浆速率都与手插稻不同。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机插稻丛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显著降低,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机插稻要获得较好收成,必须保证足够的穗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