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河南作家阎连科从写作伊始,就执著地将目光凝注在乡土,凝注在乡土这片苦难深重的大地上,他对那些苦难中挣扎的乡民的悲悯姿态和由此渗透出的悲剧意识,都体现了一位优秀的乡土小说家的素养。  相似文献   

2.
从单一审视乡土地域到城乡一体的关注是胡炳榴电影的显著特征。在其早期电影《乡情》、《乡音》、《乡民》中,胡炳榴对社会变革时期乡土地域文化下的乡村现状、乡土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与探索,到后期的电影《安居》中,则是对城乡一体化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胡炳榴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从乡土叙事到社会叙事的转变。对胡炳榴影片作总体观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乡土小说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乡土到"物化"乡土的过程。在新世纪,其叙事风格随之呈现出影视化叙事倾向,其女性形象的嬗变,更是引起了新世纪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凸显出当下文坛的"物化"现实。基于此,在文化冲突中重建理性平衡的文化批判价值体系便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后,潜在着师陀的乡土情结:他眷恋着乡土的风物,但也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这就使师陀的心灵陷入了双重危机: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本所属的乡土,心灵的漂泊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广泛进行对地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教育作用和影响效应称之谓"乡土心理效应"。文章对乡土课程资源内涵、"乡土心理效应"的表征及相关心理学理论观点等作了分析,并依据脑相容理论观点提出校本课程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乡土情结是一种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变化而改变的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中国作为拥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对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眷恋之情。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深厚感情,使得其在很多问题的认知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浓郁的乡土情结渗透于中国文化中,渗透于陕西地区古老的文化——《秦腔》中,原始而又粗犷的挥洒着炎黄子孙对土地的崇敬与亲切感,质朴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文化价值和内涵日益消退的严重局面,介绍了我国乡土文化保护理论及实践,阐述了国外村庄规划中文化要素的处理经验,提出了乡土文化保护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