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他长大的时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他总得位于某一领域的前列。不管怎么变,他都要奋勇争先。”美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也充分体现在美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众所周知,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推出的“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前  相似文献   

2.
西奥多·冯·卡门,1881年5月11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902年他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理工综合大学,1908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这两所大学是当时奥匈帝国和德国最有名的理工科大学.冯·卡门还是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助手.后来,他担任德国亚琛航空学院院长,主持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维克多·马克库斯克(Victor A McKusick),心脏病学家,医学遗传学之父,他一生不遗余力推动的医学遗传学已成为当今医学的核心之一。他于2008年7月22日在他位于巴尔的摩的家中去世,享年86岁。  相似文献   

4.
彼得·曼斯菲尔德现任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1933年出生于英国,1959年获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学士,1962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进一步发展了磁场梯度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话说1895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德国科学家伦琴在暗室中正在工作。他突然发现离一个放电真空导管一米远的荧光板闪闪发光。他决定用手试一试,于是他把手伸到放电管和荧光板之间。伦琴吓了一跳,因为他在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手像是几根黑糊糊的干树枝,伦琴很快意识到。这种射线能使人透过皮肤,看清楚人体内部的“庐山真面目”。这种使人开始有一双“火眼金睛”的射线就被命名为X射线。  相似文献   

5.
关于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想到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当年有三位生物学家因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而被授予了这一奖项。他们是奥地利的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德国的卡尔·冯·弗瑞希(Karlvon Frisch),还有本文的主人公荷兰裔英国动物学家尼可拉斯·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  相似文献   

6.
花费30亿美元破译人类基因组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能够发现使人们易患的一些常见疾病(如癌症和老年性痴呆症)的基因变体。研究人员普遍有这样一个期望:这些基因变体并没有被自然选择消除掉,因为它们只是在人们生育期结束后的生命晚期才危害人们,因而它们也是普通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祝凤武 《科学之友》2008,(12):120-122
文章通过对凡·高生活经历与作品艺术风格的解析,透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美学观念的革新探索,力图展现出凡·高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及作品对20世纪多样艺术思潮和表现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虽然有自己的"女兵下士"液体火箭,但仅300余千克,与V-2相比几乎不值一提.美国人于是把"女兵下士"放到V-2上面作为第二级.这种二级火箭代号"庞然大物",于1949年2月24日发射升空,达到400千米高空,实际上超越了大气层.  相似文献   

9.
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艾伦·黑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白川英树,以表彰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内作出的卓越贡献。 歪打正着 导电聚合物的最初“问世”,说起来颇富戏剧性——源于一次偶然  相似文献   

10.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我认为还没有一个理论像它这样受到猛烈的攻击,我也没有想到它要对付如此众多的其他理论。”厄恩斯特·迈尔说。“可是,进化论始终岿然不动。” “岿然不动”也正是哈佛大学生态学名誉教授迈尔本人的写照。他毕生为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作出了贡献。康涅狄格大学科学史专家约翰·格林说,“无疑,迈尔是20世纪中至20世纪末一位主要的生物学家。他是现代新达尔文主义的创始者之一,他使自然淘汰在进化论中恢复了它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说起人类基因组,就不能不讲DNA;说到DNA,就不免想像它的双螺旋结构,就一定会去追寻那些首先攀上生命之梯的高大身影——詹姆斯·沃森、弗兰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为此,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什么样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许多犹太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纷纷迁居美国.他们的贡献为美国科学界增光添彩.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制造成功,有爱因斯坦、费米、西拉德、特勒等科学家相当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01 年4月12 日,是人类 进入太空 40周年。人们也许还记得,40年前的这一天,莫斯科时间9时07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苏联“东方1号”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载人航天时代从此拉开序幕。在驰骋太空1小时4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一次破天荒的历史性飞行。这108分钟的太空飞行,不仅揭开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篇章,而且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光耀的名字:尤里·阿历克赛耶维奇·加加林——邀游太空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15.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发射返回成功.2004年初欧空局和美国的火星登陆热热闹闹开头,使航天事业重新聚焦到人们的视线里。这时,人们不应忘记航天先驱冯·布劳恩。  相似文献   

16.
一到开罗,扑面而来的阿拉伯文化的浓郁气息,令人陶醉不已。 在下榻的旅馆推窗眺望,映入眼帘的是高渺的蓝天下耸立的一座座清真寺纤细的尖塔,与四周的现代风格的高楼相映成趣。几乎每天黎明,那拖长音调的浑厚的喊声破窗而入,打破了我的清梦。我不懂阿拉伯语,听人说,那是清真寺阿訇招唤穆斯林祈祷的声音,如今通过麦克风传播全城,一日数次。开罗的清真寺多得不可胜数,不管走到何地,  相似文献   

17.
18.
龚鹤  赵忠孝 《世界科学》2007,(10):43-46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出生于德国,1955年在美国去世,其论著《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享誉科学界而历久不衰。他的成名历程及其思想值得我们关注,为此,美国兰顿书店出版了由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编写的《我的爱因斯坦》一书,书中从多个方面揭示了爱因斯坦许多鲜为人知的思想活动和宗教见解,值得推荐。以下择要介绍该书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向岳 《科学之友》2010,(6):37-38
我们知道玛丽莲·梦露的一些事情,因为她真的太著名了。让我们来关注她短暂生命里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也许不算有趣,更说不上重要,但是绝对特别——因为一切都与玛丽莲·梦露有关。  相似文献   

20.
蒋国梁 《科学之友》2007,(9B):122-123
在诸多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文献中,柯林斯文章的引证率位居同类研究者榜首,文章分析了哈里·柯林斯在其研究范围内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