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覃悦  韩长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3):5287-5295
真菌通过内吞的质膜变形运动将细胞以外的物质转运到细胞内,有关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内吞作用相关蛋白及其特征研究尚不多见,对其发挥内吞作用的NPFxD相关蛋白尚未见报道.运用内吞作用关键词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同时,以模式生物构巢曲霉中NPFxD蛋白序列为基础,通过Blastp开展在线比对分析,明确禾谷炭疽菌中具有NPFxD基序的蛋白有6个,根据同源关系分别命名为CgTPO1、CgMYO2、CgCRN3、CgNPF4、CgGBP5和CgTRM6;并从跨膜、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理化性质以及信号肽、二级结构等方面对上述蛋白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跨膜预测软件结果并不相同,保守结构域种类较多且缺少同一类结构域,蛋白亚细胞定位位置多样且不尽相同,尤以G、A氨基酸残基所占比例最高,仅CgNPF4具有明显的信号肽,而CgMYO2蛋白具有比例相对高的α螺旋结构.此外,通过遗传关系分析明确了禾谷炭疽菌中NPFxD蛋白和炭疽菌属病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为深入探索NPFxD基序蛋白在炭疽病中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禾谷炭疽菌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作为植物病原菌G蛋白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在对植物侵染、定殖、扩展等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禾谷炭疽菌侵染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引起炭疽病,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基于酿酒酵母典型PI-PLC序列,利用Blastp以及关键词对禾谷炭疽菌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搜索,以及通过SMART保守结构域分析,明确该菌存在7个典型的PI-PLC;同时,通过对上述氨基酸序列进行细胞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以及二级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上述PI-PLC在蛋白质二级结构组成、信号肽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差异,除Cg PLC1具有信号肽外,其他均不含有;7个PI-PLC中4个定位在细胞质中,其他则定位在细胞核、高尔基体上。此外,通过对禾谷炭疽菌中的7个PI-PLC与其他物种中的30个同源序列进行遗传关系比较分析,发现禾谷炭疽菌中的PI-PLC与C.higginsianum、C.fioriniae等炭疽菌属中的病菌具有较高的同源序列,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深入开展禾谷炭疽菌PI-PLC定位、功能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炭疽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喻红稠  韩长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3):14098-14105
GPCR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简称,作为一类具有七跨膜螺旋结构的重要细胞表面受体,对生物中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禾谷炭疽菌候选GPCR蛋白的理化性质及遗传关系尚不清楚,制约着对该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对禾谷炭疽菌中220个候选GPCR蛋白序列,利用SignalP 5.1、ProtParam和ProtScal等在线预测程序对上述蛋白中的信号肽、理化性质、疏水性进行明确,结果表明,禾谷炭疽菌中仅有7个含有信号肽的候选GPCR蛋白,理论等电点主要集中在大于6.01,多属于中性或碱性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同时利用MEGA软件对上述蛋白的遗传关系进行解析,明确候选GPCR蛋白主要分为A、B、C三类,上述类别与其保守结构域有着密切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禾谷炭疽菌GPCR蛋白功能解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其他炭疽菌中GPCR蛋白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禾谷炭疽菌侵染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而引起的炭疽病,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4-3-3蛋白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参与植物众多生理生化过程.本研究基于酿酒酵母中2个典型14-3-3蛋白序列,利用Blastp以及关键词对炭疽菌属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搜索,以及通过SMART保守结构域分析,明确该菌存在2个典型的14-3-3蛋白;同时,通过对上述蛋白进行二级结构、疏水性、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以及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研究为深入开展禾谷炭疽菌14-3-3蛋白功能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希金斯炭疽菌可以侵染诸多十字花科植物引起炭疽病,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GPCR作为生物体内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感知蛋白,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酿酒酵母中已经报道的3个典型GPCR序列,利用Blastp以及关键词对炭疽菌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搜索,以及通过TMHMM、HMMTOP跨膜结构域分析,明确该菌存在4个典型的GPCR;同时,通过对上述氨基酸序列进行细胞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以及二级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上述GPCR均具有较高比例的α螺旋结构以及均不含有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在定位方面,4个GPCR均定位在质膜上.此外,通过对希金斯炭疽菌中的4个GPCR与其他物种中的23个同源序列进行遗传关系比较分析,发现该菌中的GPCR与C.graminicola、C.fioriniae等炭疽菌属中的病菌具有较高的同源序列以及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深入开展希金斯炭疽菌GPCR功能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炭疽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禾谷炭疽菌碳水化合物酶类蛋白注释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炭疽菌侵染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引起的炭疽病,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前期研究结果,以267个碳水化合物酶类蛋白(CAZymes)序列为基础,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近2/3的蛋白理论等电点小于6,属于酸性蛋白,同时,通过随机数软件对上述蛋白进行10%抽样分析,明确了不同理论等电点类别的分泌蛋白所具有的分子质量、分子式、原子数量、半衰期、不稳定性系数、脂肪族氨基酸指数、总平均亲水性等性质.该研究为深入解析禾谷炭疽菌CAZymes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生物中一类具有典型七跨膜结构域的重要细胞表面受体,对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禾谷炭疽菌严重危害着玉米、高粱等禾本科植物的产业发展,然而,对于该菌中GPCR蛋白数量及功能尚未有系统性报道.基于典型GPCR蛋白序列所具有的七跨膜保守结构...  相似文献   

8.
Serine/arginine-rich(SR)蛋白参与前体mRNA剪接及mRNA代谢等多种生理生化活动。以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中两个典型SR蛋白序列为基础,利用Blastp和关键词对禾谷炭疽菌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明确该菌中具有2个SR蛋白CgSrp1和CgSrp2;通过SMART保守结构域分析,明确CgSrp1和CgSrp2蛋白的N端都含有RNA识别结构域,C端含有丝氨酸/精氨酸二肽序列;利用NCBI中BLASTp程序与其他物种进行相似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并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SR蛋白在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差异性;同时,通过对CgSrp1和CgSrp2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亚细胞定位及二、三级结构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CgSrp1和CgSrp2都是亲水性蛋白质,二者均定位于细胞核,含有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三种结构;以野生型禾谷炭疽菌CgM2为模板,成功克隆了CgSRP1和CgSRP2基因片段,明确CgM2存在CgSRP1和CgSRP2基因。  相似文献   

9.
禾谷炭疽菌侵染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而引起的炭疽病,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植物病原菌可以利用效应分子来操控寄主植物的防卫反应,从而实现其对植物的侵染、定殖和扩展等过程。研究基于前人对禾谷炭疽菌中已报道的177个候选效应分子(CE)的氨基酸数据,利用MEME对全部CE和不同氨基酸类别的CE进行在线motif分析,未获得较满意结果。随后,结合已报道效应分子(E)所具有保守motif的氨基酸位置范围,对82个具有典型特征E的信号肽序列后30~60 aa进行获取,并将信号肽位置大于28、氨基酸数量较小的E进行剔除,最终明确64个E存在着保守的PAAX motif。该研究丰富了真菌保守motif的类型,为进一步开展禾谷炭疽菌效应分子的motif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禾谷炭疽菌侵染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引起的炭疽病,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基于前期研究结果,以630个分泌蛋白为基础序列,利用CAT预测程序,对上述蛋白进行碳水化合物酶类蛋白(CAZymes)的找寻,明确该菌中CAZymes含有267个,分为主要类别和复合类别两大类,前者包括89个GHs、53个CBMs以及41个AAs、28个CEs、11个PLs、2个GTs;后者则包括30个GHs/CBMs、10个AAs/CBMs、1个CEs/CBMs等.该研究为深入开展该病菌侵染植物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广西芒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在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形态鉴定,致病性测定,症状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芒果炭疽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区为25℃~31℃其受施保克药剂抑帽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从碱蓬(Suaeda glauce)红斑病感病植株单斑分离出2种真菌SK‐X1和SK‐X2,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SK‐X1为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SK‐X2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2种菌均具有致病性,但生物学特性有别:二者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8℃,但菌丝致死温度S K‐X1为70℃、S K‐X2为73℃;孢子致死温度S K‐X1为55℃、S K‐X2为58℃.最适p H值为7,但孢子萌发p H值范围S K‐X1为5~10、S K‐X2为4~12.湿度为100%时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但菌丝生长适宜湿度S K‐X1为86%~100%、S K‐X2为65%~100%,孢子萌发适宜湿度S K‐X1为90%~100%、S K‐X2为86%~100%.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但全光照利产孢.  相似文献   

14.
岑贞陆  黄思良  晏卫红 《广西科学》2000,7(3):225-227,234
报道不同培养条件对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微循环产孢的影响.该病菌微循环产孢的pH值范围为4.0~10.0,最适为6.0;一定浓度的酵母膏液、葡萄糖液有利于其微循环产孢;黑暗、荧光与黑暗交替、荧光处理等促进微循环产孢,其中,以黑暗、荧光与黑暗交替处理产生的二次分生孢子的平均数最多,微循环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35℃,最适为25℃~30℃;二次分生孢子的大小为7.4 μm~13.5 μm×2.6 μm~4.2 μm.  相似文献   

15.
不同胶孢炭疽菌菌株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6个省的38种植物上收集并鉴定43个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aides)菌株,比较和分析了它们的培养特征和生长适应性等性状。43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和不同培养条件(温度和pH)的生长适应性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43个菌株的分生孢子的长宽及43个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生长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菌株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水平。聚类分析把43个菌株分为距离相差不大的多个类群;各菌株的分.化与菌株的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菌昧的形态学特征不适合对林木胶孢炭疽菌进行种以下的类群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