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采用典型样方法,在凯里舟溪的岩溶与非岩溶区域选取典型样方并进行植物调查。分别计算各样地Simpson多样性指数(D)、物种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λ)以及两地植物属相似性系数(K)。结果表明:非岩溶区域植物多样性高,以乔木和灌木为主,生长比较均匀;岩溶区域植物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且两地植物属相似程度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利用桂西北岩溶地区丰富的桑科榕属植物资源,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苯酚一硫酸法测定桑科榕属植物果实多糖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黄毛榕果实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料液比1:4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80℃,超声波功率160w。此条件下黄毛榕未成熟果实多糖的提取率为1.61%。按黄毛榕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并测定的14种桑科榕属植物果实多糖含量为0.39%~3.63%,其中舶梨榕果实多糖含量最高,斜叶榕果实多糖含量最低,不同成熟度的榕属植物果实,其多糖含量略有差异,不同的桑科榕属植物果实,其多糖含量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和植被多样性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特有种、植物区系、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物种以及其他特色的保护对象,指出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多样,是重要古老木本蕨类桫椤的重要种源库。同时物种和生境的多样性,使得植物群落类型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性。根据群落发生的不同以及“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的划分标准,将该保护区自然植被划分为 5个植被型,人工植被划分为 6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2002-2014年,对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的15个自然保护区、3个林区和2个水库共20个调查点进行鸟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记录到21目66科414种鸟类,其中留鸟245种,夏候鸟54种,冬候鸟97种,旅鸟18种;有6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1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弄岗穗鹛为该区特有种。繁殖鸟是桂西南石灰岩地区鸟类的主体,在地理区系上呈现出典型华南区区系成分和显著的北热带鸟类属性。本研究结果反映了该地区鸟类物种丰富、鸟类多样性高的现状,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价值应值得继续关注,但相应的保护工作还亟需跟进。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奈曼地区沙地植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奈曼旗3种不同类型植被进行了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退耕地和退牧地的植物多样性随季节发生变化,植物多样性夏季最高.半固定沙地植物多样性随季节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退牧地和退耕地植物多样性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本区植被的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和地上芽植物,高位芽和地下芽植物较少. 相似文献
7.
8.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以及灌丛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19年、2021年的4次植被调查,研究了灌丛和3种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植物科、属、种数目呈递增趋势,草本层的变化很小;灌丛中灌木层植物的科、属、种数目呈递减趋势,草本层植物却呈增加趋势;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总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的优势种为黄荆(Vitex negundo)、苎麻(Boehmeria nivea)、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重要值分别变化于11.59-23.91、5.89-28.48和9.04-11.61,灌丛的优势种为黄荆、苎麻和地桃花(Urena lobat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7.04-41.99、2.28-11.90和0-11.70 (个别年份除外)。3种修复林分草本层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贵阳环城高速公路武当段建设导致的弃耕地、碾压和工程废弃物3种干扰类型植物多样性,3种干扰类型植物多样性均从林缘到林内有所增加,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过度地段最高,符合中度干扰理论。草本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其次为灌木、乔木和藤本;草本和灌木多样性在干扰下变化差异相对较小。弃耕地干扰类型丰富度指数最大,主要是草本丰富度贡献率大,碾压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工程废弃物堆放类型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低而变异系数最高。乔木、草本和藤本相似性沿弃耕地类型、工程废弃物堆放类型和碾压类型增加;灌木相似性却沿该梯度呈下降趋势;弃耕地类型和工程废弃物堆放类型之间草本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对香港蒲苔群岛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据统计蒲苔群岛共有维管束植物245种,隶属于93科203属,其中有国家及香港政府保护植物5种。植被类型主要有灌丛、次生性季风常绿阔叶林、红树林和海边沙滩植物群落等。蒲苔群岛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报导了蒲苔群岛各岛植物名录,并初步分析了各岛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对蒲苔群岛野生植物保育及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西马山岩溶山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种类更替与小气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2年8月29~30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广西马山县岩溶山地封山育林过程中植被种类更替与小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初期生境条件是干燥、高温、低湿,小气候因子日变幅度大,植物群落是一些耐干旱、耐瘠薄的草本和灌木;封山育林中期,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灌-草2个层次,夏季气温开始下降,湿度增大,光照度开始降低,土壤温度波动略为平缓,耐阴的灌木和草本种类增多,原生性森林群落的乔木幼树开始出现;封山育林中后期,群落的平均高度达7~15m,出现乔-灌-草3个层次的结构,逐渐形成森林小气候,群落内光照强度降低、夏季气温低、湿度增大,基本上由原生性森林群落的组成种类占主导地位,演替初期的阳性先锋草本和灌木种类基本上消失。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忻城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麦村和南康村,利用典型抽样统计方法,研究喀斯特山地的植被特征,提出恢复喀斯特山地植被措施,为改善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和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福建南亚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调查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的30个样地,共3000m^2的群落面积,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得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1=0.9250,Shannon-Wiener指数D2=4.5454,Simpson指数D3=7.3305,PIE=0.9300,均匀度J=0.8603。探讨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值,其变化趋势与群落总多样性一致。分析群落中16个主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构,揭示群落乔木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样地调查,运用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研究玉林市福绵管理区大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巨尾桉人工林和红椎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群落物种数为54~62种,平均为58±3.36,灌木层的物种数为39~51种,平均45±4.97,草本层的物种数为11~15种,平均13±2.31。(2)Shannon-W iener指数的变化值在0.6915~2.9972之间,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的多样性;灌木层的多样性比较接近,变化在2.7985~3.3037之间;草本层的多样性变化较大,在0.2626~1.8930之间;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巨尾桉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最小;均匀度变化在0.1710~0.7318之间,均匀度的变化规律与Shannon-W iener指数的变化规律相似。(3)各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相似程度比较高,共有种达37.78%~53.78%。(4)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取决于环境条件、林分结构和人为干扰强度,与人工林树种无关。 相似文献
15.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对百户湾天然植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天然植被有5种典型群落,其结构复杂,地上成层现象明显,构成乔木层优势种分属9科16属,以落叶阔叶成分为主体;(2)各群落生活型谱以乔灌木等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3)该天然植被物种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58科454属823种,珍稀植物15种;(4)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高海拔原始暗针叶林次生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生态优势度S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分析不同恢复时间序列次生植被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次生植被在垂直结构上,灌木高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草本高度变化不明显;在水平结构上,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盖度变化一致,都呈增加趋势;次生植被物种出现了消长变化,灌、草层优势种发生了变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草本正好相反.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呈相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在恢复时间梯度上,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变化改变了群落优势度. 相似文献
18.
19.
喀斯特地区植被相比非喀斯特地区具有更高的时空差异性,在维持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南喀斯特地区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植被类型多样且存在显著的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为更精准、高效地进行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本文从个体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从遥感数据源选择和方法应用上回顾了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研究;遥感影像数据应用相对单一,主要为被动成像中低分辨率的光学影像(如Landsat和MODIS)。在个体和种群尺度上,虽采用了地物高光谱遥感技术和无人机遥感技术,但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小尺度近地面植物个体和种群研究,难以扩展到区域范围。亟待开展融合多源影像,尤其是激光雷达影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与非影像数据的应用及其先进分析方法研究,以及个体和种群尺度的喀斯特地区植被生化参数定量估算与自然植被物种精准识别,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与碳循环定量遥感研究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