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涂抹中,文学想象力作为文学生命力的主要表现,首当其冲被改写。文学想象力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浸染后,逐渐丧失了原来的品质,直接与现实一体化、同质化了,这导致了文学本身想象力的沦落甚至丧失。  相似文献   

2.
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贬官士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存样态及其精神表现,揭示其贬官后的特殊心态;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探讨贬官士人多样性文学表现中的共性因素,揭示贬官文学的某些历史特性并追溯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写作状况的分析,阐明了女性文学在经历理想和现实撞击之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其创作观、审美价值和叙述方式自成体系,显示出独特而丰厚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这样一个文学流派怎样在拉美文坛上找到适宜其生成发展的土壤并登峰造极,它的产生与当时的拉丁美洲现实、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本文试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文学与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演变都与乌托邦思想中两层固有矛盾的作用息息相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使两种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20世纪,当人们实践乌托邦理想受挫,个人利益取代社会整体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乌托邦文学由于批判现实的功能弱化逐渐丧失了魅力,而反面乌托邦文学则顺应了矛盾发展的趋势,迎来了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学要表现“深厚人性”的价值取向,李健吾在其话剧创作中表现了人性本善、人性向善、惩恶扬善的积极上进的人性理想,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既是对当时文坛某种文风一定程度的矫正,也是对主流文学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文学领域中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带给人们的道德破坏和精神伤害对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利的因素,社会现实要求对文学的伦理学研究。文学伦理研究的价值表现在文学能形象鲜明地反映人的处境、性格、命运以及社会道德的冲突和个人精神的状态,生动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故而与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有一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池莉小说注重表现世俗人生,但作品中人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更多表现出庸常化倾向,本文试图从其80年代的烦恼人生系列、90年代的都市传奇系列以及其部分带有浪漫情怀的作品中剖析其作品世俗化庸常性倾向的根源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雁 《科技信息》2013,(23):38-38,50
新时期宗教文学中具有乌托邦精神。首先,在新时期宗教文学中突出地体现了宗教性的苦难经验;其次,新时期宗教文学又具有乌托邦精神,现实苦难的借助于神的力量实现了苦难的救赎和人性的升华,他们创造了与世俗的相分界的神性世界,并体现出宗教所推崇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被介绍入中国并初步实现“中国化”。其“中国化”的表现在于把显明的“实用”目标暗含于潜隐的功利追求中,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外衣裹挟对实际行动勇气和方法的渴望。因五四特殊的时代情状和已被“中国化”了的实用主义自身的特点,当时一切意识形态的建构均难免其“实用性”色彩。五四文学主潮“为人生”的启蒙文学,从整体观念的确立到具体操作方法、从自然主义至现实切入文学创作动机到对读者阅读效应的期待,乃至代表作家、流派、现实主义创作的普遍实用化-在作品中表现为整体的寓言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时代。在其纷繁的不断变化的文学现象内部,沉潜着两种基本力量交织构成的两个发展向度,即商业氛围支配下的“即时性”文学走向和道德理性支配下的理想主义文学走向。它们在现象上有各不相同的明晰的表现,在价值内涵上显示了90年代中国文学不同的文化选择和因此而生的矛盾与冲突。90年代文学的这种状态给我们提供的启示在于,文学发展虽然受生活的制约影响,但作家主体行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寻找时代精神资源,深入把握生活基本状态,这是理解90年代文学和寻求新世纪文学发展规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包括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小说相比,现代小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内倾性、隐喻性和实验性的基本艺术特征,极力追求一种与现实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以便表现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虚无。  相似文献   

13.
《梅雨之夕》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有着与主流文学不同的特质:全篇采用意识流手法,运用精神分析,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下的焦虑,表现出现代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作为历史文学的一种.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主观意识上存在特定的历史文学观念。在历史文学的功能论方面,周梅森经历了由。以史鉴今”、“以史警世”转向。以史娱今”的转变;在历史文学的真实观方面,周梅森坚持以虚构的人物表现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文学的现实性方面,周梅森从反恩现实出发在历史中寻找现实悲尉的根源,真诚地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形象类别、精神流变与价值取向经历了由单一到分化丰富的过程。这个时期初创作者在需要启蒙的时代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赋予知识分子形象高尚纯洁的伟大精神人格,给当时以伤痕和控诉为主调的文坛带来坚定的风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和经济理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步呈现出精神的断裂和政治、理想的失落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对形而下的关注加剧外,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和理性精神,其精神价值日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回顾《新青年》同人与复古派进行的激烈论战,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学的外部、内部请问题都被提上了论争的议程。随着论争的展开和深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建构与确认。这场论争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发生在30年代的那场左翼激进派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虽然表面上仍然轰轰烈烈、咄咄逼人,但在文学的大旗之下却是文学本身问题的回避与政治参预热情的膨胀。作为社会政治进步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这场论争的价值自不待言,但作为文学历史发展之环节,其价值却是令人怀疑的。这就需要对论战中的人的观…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理想,中国梦是对我们民族共同体理想的形象化阐释。从民族的层面上讲,中国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对未来的畅想与追求,从个体层面上讲,中国梦就是我们每个个体的理想与追求的汇集。百年中国文学理想既折射了中国梦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国梦的实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作家不能失语,文学不能缺席。我们应该把文学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赵维东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3):81-82,9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暖昧期、30年代至70年代的消融期和80年代后觉醒张扬的超越期,渐渐走向成熟。这种变化是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妇女解放的步伐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九叶诗派是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诗歌派别,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的薪火传人。他们身处40年代中国战火燃烧的大地,面对方生未死的现实世界和错杂着的鲜花与岐路的观念世界,以独立承当历史的姿态重建战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生代形象,以既介入又超然的方式保持着与时代广泛、深刻的联系,与当时的主流文学(诗歌)一道共同维系着文学(诗歌)繁荣必备的“生物多样化”的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伤痕文学,本身蕴涵着独特的青春文化特征。伤痕文学的青春文化特征对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伤痕文学中表现出来的青春理想的辉光仍然具有示范效应,当代文学中时时出现以此为源头的理想主义姿态的冲动。其批判精神取得了进攻的效果,这种借势的策略被后来者滥用。强大的功利性政治话语和思维惯性使得伤痕文学呈现出苍老的文化心态和忧郁的审美风范,这同时也影响着当代文学青春文化的发展,之后的许多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冷漠荒凉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