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科学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分类问题,不但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对于哲学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恩格斯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不是没有理由的。每一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有它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为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而进行激烈争论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冲突分析见长的博弈论为分析和解决优先权之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以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发明优先权之争为例,运用博弈论对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做了详细分析,以期归纳这一著名科学发现优先权之争留给后人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开放科学及建构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模式,前者属于科学共和国"Republic of Science",后者属于技术王国"Realm of Technology",两者具有天生的互补性。开放科学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激励制度,提出一套基于优先权的报酬体制,强调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追求创新知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催生高质量的研究和创新(Research&Innovation)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开放科学起源、发展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公共资助、累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分工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开放科学建构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4.
《墨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内容深刻的科学著作,其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概念。《墨经》中"端"在古代自然科学中是最原始的概念之一,具有最基本的重要性,对于它的释义多达百条,本文引用诸家论述予以介绍。姜宝昌教授曾解释"端"的涵义,形成原子说、顶端说和几何点说,在阐释、辨析这三种观点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在方法论上需要避免以今代古、以西释中的方便做法,对比惠施"小一"与"端"的相似之处,笔者认为惠施的"小一"可以作为对墨子"端"的新阐释。这种新的理解或更贴近墨子的思维方法和知识背景。  相似文献   

5.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为解开"θ-τ之谜"提出了质疑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是否成立的科学假说,吴健雄率先验证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但在获得实验结果后,她却缺乏"抢先发表"成果的意识,有意延缓成果发表,导致另两个实验小组后来赶上。而首先发表是科学发现优先权归属所依据的准则,依据这一准则,吴健雄丧失了独占实验发现的优先权,从而丧失了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殊荣的良机。这一诺贝尔奖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激烈的全球科学竞技场上,科研人员应当具备科学成果抢先发表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定律解释是一切可以被称作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基本的科学解释.它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都是普遍适用的.针对人文、社会科学中缺乏普遍性定律的反对,可以普遍的"似定律陈述"取代定律解释要求的定律.现实的定律解释不是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的经验定律对被解释项的覆盖或逻辑论证,而是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后者在逻辑模式上强调解释项对于价值项的包含,它是"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前理解--理解、解释"的简洁表达.  相似文献   

7.
品位第一 求真至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中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一片空白,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多次缺评,已明白无误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提出警示:中国的重大科学创新能力已远不逮世界最高水平。回顾历史,中国宋元时代有领先于世界的代数学研究成果,即使是20世纪,40年代已有华罗庚、陈省身在数学研究上脐身世界最前列,60年代又有冯康的有限元法、陈景润的数论研究和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成果领先于世界。近年来中国科学领域缺乏重大的原创性成果,其他学术领域又未尝不是如此?20世纪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影响的重大学术创新,又有哪几样不是从国外引进?造成这…  相似文献   

8.
回首20世纪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其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或许就是科学与哲学的交互渗透和融合,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共同影响和推进。比之于19世纪由黑格尔的思辨体系招致的科学家对于哲学的普遍反感或敬而远之,这一现象或倾向就尤为难能可贵,但导致这种现象或倾向的主要动因,则显然并非什么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或是两种文化之间“联盟”的自觉意识,而是科学和哲学自身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时势造英雄。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风云际会,要求物理学家们突破经典的理论框架,去尝试重大的理论创新,去寻求适合于新的实验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相似文献   

9.
将基督教与科学的关系概括为"冲突"或"和谐"会带来掩盖历史细节的模糊性,我们应在尊重历史文献及人类生活世界的复杂性的基础上探索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近代科学革命初期,西方自然观面临着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自然主义及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三重力量的角逐。麦尔赛纳站在维护基督教义的宗教立场上认识到自然主义的异端性质及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缺陷;他果断地接受并传播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以实现基督信仰与新自然观的融合,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文思想在自然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对自然科学起促进作用。这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学科的许多基本原理成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人文学科的思想和意境是科学发现的灵感和动力;人文学科的许多思雏方法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学科的许多概念和表述方法被自然科学使用。我们应该有意识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大融合。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这一标题是我 1 986年 6月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毕业时 ,舒炜光先生在我的留言簿上写下的。它一直是我在自然辩证法专业奋斗的动力。广义地说 ,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以 ,所谓“在科学生长点上迅速成长” ,是指要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找出一个结合点 ,且能在其中立足、成长乃至成名成家。可是 ,对我来说 ,这一生长点在什么地方呢 ?随着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长进 ,我倍感到科学哲学是联结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这是因为 :首先 ,从理论上来看 ,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研究 ,其不仅仅在于对科学进行概…  相似文献   

12.
学术规范与学术独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学术界提出重建学术规范的问题,最初着眼的是学术表达的技术层面,比如强调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反对抄袭和剽窃,批评不实的炒作等等,这都是有益的。但学术规范的重建,仅仅强调技术层面,有它的局限性。中国的学术传统可以上溯两千多年,而现在学术界心目中的规范,主要是20世纪从西方引进的。学术规范毕竟不同于工程技术规范。在人文领域中,学术和思想是互相渗透的。思想创造本身往往不受规范约束。有些形式上完全符合规范的论著可能因为思想的苍白而一钱不值,有些充满思想活力的论著又可能不合乎常规的表达范式。在人文…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现的社会基础——评布兰尼根科学发现的赋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现研究是科学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自然发生的客观事件,发现的地位获得仅决定于发现的原始文本。布兰尼根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等案例的详细考察提出科学发现的赋值解释模型,主张科学发现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社会建构的结果,科学家和科学解释者根据可理解性标准从备选的研究成果中选择并赋予其发现的地位,同时,赋值模型对于多重发现和科学发现优先权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迪昂-奎因论题的提出暴露了传统科学的重大缺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是传统科学哲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劳丹理论虽然顺应了科学的发展,但仍有保守性的一面,他用“不合理性假定”试图规范科学知识社会学,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根本没有顾及到这条戒令,并显示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近代科学革命以前的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就近现代自然科学而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它完全是诠释学的;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它的基础是诠释学的,但常规的自然科学研究却不是诠释学的。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107-111
在本体论意义上,实体与信息具有同等的存在优先权。如此,可以将本体论信息定义为主体之外的非实体性存在,具有客观性品质。尚未显现的本体论信息或显现信息在显现之前的存在状态定义为潜存信息,这样便可以解决信息哲学内部的逻辑矛盾,也是理解科学认知行为的前提。科学认知活动是本体论信息向认识论信息转化的过程,科学实验对应本体论信息的编码过程,科学理论建构对应着译码过程。从信息运动的角度分析科学认知行为,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个被历史学家称作“李约瑟问题”的命题今天仍然是全世界科学史家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科学”和“中国”这两个特定范畴。此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一问题再添加一个或数个特解,即不讨论与此有关的种种动力因素-无论是从科学内部还是从科学外部;相反,它将对国际上有关“李约瑟问题”的近期研究提供一个广角俯瞰,着重分析这一问题的来源和的发展,指出其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编史学上的作用,进而将“李约瑟问题”置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审视它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十几年来,科学哲学逐渐成为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这是苏联学术思想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动向,但注意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苏联哲学领域出现这一新的导向是有深刻原因的,如果把它和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做一对比,则依稀可见当代世界哲学思潮发展的某种一般趋向。显然,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从50年代起,三十年来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转折点是1965年前后。60年代以前,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是探索自然界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建立科学的世界图景”)和分析各门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1958年11月21—25日召开的全苏第一届自然科学哲学会议上,当时的科学院院长涅斯米扬诺夫在开幕词中规定会议的任务是:“提高自然科学的理论水准,促进加速解决那些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会上的主题报告全  相似文献   

19.
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菲利普·弗兰克毕生为沟通自然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而奋斗,被誉为“科学统一的活的象征。”在他最后出版的这本书中,洋溢着科学统一的理想:“为了不仅了解科学本身,而且也了解科学在我们文明中的地位,以及它同伦理、政治和宗教的关系,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概念和定律的统一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和人文科学都有它的地位。这样一种体系可以叫做“科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难题是一类具有迷惑性、复杂性且不易解或无解的问题。在科学上和实践上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难题:谜题与棘题。这两类难题自古有之,但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分析是在科学哲学和管理学中逐步出现的。谜题与棘题在问题确认、问题解答、问题评价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廓清这两类难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而深刻理解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推动问题导向的科学哲学研究和问题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