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缘际会,中国百年来的法治愿景体现为以立法为导向的建构式的法治进路,这种进路在快速形成中国法律体系的同时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法律体系的建成并不意味着法治的实现,这种立法导向的建构式法治进路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悖论"的出现,只有引入社会之维,使法律成为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2.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指导了清末的修律实践,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西方法律制度的融合和中国近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其法律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治建设在“三重转变”、人治与法治、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中,虽要面对破旧立新的复杂性,但也容易形成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变革运动,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拨开了迷雾。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法治变革,但中国法治建设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中国固有的人治传统的影响和西方化的法治实践的挑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路径,形成以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社会权利救济途径为路径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法治中国建设,是个以宪法至上为精神架构、以法治中国为主体架构、以法治体系为运行架构的三重综合体.任何人没有法外特权,所有人都受宪法的支配,这种对宪法的信任,视宪法为人生信仰乃至用生命去践诺宪法的行为,即崇尚和遵循宪法至上.法治中国建设是个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概念,从属概念分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体系是指一国法制系统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包括立法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成了一个纵向的法制运转机制.所以,法律规范体系是否完备,法治实施体系是否高效,法治监督体系是否严密,法治保障体系是否有力,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5.
赵玉环 《科技信息》2009,(5):159-160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指导了清末的修律实践,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自由、平等、人权思想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其法律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建立君主立宪政及清末的司法改革等方面,由于他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的人治思维的影响,导致其法律转型的失败.探悉袁世凯法律思想及其局限性,对今天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互联网领域法制不断完备的进程中,注重对大数据的应用不仅是对执政党与政府工作的时代要求,更是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进程的重大举措。只有运用大数据,运用更加科学与富有时代生命力的管理系统才能真正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才能确保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以及2049年整体建成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模式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关系。这些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说的理论宝库,指导我国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李家有 《科技信息》2012,(24):96-97
在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而中国法治的最大困难则来自文化传统。作为法律运转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人们行动先导的法律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是造成法律实施不理想的一个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建设中国法治社会,同时也必须弘扬和开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注重制度层面建设的同时必须正视和构建与法治国家相匹配适应的现代化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0.
《科技智囊》2008,(6):92-92
1.5月13日,周永康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葡萄牙最高法院院长纳西门托一行。他说,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成。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国将不断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希望纳西门托院长一行在与中国司法界同行交流时多提建议和意见.为中方介绍葡萄牙法制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  相似文献   

12.
国防法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我国的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随着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步伐的加快,我国法学界对国防法律体系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立足建立和完善国防法律体系的有利条件,提出建立与完善国防法律体系的对策,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防法律体系,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治军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正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建设实践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法治导向型价值观将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之一。文中介绍了法治导向型价值观的特点是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厉行法治。认为培养法治导向型价值观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从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深化对权利、义务、正义、自由和平等等基本概念认识,增加法律实践等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培养法治导向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完备合理的法律体系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中国在建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并对中国的法制进程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应当对这些问题作仔细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各种类型的社会失范问题日益凸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建设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研究的重要场域。从法治视角来看,法治意识与法治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的重要基石。以法治意识薄弱与法治体系滞后为主要表征的法治乏力困境是当代中国社会失范问题的重要成因,应从培育法治意识与建设法治体系等方面推进法治建设,为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提供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6.
法治建设足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实行法治,要依法治国,这是无庸置疑的。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正式载入宪法,依法治国的方略被正式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也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法治建设的序幕。国家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活动并大量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这一过程尽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尽管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先进的法律制度,但存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大量法律实施不能甚至实际无效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7.
法治乡村建设是深化农村社会改革的基本保障,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的传统因素影响了法治乡村的建设速度,乡村治理水平的不均衡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法治国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依法治村这一社会性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乡村司法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法律文化品质;积极推进城乡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数字法治”网络智慧型司法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治即是法的统治,“善法的统治”是一种法治的完美状态,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多样,不乏善法的存在,但是缺乏法的统治,所具有的善法只是人治的工具,中国法律传统中更多的是非法治因素。法治多元理论下的所谓“中国传统法治”理论偏离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引起理论混论。抛弃法治多元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的法律传统,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信赖并自愿遵守的精神。法律信仰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构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应当重视我国民众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人特别是领导人的作用,并且加快完善立法程序,提高法的内在品质,还要继续推进普法进程,提高司法效率和加强司法公正。只有法律被信仰,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着深远的德治渊源,而法治的发展在中国则起步较晚。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正式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虽然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究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路径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制度、体制背后的观念因素,法律文化是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法,是影响民主与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