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云 《科技咨询导报》2010,(13):175-175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实践活动与科学探究,倡导探究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收获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STEM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探索基于项目学习有关共轭效应的相关理论知识.论文里涉及到共轭效应等方面知识,包括共轭效应理论发展历史、共轭效应对物质导电性、稳定性、颜色、酸碱性、极性和反应性能等众多方面性质的影响.根据共轭效应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实践性、常识性和理论性等特性,把其分解成多个知识块并分别融入到课题报告、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知识竞赛、游戏设计、海报张贴等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知识学习、兴趣培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向导,通过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理解.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廖映红 《龙岩学院学报》2004,22(Z1):148-149
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程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的教学。科学教学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强化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应充分体现学生的的主体作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并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中来。教师和学生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资源,利用一些最简单的生活材料设计多方面的实验,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程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抽象到具体,深化知识的过程的理解,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主动的,有意识的学习在美丽的数学知识趣味参与,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为主线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的质量意识,学生应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7.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一个开放的实践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实践是它的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10.
WebQuest是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课堂更加灵活,学习更加有效;同时结合《数列的极限》这一课例,对以WebQuest为实践形式的探究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培养学生对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提出运用思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2.
探究性学习要求的是学生要独立自主的学习知识,注重培养探究意识,并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完成探究活动。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发现历史知识的宝库,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都会显著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结合体育保健学的学科特点,对其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情景剧式教学.它以创设模拟运动损伤的情景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场景体验,突出主体问题和探究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方法:通过立题、查阅资料、实验设计与实施等一系列较科学的实践活动,完成无机化学课程的课外探究过程。结果:在此探究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论: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谢开 《科技信息》2009,(6):56-56
学习物理对学生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培养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理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生活到物理的认知,基本的科学实践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或者说,物理课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科学精神在探究中生成。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将数学活动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以“小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展示,使数学中许多抽象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变得具体、易懂、有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由此引发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教学一线的教师因地制宜适时改进。该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如何上好科学课。  相似文献   

18.
胡先鹏 《科技信息》2012,(31):384-384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往能力和反思能力,特别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越师,在活动中要认真组织,和学生一起制订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一,还要有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0.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的改革目标及《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向新课程体系及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师除了以往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以外,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换位思考。思学生所想,解学生之惑,为学生之乐,想学生之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与生心灵上的沟通,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