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榆林小杂粮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部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种类多,面积大,分布区域较广,是我国小杂粮生产的适宜区之一。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324.4万亩,总产22万吨,分别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产的37.2%和20%,而全国小杂粮生产占粮食生产的比重不足10%,足见小杂粮在榆林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该区生态修复的对策:建设能源基地的综合防护体系;依托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和谐生态产业;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保护现有植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生态移民、发展替代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部,黄河中游西岸,境内气候、地形地貌及生物资源条件有利于蚕桑业。是陕北蚕业较为稳定的两个县之一,在西北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影响。2006年,全县保存桑园面积1333hm^2,其中退耕还林幼龄桑园667hm^2,养蚕1100张,蚕桑综合收入130余万元,部分重点村户的蚕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5%以上,毗邻县已将蚕桑生产立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因此,  相似文献   

4.
《榆林科技》2004,(3):62-63
榆阳泉“桃花水”是古城榆林“八景”之一,该泉水位于榆林市区东北5公里处青云乡钟家沟村,因从毛乌素沙漠地下基岩裂隙自然流出,下自成溪,清澈如镜,甘甜、清凉、爽口,沁人心肺,闻名退迩。经地矿部水质司鉴定,属“低纳含锶和偏硅酸重碳酸钙镁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并含有适量的氧、锌、铜、  相似文献   

5.
加快榆林区域蚕桑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业作为榆林市的区域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南部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各级结合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如何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确保退耕还林地退得下,稳得住,把桑树定为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大力发展以桑、草复合水平沟栽培技术为重点的生态桑园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两烟“双控”和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契机,给我州蚕桑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市场机遇,近几年来.蚕茧生产在种植业中比较效益极为显著,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二是西部大开发将生态效益作为重点,而蚕桑生产生态效益极佳,可作为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选取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以沙地典型区3期遥感数据为本底,研究其近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发现,经过5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研究区耕地减少,林地和草地的数量、质量明显增加和提高,沙地面积大范围缩小;研究区现以草地为主,镶嵌有林地和耕地,沙地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在南部边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科技智囊》2010,(7):94-94
6月18至19日,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暨现场会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召开。会议指出.退耕还林工程是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造林最多、涉及面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榆林市厚皮甜瓜适宜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由于经济价值较高,近年来,在榆林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甜瓜在大棚内栽培易感染病害,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试验通过对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筛选优质、高产、抗病的厚皮甜瓜新品种,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邢杰 《科技园地》2005,(2):21-21
一、中北410 该品种是由山西北方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优质、高产、抗病青饲青贮专用玉米新品种。在农业部主持的2003年青饲青贮玉米全国区域试验中,生物产量表现全国第一,田间表现抗倒、抗病、纤维品质一等。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用四年时间试点信息化教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参加试点的学校达1600所,上海今年可申报两个试点区县、二十所试点中小学、八所试点职业院校和两所试点本科院校。信息化教学试点分为区域综合试点、学校试点和专项试点。区域综合试点将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促进本地区教育,探索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榆林发展历史记载:榆林之名,是从明初开始,明永乐初置榆林庄,成化7年(1417年),距今585年,设榆林卫(相当于县),清代改为榆林县。追其历史,有榆林县才不过500多年。对于榆林县名来历,历史上有二种说法:一说因为城池靠近榆林河,北边有榆林山(此山榆树丛生,茂密成林)而得名;另一种说法由原来的榆林庄(明代以前)之名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4.
《科教兴省》2008,(3):80-80,F0003
1998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实施《陕西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拉开了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规模化建设的序幕。1999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榆林经济开发区,作为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载体。目前,在优势资源开发的强势带动下,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已形成“两区六园”的战略发展格局,榆林经济开发区就是在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加快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涌现出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陕北地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供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的自然科学依据。方法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粒度方法分析陕北地区的自然因素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结果 陕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受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抬升、西风环流变化、东亚季风演化的控制;第四纪早期,中国北方旱化加剧,陕北地区处于西北部干旱荒漠与东南部森林草原之间的过渡带,极易受到气候波动影响。结论 退耕还林政策使区域人类生产活动更加符合自然规律,使人类活动更加与自然协调,达到了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根治风沙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这项工程是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重、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和扶贫工作。榆阳区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示范县(区)之一,是全市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县(区),工程实施一直得到各级各界的高度重视,实施近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前一轮退耕还林从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始试点,截至2006年底全省完成退耕地造林66.89万hm2。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国耕地不少于1.125亿hm2,2007年国家对退耕还林政策作了调整,2007年~2013年暂停退耕地还林计划任务安排,要求各省摸清耕地底数后,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治理25°以上坡耕地。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重新启动。作者参与全省退耕还林检查验收经历10余年、2015年参与完成了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质量督察、2017年3月参与完成了"甘肃省林业厅退耕还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督察",作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提出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榆林科技》2005,(1):5-8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按自然地理条件可分为南部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58%)与北部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42%)两个自然区域。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总人口348.21万人。榆林矿产资源富集,东有煤炭,西有天然气和石油,南有岩盐,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缓慢,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政策性地权安排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退耕还林”为例,选择了一组解释变量,运用“退耕还林”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建立了农户“退耕还林”决策模型.采用未加权模型、面积加权模型和农户收入加权模型,通过3种模型的运行结果,在农户尺度上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中土地产权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模型运行结果的分析表明,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非农就业水平、政策性土地产权安排都对农户退耕决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退耕还林”的政策性土地产权安排中,不同的土地产权要素及其内容对农户退耕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直接影响土地收益的政策性土地产权对于退耕有重要影响,同时政府对土地使用的管制也有显影响;影响农户退耕决策因素存在区域差异,根据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把研究区域内的3个乡镇的农户退耕决策划分为3种类型:土地资源配置型、利益诱制型和权利诱制型.最后,结合分析结论,就如何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中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促进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建议:完善土地收益分享机制、提高农户土地产权意识和适当运用政府规制等。  相似文献   

20.
榆林处于黄土丘陵和毛乌素沙地的交接地区,是一个能源重化工基地,这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缓慢。在当前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大趋势下,榆林也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对榆林花卉业历史与现状的阐述,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一系列解决措施,以确保榆林花卉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自然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