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海中山环路沿是城市灾害的高发区,城市综合灾害的诱发和灾损后果与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等因素的背景条件有控制约相关关系,为防灾减灾目的,应用模糊矩阵数学方法对中山环沿圈的12个统计小区,选用13个相关因子进行复合生态总体综合评价,评价结论很差和较差的6个小区是灾害重点防治小区,并提出了复合生态因子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上海中山环路沿圈是城市灾害的高发区.城市综合灾害的诱发和灾损后果与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等因素的背景条件有控制制约相关关系.为防灾减灾目的,应用模糊矩阵数学方法对中山环路沿圈的12个统计小区,选用13个相关因子进行复合生态总体综合评价.评价结论很差和较差的6个小区是灾害重点防治小区,并提出了复合生态因子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行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旨在探讨大尺度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并实施评价,为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提供科技支持。选择10种自然灾害作为生态风险源,22种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受体,并考虑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在各单项灾害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制图。评价结果显示,从诸种自然灾害风...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5,自引:1,他引:124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黄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油田污染事故以及黄河断流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并提出度量生态损失与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运用遥感资料、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灾害综合评估现状及综合评估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我国在灾害综合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灾害综合评估指标的特征,并提出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多层次多级模糊数学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金属矿山工程地质灾害评估中,利用多指标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模型,能更准确的评判分析指标,评估不同类型的工程地质灾害对矿山的影响程度。此类方法能使更多的影响矿山危险性的因素真实的参与评判,使复杂问题可以用确定的量来描述,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7.
参考企业柔性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生态工业因柔性的概念,并针时国内外尚无生态工业园评价体系这一状况,具体给出了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在评价方法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该方法有利于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并使专家评价与科学计算相互补充,具有系统、全面、科学可靠和简单实用等特点,便于政府和生态工业园管理人员以此方法进行决策,从而不断地对生态工业园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浅析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方法的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m)是风险论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生态风险的定量评价和综合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并且着重论述了城镇化过程中引起的生态风险及其主要的评价方法要点和一些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陕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威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系统分析陕西水土流失、沙质荒漠化、资源性缺水、主要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降低以及生态灾害等五大生态环境问题,得出陕西的生态环境问题局部得到缓解,总趋势却是日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使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也影响着华北平原等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而运用替代市场价值法等方法估算了陕西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提出了改善和保护陕西生态环境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大规模出现的生态破坏、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各种城市病,从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生活设施、社会安全保障5个方面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即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是相互交融互通的,并对滨海新区如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当前环境研究途径隔离及忽视内在维度等问题,埃斯比约恩-哈根斯及齐默尔曼共同提出了一种整合生态学。与主流生态学、环保思潮及其他整合生态学的研究主旨不同,它以威尔伯整合理论为基础,旨在为综合处理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维结合的环境研究框架及纲领,并在组织建制与实践案例上不断探索,在英美等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埃斯比约恩-哈根斯及齐默尔曼的整合生态学的特质在于重视环境问题的内在维度、注重培养整合性生态意识及为环境综合探究提供动态思想地图,有助于推进环境问题的内在维度及综合处理等方面的探究,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应对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生态环境综合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遥感图像解译为基础,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并通过抽样验证进行生态环境的区划,在对生态环境区划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环境组分的结构特征,功能与潜力和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等问题,通过专家集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进行了综合生态环境区划,从而为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为陕西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查新,在阐述和界定生态移民概念内涵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移民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状况,即生态移民环境容量分析、生态移民生态环境影响监测分析、生态移民生态环境影响驱动机制、生态移民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移民生态风险5个主要方向的研究重点和不足.今后,要紧密结合国家新10a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为目标,以区域生态移民生态管理为研究主题,注重生态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风险源与受体分析、生态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等,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完善生态移民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护和整治小型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北方典型小工业城市——沙河市为例,开展了小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沙河市目前面临水资源贫乏、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森林资源匮乏和生物多样性单调等众多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发展.在分析其区域生态景观基础特征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方法,对环境较为脆弱、生态相对敏感的沙河市大沙河古河道地区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敏感性分区保护策略,为古河道地区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生生态调控及水污染治理中微生物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也是开发潜力最大、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库,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健康受害等许多重大问题,都有可能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寻找到解决的办法,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论述影响水生生态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重点分析微生物在生态调控中的功能、演变及应用前景.结合国情探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方向,分析微生物高级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等在环境领域中应用和产业化的可行性.文中着重介绍维持生态平衡、环境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不同层次微生物技术的作用,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特点发展各种专门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其环境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科技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善的重要支撑。回顾了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生态环境科技的特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绿色工程创新等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效;指出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卡脖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对整体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环境科技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生物、分子等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研究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开发建设绿色生态社区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关于绿色生态社区的研究在国内外逐渐兴起,成为建筑界、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它平衡了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可行的具体应用。本首先归纳了绿色生态社区的内涵和特点,进而分析探讨了绿色生态社区在我国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问题:一是建设绿色生态社区,即绿色生态社区从设计到取材、建筑施工,以及建成投入运营后的管理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二是确保我国绿色生态社区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即社会大环境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卢晓华 《科技资讯》2011,(8):151-152,154
论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做指导,就福建沿海某工作区为题,结合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和实际存在的生态问题,从遥感解译入手,由因子的选取,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制图体现结果,从而得出区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正在开展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 构建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选取上海市青浦区为案例研究区, 利用单因素和综合生态承载率法进行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评价。结果表明: 1) 单因素生态承载率法能反映关键限制性因素, 综合指数能直观地说明区域产业对生态承载力的累积影响; 2) 青浦区产业布局与生态空间和土壤环境生态承载力的冲突较小, 但是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的生态压力较大, 生态环境整体上呈超载状态, 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较弱; 3) 评价一致性问题突出的区域与环境管控单元的重点管控单元基本上一致, 表明该指标体系客观可行, 具备全国推广的普遍性, 因此建议加强对重点管控单元的污染物排放管控。  相似文献   

20.
Water resource shortages, wat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water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under t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e human activity. Finding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reasonably is an urgent task in bas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water cycle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very water drop, while it interacts with associated water ecology and water environment processes. Therefore,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three processes must be combined and the evolutionary trends of the ecology and water environment driven by the water cycle must be determined. To comprehensively diagnos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y and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basin, an integrated simulation platform of the dualistic water cycle and its associated processe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was established by fully analyzing the "natural-social" dua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water cycle in this study. Accordingly, it is a supporting tool to evaluate the future trends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y 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by setting scenarios based on the predictions of a climate mode and water contro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water consumption,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and the amount of water flowing to the sea could develop soundly an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planning year 2030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control management and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Meanwhile, associated wat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can be alleviated, and a growing trend for production capacities of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agro-ecosystem is seen. The above results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ing basin water resources regulation and the most stri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